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浙大六记》丛书中的5册将以校区为分册依据,在基本框架统一的前提下,根据每个校区的特质设定5个不同的主题,既整体统一又各有风格,从不同角度诠释“求是”精神。书中介绍了5个老校区的校园环境、校园建筑,以及老校区的历史底蕴、人文精神、教育科研、名家大师、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第6册《从一八九七走来》将在详略得当地梳理浙大校史的同时,突出本书组织的重走西迁路文化活动。 本丛书旨在梳理和回顾过去,观察和记录当下,展望和构想未来。献礼浙大校庆,致敬120周年。同时,可社会文化,换一种角度观察校园,改变惯常校史写法,打磨一套有温度、有质感,可读性高,亲切而生动的校园读本。并且可改变大众对于高校肤浅或负面印象,由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引导浙大师生及大众发现看不见的校园、看不见的
工具书包括的范围很广,用处也很多。顾名思义,这一类书籍不是学术研究的对象,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使用的工具。一般工具书大致有这样几种用处:一、提供研究的线索;二、指引读书的门径;三、解决某些有关的疑难问题;四、汇集某些同类的专题材料,供给研究者使用、参考。工具书好像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和通向学术研究的桥梁,它们本身不是供阅读用的,而是供翻检用的。 中国文史范围以内的工具书,绝大部分是新中国建国前编写的,有些还是古代人的著作。本书主要介绍文史类的工具书的内容和使用方法。由于文史研究者面对着浩如烟海的古典书籍,一些资料性质的古籍,从广义上讲也可算是工具书了,如《十三经》、《二十四史》等。所以本书作者从治学的角度着眼,也收录相当一部分资料书。又,由于本书作者是为北京大学、人
中国历法是华夏祖先历经岁月变迁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笔者研究易学多年,最常接触的是历法,发现历法中有很多东西值得继承和研究。例如: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换算出来的,换算方法是什么?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是什么?是否能用其它方式可以推算出来?农历编制的三伏、梅天、九九的含意是什么,是怎样推算出来的。本书都做了全面的讲述。
昝亮主编的《藏书家》(第22辑)收录文章21篇,有刘浩敏的《中国印谱版框之美》、谢其章的《沦陷时期文艺期刊经眼录(南京篇)》、赵俊杰的《随性而为随喜而做》、彭震尧的《看到我就是看到“鬼”了》、韦力的《风雨藏书楼》(一)、王朋的《千目庐钩沉》、刘蔷与王锷的《读书清华园钩玄古文献》、邢蓝田的《藏书百咏》、王国香的《古籍编目随记》等。刘浩敏女史跟随印谱收藏大家林彰松先生治学,目验广博,兼之才情斐然,作文深入浅出,尽揭古人雅好。谢其章先生的文章一如其旧,旁征博引,由点及面,娓娓道来,勾勒出沦陷时期南京地区出版的文艺期刊之概况。赵俊杰先生是首次赐稿,大作详细讲述了其藏书的乐趣与艰辛,也如题目所示,其藏书乃随性而为、随喜而作。彭震尧先生的文章深情回忆了老一辈藏书家、史学家谢兴尧先生,有关谢老
《藏书家》的宗旨,是联系世间所有爱书的朋友,倾听他们求书若渴、爱书如命的心声,记载他们访书的辛苦、读书的痴情和藏书的乐趣,从而展现爱书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追求。本辑收文26篇,使读者从随笔式的文章中体味到读书的乐趣,提高读者的品位,并能藏以致用。
《藏书家》的宗旨,是联系世间所有爱书的朋友,倾听他们求书若渴、爱书如命的心声,记载他们访书的辛苦、读书的痴情和藏书的乐趣,从而展现爱书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追求。本辑收文26篇,使读者从随笔式的文章中体味到读书的乐趣,提高读者的品位,并能藏以致用。
《藏书家》第21辑刊载了26篇文章。陈灿峰先生的《印谱:余事见文心》一文重点介绍了沪上有名印人、藏谱大家王哲言先生收藏的印谱。读罢此文,深切地感受到印谱之美,正如作者所云“印谱之美自外而内……是文人艺术的精华所在……印谱之美自外而内”。胡桂林先生的《这柬儿权作言儿代》分享了自己收藏的旧笺纸片与老信封,尽显中国的生活的细腻、雅致。周叔弢先生是藏书大家,藏品佳。爱书之人必富爱书之事。沈津先生以经周氏藏、批、校的《前尘梦影新录》为例,展示了周氏的藏书之好。周叔弢先生是藏书大家,更在于其“书藏天下”之识。周氏所刻之书颇多,均可谓嘉善之本,其中明纸印本《宣和宫词》即为一代表,详述俱见胡艳杰女史一文。谢其章先生钟情于民国期刊,大作《沦陷时期文艺期刊经眼录(上海篇)》即描绘了沦陷时期上海的期刊
本套《浙大六记》丛书中的5册将以校区为分册依据,在基本框架统一的前提下,根据每个校区的特质设定5个不同的主题,既整体统一又各有风格,从不同角度诠释“求是”精神。书中介绍了5个老校区的校园环境、校园建筑,以及老校区的历史底蕴、人文精神、教育科研、名家大师、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第6册《从一八九七走来》将在详略得当地梳理浙大校史的同时,突出本书组织的重走西迁路文化活动。 本丛书旨在梳理和回顾过去,观察和记录当下,展望和构想未来。献礼浙大校庆,致敬120周年。同时,可社会文化,换一种角度观察校园,改变惯常校史写法,打磨一套有温度、有质感,可读性高,亲切而生动的校园读本。并且可改变大众对于高校肤浅或负面印象,由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引导浙大师生及大众发现看不见的校园、看不见的
