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浙大六记》丛书中的5册将以校区为分册依据,在基本框架统一的前提下,根据每个校区的特质设定5个不同的主题,既整体统一又各有风格,从不同角度诠释“求是”精神。书中介绍了5个老校区的校园环境、校园建筑,以及老校区的历史底蕴、人文精神、教育科研、名家大师、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第6册《从一八九七走来》将在详略得当地梳理浙大校史的同时,突出本书组织的重走西迁路文化活动。 本丛书旨在梳理和回顾过去,观察和记录当下,展望和构想未来。献礼浙大校庆,致敬120周年。同时,可社会文化,换一种角度观察校园,改变惯常校史写法,打磨一套有温度、有质感,可读性高,亲切而生动的校园读本。并且可改变大众对于高校肤浅或负面印象,由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引导浙大师生及大众发现看不见的校园、看不见的
工具书包括的范围很广,用处也很多。顾名思义,这一类书籍不是学术研究的对象,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使用的工具。一般工具书大致有这样几种用处:一、提供研究的线索;二、指引读书的门径;三、解决某些有关的疑难问题;四、汇集某些同类的专题材料,供给研究者使用、参考。工具书好像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和通向学术研究的桥梁,它们本身不是供阅读用的,而是供翻检用的。 中国文史范围以内的工具书,绝大部分是新中国建国前编写的,有些还是古代人的著作。本书主要介绍文史类的工具书的内容和使用方法。由于文史研究者面对着浩如烟海的古典书籍,一些资料性质的古籍,从广义上讲也可算是工具书了,如《十三经》、《二十四史》等。所以本书作者从治学的角度着眼,也收录相当一部分资料书。又,由于本书作者是为北京大学、人
中国历法是华夏祖先历经岁月变迁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笔者研究易学多年,最常接触的是历法,发现历法中有很多东西值得继承和研究。例如: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换算出来的,换算方法是什么?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是什么?是否能用其它方式可以推算出来?农历编制的三伏、梅天、九九的含意是什么,是怎样推算出来的。本书都做了全面的讲述。
《藏书家》的宗旨,是联系世间所有爱书的朋友,倾听他们求书若渴、爱书如命的心声,记载他们访书的辛苦、读书的痴情和藏书的乐趣,从而展现爱书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追求。本辑收文26篇,使读者从随笔式的文章中体味到读书的乐趣,提高读者的品位,并能藏以致用。
《藏书家》第21辑刊载了26篇文章。陈灿峰先生的《印谱:余事见文心》一文重点介绍了沪上有名印人、藏谱大家王哲言先生收藏的印谱。读罢此文,深切地感受到印谱之美,正如作者所云“印谱之美自外而内……是文人艺术的精华所在……印谱之美自外而内”。胡桂林先生的《这柬儿权作言儿代》分享了自己收藏的旧笺纸片与老信封,尽显中国的生活的细腻、雅致。周叔弢先生是藏书大家,藏品佳。爱书之人必富爱书之事。沈津先生以经周氏藏、批、校的《前尘梦影新录》为例,展示了周氏的藏书之好。周叔弢先生是藏书大家,更在于其“书藏天下”之识。周氏所刻之书颇多,均可谓嘉善之本,其中明纸印本《宣和宫词》即为一代表,详述俱见胡艳杰女史一文。谢其章先生钟情于民国期刊,大作《沦陷时期文艺期刊经眼录(上海篇)》即描绘了沦陷时期上海的期刊
《藏书家》的宗旨,是联系世间所有爱书的朋友,倾听他们求书若渴、爱书如命的心声,记载他们访书的辛苦、读书的痴情和藏书的乐趣,从而展现爱书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追求。本辑收文26篇,使读者从随笔式的文章中体味到读书的乐趣,提高读者的品位,并能藏以致用。
昝亮主编的《藏书家》(第22辑)收录文章21篇,有刘浩敏的《中国印谱版框之美》、谢其章的《沦陷时期文艺期刊经眼录(南京篇)》、赵俊杰的《随性而为随喜而做》、彭震尧的《看到我就是看到“鬼”了》、韦力的《风雨藏书楼》(一)、王朋的《千目庐钩沉》、刘蔷与王锷的《读书清华园钩玄古文献》、邢蓝田的《藏书百咏》、王国香的《古籍编目随记》等。刘浩敏女史跟随印谱收藏大家林彰松先生治学,目验广博,兼之才情斐然,作文深入浅出,尽揭古人雅好。谢其章先生的文章一如其旧,旁征博引,由点及面,娓娓道来,勾勒出沦陷时期南京地区出版的文艺期刊之概况。赵俊杰先生是首次赐稿,大作详细讲述了其藏书的乐趣与艰辛,也如题目所示,其藏书乃随性而为、随喜而作。彭震尧先生的文章深情回忆了老一辈藏书家、史学家谢兴尧先生,有关谢老
