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家》的宗旨,是联系世间所有爱书的朋友,倾听他们求书若渴、爱书如命的心声,记载他们访书的辛苦、读书的痴情和藏书的乐趣,从而展现爱书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追求。 本辑仍保持原有特色,由老、中、青三代爱书人谈访书、读书和藏书的经历和乐趣。本辑所收录的文章中,既有对历经沧桑劫存的老版本的记述,也有搜藏旧平装书的感受,从中认知历史,增广见闻,并使广大读者大开眼界,汲取知识,使爱书人通过心灵相通,将读书、藏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本辑《藏书家》编讫,又是春暖花开时节。《藏书系》限于编辑力量,仍每年只能出版两辑,名符其实的“春华秋实”,但仍积极争取每年的春华美丽、秋实丰硕。迄今已出版十四辑的《藏书家》。远重近轻,谈“新善本”、忆新文坛书事的文章仍然偏少。
藏书家-列传-山东省
《藏书家》第 21 辑刊载了 26 篇文章。陈灿峰先生的《印谱:余事见文心》一文重点介绍了沪上著名印人、藏谱大家王哲言先生收藏的印谱。读罢此文,深切地感受到印谱之美,正如作者所云 印谱之美自外而内 是文人艺术的精华所在 印谱之美自外而内 。胡桂林先生的《这柬儿权作言儿代》分享了自己收藏的旧笺纸片与老信封,尽显中国的生活的细腻、雅致。周叔弢先生是藏书大家,藏品佳。爱书之人必富爱书之事。沈津先生以经周氏藏、批、校的《前尘梦影新录》为例,展示了周氏的藏书之好。周叔弢先生是藏书大家,更在于其 书藏天下 之识。周氏所刻之书颇多,均可谓嘉善之本,其中明纸印本《宣和宫词》即为一代表,详述俱见胡艳杰女史一文。谢其章先生钟情于民国期刊,大作《沦陷时期文艺期刊经眼录(上海篇)》即描绘了沦陷时期上海的期刊出版
昝亮主编的《藏书家》(第22辑)收录文章21篇 ,有刘浩敏的《中国印谱版框之美》、谢其章的《沦 陷时期文艺期刊经眼录(南京篇)》、赵俊杰的《随 性而为随喜而做》、彭震尧的《看到我就是看到 鬼 了》、韦力的《风雨藏书楼》(一)、王朋的《千 目庐钩沉》、刘蔷与王锷的《读书清华园钩玄古文献 》、邢蓝田的《藏书百咏》、王国香的《古籍编目随 记》等。 刘浩敏女史跟随印谱收藏大家林彰松先生治 学,目验广博,兼之才情斐然,作文深入浅出,尽揭 古人雅好。谢其章先生的文章一如其旧,旁征博引, 由点及面,娓娓道来,勾勒出沦陷时期南京地区出版 的文艺期刊之概况。赵俊杰先生是**赐稿,大作详 细讲述了其藏书的乐趣与艰辛,也如题目所示,其藏 书乃随性而为、随喜而作。彭震尧先生的文章深情回 忆了老一辈藏书家、史学家谢兴尧先
30年中国*的变化,表面上看是外部物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质上更为隐秘更为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心灵。阅读的变迁史,更接近这个深刻的变化。 本书试图从阅读变迁的角度,找寻中国30年别样的变迁轨迹。一粒沙里有三千大千世界。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面镜子。通过折射,我们能否看出中国人的集体心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转型时代的图书馆·新空间·新服务·新体验:第七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论文集》共收到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论文近百篇,收录入论文集的优秀论文共有71篇,组委会选择了其中48篇论文在7月10日的主旨报告、大会报告以及7月11日的专题交流会环节进行了交流。本届论坛以“转型时代的图书馆:新空间·新服务·新体验”为主题,并设立了“数字人文背景下图书馆的角色和挑战”、“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网络社会实体图书馆的定位与发展”、“图书馆多元化服务与核心竞争力”、“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员技能要求和职业愿景”、“全民阅读(数字阅读推广)与图书馆”6个副主题,论坛注重图书馆转型与创新,强调图书馆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转型时代的图书馆·新空间·新服务·新体验:第七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论文集》不仅为国内外业
本书是国内进行专利引文分析研究的探索之作。首先,从引文分析的概念和理论出发,把握知识流动这一共同主线,引申出专利引文分析的基本概念框架,阐释专利引文分析的内在机理。某次,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基于海量数据并利用可视化工具和方法,形象和直观地揭示专利引文活动中知识扩散与演化轨迹。*后,基于专利引文数据对技术发展的普遍特征和个体特征进行测度与分析。本书从理论、方法相应用三个层面展现了专利引文分析的学术内涵和应用前景,真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正所谓海纳百川,博物馆便是汇聚人类文明成果的海洋,肩负着对藏品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标准予以分类研究的任务,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知识介绍、学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的使命,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设施。