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 可是长大后,“本屋桑”渐渐变少了。他们在哪儿呢,他们还好吗?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从构成中国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变进程底蕴的本土性知识资源的分析入手,讨论了由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构成的中国现代国家形成及发展的“根本性议程”或“建制议程”如何在19~20世纪的实际演变中跨越了革命、战争和危机等重大事件,很终形成了国家机制中政治控制压倒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的“特质”。本文认为,若以孔飞力的历史叙事为标杆,则中国革命固然具有巨大的历史正当性,革命所建立的国家却从来都面临着深刻的合法性挑战。但包括政治民主化推进在内的中国“现代性”的构建仍是可能的,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这方面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资源。而这一构建前行的必要条件则是如魏源、冯桂芬等近两个世纪前所言——“广开言路”。
《水浒智慧》用心理学、管理学知识全面阐释了水浒英雄们的处世哲学,处处闪耀着智慧和幽默,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本书也继承了赵玉平在“百家讲坛”主讲的系列讲座的一贯风格,通过对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独特解析,让人们在既感受了名著魅力的同时,又能从中学习感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们从轻松的讲述中,学到更多的人生经验,以此来启迪我们的心智。
《中华国学1001问》的主旨在于讲述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的基本常识,使读者建立完整、系统、清晰的国学知识的框架。这种基本常识,是21世纪每一位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国学底蕴。《中华国学1001问》设计的1001个问题,既涵盖国学之枢纽、体现国学发展之脉络,又能激发当今读者的探究兴趣。对每一问题的回答,不是长篇大论,而是全面周详、切中要害。
《杭州新闻史》的基础上编写的,将杭州新闻史从晚清上溯到宋明时代。《杭州新闻史》是对杭州市新闻事业历史的回顾、现状的省视、未来的发展,《杭州新闻史》对杭州城市文化的建设和浙江新闻史研究的深化,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研究》研究是在收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的,从理论的角度上梳理了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并尝试着构建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虽然大数据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是将大数据和高校图书馆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并不十分成熟。《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研究》将大数据技术和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研究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以及在大数据环境下构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的模式。
本全面剖析中外传媒运营失败过程和根源的著作——《媒介败局—中外问题媒介案例分析》于2006年1月由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这是继媒介营销、媒介战略管理等案例书出版后,媒介经营研究领域再度新添的一本重要案例。同时,该书也为广大传媒职业经理人怎样解决问题、防范风险乃至成功运营提供了一本生动而理性“反面教材”。
“(MUJI)”品牌食谱书。 “”创始于日本,其本意是“没有商标与优质”。虽然极力淡化品牌意识,但它遵循统一设计理念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无不诠释品牌形象,它所倡导的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也大受品位人士推崇。 《的酱汁料理》介绍了方便的酱汁及料理制作方法。只要将喜欢的食材与酱汁倒进硅胶烹饪盒,再用微波炉加热,健康美味的菜肴就大功告成了。咸酱汁、西式酱汁、亚洲风味酱汁(麻婆酱、担担面酱、辣酱)、甜醋……日常使用各种“明星酱汁”的制作方法在本书中都有介绍,简单百搭。 加入酱汁,日子有滋有味。
本书精选了关于十七大湖南代表团的相关的报道、报告,分为:盛世华章、盛世芙蓉、盛事盛举、盛事盛言、盛事盛意、盛世盛誉六个部分。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科技期刊出版概况,主要包括科技期刊与学会、科技期刊国际化、科技期刊的编校问题等。本书是全面研究科技期刊的一部大型综合类报告,全面地研究了有关科技期刊的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相关问题,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国际化的问题等都有讨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