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下,为应对各种报告模式、案例场景和分析流程,本书提出一种全新的情报分析方法 建立目标网络模型,重点探讨如何将其付诸实践: 第一步:阅读想定; 第二步:建立问题定义模型; 第三步:阅读情报报告; 第四步:建立目标网络模型; 第五步:执行分析; 第六步:交付产品。 全书案例、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以传统情报学为基石,创造性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模型。作为我社已出版图书《情报分析:以目标为中心的方法》的姊妹篇,本书是情报学zui新代表作品,可为情报分析工作提供参考镜鉴。
本书作者以人称的视角展开,着重阐述了情报的实用技巧情报如何搜集和处理,以及形成的结果怎样为制定国家政策服务。具体而言,全书探讨了如下问题: ?情报技术的起源与发展,情报在战争中的运用; ?情报搜集的各种来源,情报搜集的实用技巧; ?情报传递过程中的种种常见障碍、挑战和克服手段; ?海量情报的处理,情报的合理与科学利用; ?情报人员的特质,情报团队的高效协作; ?反情报工作如何开展,巧妙瓦解对方情报网; ?情报机构与行政首脑和立法机关的关系; ?情报对国家安全的作用,泄密事件的威胁与科学防范; ?怎样招募间谍并安插到他国,如何使用敌国叛逃人员; ?世界知名情报机构、经典间谍人物、二战情报战等; …… 本书是“间谍大师”、中情局任期长局长、美国现代情报系统缔造者杜勒斯
无
安全情报学是一门适用于所有安全领域或行业的具有普适性的情报科学和安全科学新分支,旨在解决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安全情报缺失(不完备)问题。在当今高风险社会和信息时代(特别是大数据与智能化时代),安全情报学研究意义重大,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本书专门介绍与研究安全情报学,立足于大安全观和大安全情报观,面向和聚焦安全管理的全过程,构筑和发展安全情报学理论体系,提升安全情报对安全管理的支撑,描绘和展望安全情报学未来发展。本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绪论、安全情报基本问题、安全情报学学科建设理论、安全情报学基本理论、情报主导的安全管理及典型应用、大数据时代的安全情报学发展与展望,以及安全情报学实践应用的重要新领域。
《情报学基础教程(第二版)》是为学习情报学的大学生、研究生及科技情报、社科情报、图书情报工作人员编写的一部通用基础教材,内容覆盖情报理论与方法、情报管理与服务各相关领域,在统一的定量化情报学理论内核和方法基础上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情报源、情报组织、情报检索、情报分析、情报技术、情报服务等情报学核心分支的基本知识和新近发展。《情报学基础教程(第二版)》可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者学习参考。
无
《中国古籍装具》将装具问题从文献记载到实物遗存,到近现代实践的得失,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相信《中国古籍装具》的出版,能够提供给同行一些有益的参考,也希望吸引各方关注,把装具的课题深入下去,让当今装具的制作、使用更加科学、规范。
《中国古籍装具》将装具问题从文献记载到实物遗存,到近现代实践的得失,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相信《中国古籍装具》的出版,能够提供给同行一些有益的参考,也希望吸引各方关注,把装具的课题深入下去,让当今装具的制作、使用更加科学、规范。
郭澄清是20世纪70年代长篇小说《大刀记》的作者,同时他还创作了《决斗》等长篇小说。本书编选了研究郭澄清其人其文的文章和评论。全书将郭澄清研究资料分为三部分。*部分是郭澄清文学道路,第二部分是郭澄清文学研究,第三部分是郭澄清手稿。其中,在*部分中,又把郭澄清的文学道路划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郭澄清自我陈述性文章;其二是郭澄清同时代人的回忆或纪念性文章。在第二部分中,为了突出2006年召开的郭澄清文学创作研讨会之于郭澄清研究的意义,专门把围绕着这次会议刊发在《文艺报》的相关文章汇在一起。在第三部分中,除了把郭澄清的《大刀记》手稿影印出来之外,还把郭澄清后期给贺敬之的手稿也一并影印出来,以便更好地呈现出郭澄清文学创作的历程。
《美国中国学发展史:以历史学为中心》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以历史学为主线,次系统梳理了美国中国学二百年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早期中国学向现代中国学演变的内在逻辑。
《制度与范式:中国馆学的历史考察(1909-2009)》以学科制度演变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20世纪中国馆学学科制度的概念、内容、变迁、动力与机制。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学科制度之发育与成长”主要考察硬体部分,包括章“现代馆学教育体系之变迁”、第2章“馆学期刊的计量史学扫描”、第3章“中国馆组织的历史考察”、第4章“中外馆学之交流(1911~2010)”。下篇“学科范式之萌芽与嬗变”主要考察软体部分,包括第5章“从边缘到中心:信息管理研究的学科范型嬗变”、第6章“馆学视野中的文献学范式”、第7章“早期馆学研究中的教育范式研究”、第8章“以馆为中心的学科范式(1920~1995)”、第9章“LIS学科范式的“信息学转向”(1995年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