《江西苏区报刊研究》以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江西苏区的报刊为研究对象,全面地呈现了其整体面貌,严谨地梳理了其发展脉络。特别是对具有代表性且保存较为完好的《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红星》等报刊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探究,揭示其报道重心、剖析其传播技巧。在此基础上,抽绎与衡断苏区报刊的传播功效与历史贡献,希冀为当今的新闻宣传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薛冰,人称金陵行者。花甲之年,犹淘书不辍,读书不倦,片纸零缣,积腋成裘,已出版书话、随笔三十余种,关涉收藏者有《旧书笔谭》、《淘书随录》、《版本杂谈》、《钱神意蕴》等。
自漢代以來,目錄版本學家為歷代公私藏書留下了數量龐大的書目题跋著作,这些書目題跋對於考察典籍的版本淵源、藏奔流傳、校勘輯佚等,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所謂「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气莫不由此。然而,这些豐富的版本目錄學著作大部分未經整理出版,學者和古典文化愛好者普遍感到目錄學著作難得。有鑒於此,我社特精選了歷代有代表性和影響較大的書目題跋著作,約請學界專家整理出版,總名為《中國歷代書目題跋叢書》。前已出兩輯,每輯十册,共收書目二十六種,極大地普及了目錄學著作,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
本书主要分为部分。部分是“外国档案工作的历史进程”。主要选择纵向研究角度,系统论述外国档案工作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特色之处在于不再沿用已有成果多按国别介绍的方法,而是将外国档案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综合论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档案、档案机构、档案管理活动、档案法规、档案教育、档案学术研究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和规律。第二部分是“外国档案工作的现实特色”。主要选择横向研究角度,全面述评欧、美、亚、非和大洋洲档案工作的现实发展特色。特色之处在于选择各大洲的一些代表性较强的国家,展示它们在档案体制、档案机构设置、档案管理活动、档案现代化建设、档案法规和档案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动态及特色。第三部分是“国际档案合作的历史进程和现状特色”。正视当前国际档案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的现实,选
《透视大众文化》对大众文化、理解大众文化的关键词进行了界定、梳理和分析,进而对1980—90年代中国一分为三的文化空间进行了深入思考。由此出发,《透视大众文化》分别对影视片、流行音乐、广告术、文学生产、数码时代的阅读与写作等展开专题研究,试图在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清理出一条进入大众文化世界的通道,并因此揭示大众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秘密。
《国家图书馆电子图书元数据规范和著录规则》根据电子图书资源的形式及内容特征,遵循《国家图书馆元数据应用规范》《国家图书馆专门元数据设计规范》,在《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大项目“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子项目“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与“国家图书馆专门元数据规范——电子书刊”系列元数据规范保持统一,项目组确定了核心元素、电子图书资源个别元素的两级结构,设计了15个核心元素(25个元素修饰词)、4个电子图书资源个别元素。15个核心元素为:题名、创建者、主题、描述、出版者、其他责任者、日期、类型、格式、标识符、来源、语种、关联、时空范围、权限;4个电子图书个别元素为:版本、馆藏信息、价格、书评。
本丛书为日本的血型研究与应用系列丛书之一,主要通过剖析基本性格和事例分析,对O、A、B、AB型人的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场生存等方面提出有效的建议,从而令O、A、B、AB型人更好地了解自我,面对人生。
《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6)》为新闻业年度蓝皮书,共分为五个部分:专访、年度专题、年度观察、调查报告和研究述评。作者均为大学教师或从业者,对2015年以来新闻业的重要问题进行严肃而科学的研究,从而将一年来的新闻业相关数据和结论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