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偏向》集结了一些略文经修订的旧文。集结的目的是便于读者翻检,同时也便于以更加详尽的形式支持我在《帝国与传播》中提出的主题。《传播的偏向》试图回答一篇心理学文章提出的一个问题,在《传播的偏向》中,伊尼斯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学习过程中的口头法和书面法的对立。在《挑剔的批评》一章中,他解释说:“我偏向于口头传统,尤其是希腊文明中反映出来的口头传统。我认为有必要重新把握其神韵。”
本书的写作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吸收了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档案专业的教师,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写作,这种写作人员队伍的扩大,一方面可以结合每位教师的研究专长,章节的内容会更加深入全面,另一方面意在推动整个档案专业内容的信息化改造,促进电子文件管理在档案专业的其他课程中的辐射作用和档案专业教学内容由纸质时代向数字时代转型的全面启动,进而为形成辽宁大学档案专业有关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特色做宣传、打基础。 2002年版的书名是《电子文件管理基础》,笔者主要抓住当时电子文件管理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的特点,旨在对电子文件管理诸多方面进一步普及作宣传、打基础。本书书名是为该版本的升级版,其内涵更加丰富,外延也更加扩大,对电子文件及其管理的议论也更加深入。在2002年版的基础上,每一章都充实了新内容,如
《信息质量》以简明易懂的风格向读者呈现信息质量领域全貌,内容丰富,系统性强且具有良好的易读性,是一部技术前沿的信息质量基础理论著作。 《信息质量》既可作为信息质量入门和进阶用书,又可作为数据工程和信息技术领域研究与实践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由香农于1948年提出的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近几十年来该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作者首先在引言中向读者简单介绍了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的基本思想;部分讲解了香农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的主要内容,如熵和信息量的基本概念与性质,以及信道编码定理和信源编码定理;第二部分介绍了一些基于香农编码理论的信道和信源编码方法,具体包括线性码、循环玛、BCH和RS码、卷积码等信道纠错编码,以及变长信源编码等。本书内容丰富翔实,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阐述清晰明了,同时也充分反映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或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书中提供的几十道例题和几百道习题也有助于具有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知识的人自学。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他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数十年,构建了独特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他毕生致力于教育的普及,被誉为“的人民教育家”。董宝良主编的《陶行知教育名篇选》从他数百万字的遗著中,精选出若干重要篇章,分为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运动、教育观念更新、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人才教育和创造教育九编,以扼要反映他的教育业绩和思想。各编的“导语”,概要介绍了陶行知的相关贡献;各篇之前的“题解·导读”,对背景和核心理念作出了必要的说明;文中的专用术语、相关人物或特殊事件,则以脚注形式进行了言简意赅的阐释。《陶行知教育名篇选》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对弘扬教育学办学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既可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参考,也可作为教育实践工
本书既对计算机网络故障进行了综述,又分类整理了大量典型的网络故障案例,包括交换机故障、路由器故障、网卡和网络协议故障、物理和逻辑链路故障和无线网络故障。突出实用性、针对性、技术性、经典性,举案说“法”、举一反三,使读者迅速了解导致网络故障的原因,掌握分析和排除网络故障的流程,学会诊断分析工具软件的使用,从而及时有效地判断故障、定位故障、隔离故障,并最终排除故障。
本书、第二章详细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外观设计专利审查制度以及外观设计专利检索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建立对外观设计专利检索的初步认识;第三章到第七章分别介绍中国(含香港和台湾地区)、美国、日本、韩国、欧盟和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外观设计专利文献检索途径和检索技巧;第八章用具体案例分别在各国的专利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演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针对的世界主要国家的数据文献以及各种检索途径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文献量的递增和各检索途径的更新,可能的检索策略和途径也会有所改变。例如,在互联网检索的实际操作中,由于数据库存在更新管理的需要,有些网站在进行不同语言检索过程中,会造成检索操作不成功,此时只能用该国的语言界面进行检索,但同一国家和地区的检索界面排列相同,只是语言不同而已
《"信息哲学"的争鸣与思辨》对“信息哲学”的六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质疑,包括: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思维论、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阅读此书需要注意的是,与传统哲学(马哲)不同的是,“信息哲学”另起炉灶建立了独自的话语系统,将物质称为“直接存在、实在”,“客观信息”称为“间接存在、不实在”:“客观信息”又称“自在信息”,在不同的语境里它寓于“中介物、中介粒子场、光子场、信息场、第三者”里;“信息哲学”研究的对象(基本范畴)是“客观信息(自宇宙时为零起开始演化)”与“主观信息(精神)”。如果读者能够通过“争鸣与思辨”获得思想激发,积极参与这场学术大讨论,能够导致百家争鸣、大浪淘沙,对中国哲学界促进信息哲学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建设作用。
本书是《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之一。 本书从理论上阐明了信息组织的发展轨迹、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类型,展示了数字信息环境下信息组织的变化、发展趋势和新的信息资源组织方式;探讨新的信息组织环境下的技术标准,信息组织的分类法、主题法、集成法和元数据法的应用与发展;着重研究网络信息组织的基本问题,分析传统信息组织方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同时还揭示适应于网络信息资源特点的网络本体语言等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总结了各种信息组织系统的建设问题,包括搜索引擎的信息组织、多媒体的信息组织、EIS中的信息组织、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和电子政务中的信息组织等。 本书配有光盘,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图书馆学专业、情报学专业、档案学专业等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他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数十年,构建了独特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他毕生致力于教育的普及,被誉为“的人民教育家”。董宝良主编的《陶行知教育名篇选》从他数百万字的遗著中,精选出若干重要篇章,分为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运动、教育观念更新、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人才教育和创造教育九编,以扼要反映他的教育业绩和思想。各编的“导语”,概要介绍了陶行知的相关贡献;各篇之前的“题解·导读”,对背景和核心理念作出了必要的说明;文中的专用术语、相关人物或特殊事件,则以脚注形式进行了言简意赅的阐释。《陶行知教育名篇选》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对弘扬教育学办学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既可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参考,也可作为教育实践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