《BR》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博物馆已**收藏、研究与展示等功能,开始向沟通、经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与参观者建立互动关系等目标迈进。多元化的使命仿佛让博物馆从让人膜拜的知识殿堂变成了无穷奥秘的大千世界,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BR》 本书既有对博物馆源流与历史的全面梳理,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可帮助读者走进博物馆欣赏知识之美,体会博物馆动人心弦的魅力之所在,探知博物馆背后的理念,享受“发现”的愉悦。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半坡文明,古蜀王都,丝路重镇,千年港城……本书带你走进 一级博物馆,感受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彩的地域文化。 腹底铭文 出现“中国”一词的何尊,瑰玮雄奇的青铜神树,光彩动人的五代秘色瓷莲花碗,清雅意趣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50余幅精美稀见文物图,展现中华文化之美,诉说文明流淌的故事。
21世纪以来,信息计量学作为一门采用定量方法描述和研究信息的现象、过程和规律的学科,已经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理论、方法和工具体系。本书对信息计量领域的应用工具进行了理论梳理和应用分析研究。首先对信息计量分析单元进行阐述,并介绍了信息计量分析工具的内涵和特点、类型及发展历史与现状,其次阐述了信息计量分析理论与方法,并构建了信息计量分析框架与模型,然后辅之以各种工具的介绍及实例演示,*后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其应用领域与应用方法。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何立民*的《知识简史》共14章:**~4章,讲述始终被漠视的人类“知识”、人类起源与知识起源、知识力量与人类的可持续进化,以及决定人类命运的集成态知识。第5~7章,讲述人类进化的三元生态体系、人类智力的知识行为本质,以及人类知识的普遍发展规律。第8~11章,讲述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知识革命、知识革命导致人类公共知识与公共智力的形成,以及人人共享公共知识与公共智力的社会生活。 **2~13章,讲述知识经济时代的数字化革命、知识发展**时代的人类危机。**4章,讲述什么是源头科学,以及知识学为什么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源头科学。
何立民*的《工具简史》共14章:**~4章,讲述人类工具之谜、人类工具的起源,揭秘存在于工具的第3种知识形态,工具使人类走上了抗争性演化道路,工具演绎了人类历史。第5~8章,讲述人类工具中的集成态知识演化史,原始工具、手工工具、机械化工具、智能化工具的人类工具发展史,以及人类工具中的知识变迁。第9~11章,讲述人类工具从感性知识集成到理性知识集成的升华,机械化工具的工业革命,以及永远与人类相伴的现代文明的战争与战争工具。**2~14章,讲述知识经济时代微处理器智力内核的知识革命,智能化工具与第3种文化现象,科技文化入侵人文文化后形成的第3种文化产业,以及智能化工具演化的人类宿命论。
何立民*的这本《人类简史》共14章:**~4章 ,讲述人类起源与进化之谜,用全新的”知识”视角 讲述人类起源、人类怎样走出混沌时代、怎样依靠工 具与大自然抗争的人类历史。第5~8章,讲述三元生 态体系中的人类进化史、记述态知识与人类的现代文 明、人类从生存时代到财富时代,以及人类进化中的 知识力量变革。第9~12章,讲述人类知识演化与大 脑特异进化、人类抗争性演化的科学宿命论、人类两 种文化的起源与碰撞、第三种文化的诞生与人类未来 。**3~14章,讲述进入财富时代后,人类的贪婪与 现代文明中的丑恶现象,以及现代科技生产力疯狂发 展下,自然人类消亡与非自然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藏品管理学是博物馆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本书力求全面反映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学理论研究若干前沿课题、热点课题的进展情况和博物馆藏品管理实践发展趋势,结合 外博物馆藏品管理相关案例,对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论述。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其中 章总论部分系统阐述了藏品、藏品管理、藏品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理论问题,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则分别对具体问题及其原则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修订并增补了有关我国博物馆及藏品管理等领域近年来新的实践及研究成果,同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