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超过250条墓志铭,大多实在英国和北美的墓园与教堂的墓碑上找到的。其中有名人的,也有一些普通人的,但都充满了智慧,言语押韵而幽默。包含了各种 精彩的墓志铭,或难忘,或感人,为你带来墓碑文化中 令人动容的鲜活例子。墓志铭是一种 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过去的几个十几里,一直被人们视为可以用来庆祝、哀悼、反思或是总结人生的机会。
“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与上一编相同,二编里的十篇文章亦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家居用器,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 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版式编排设计》主要针对设计专业学生和设计人员,从历史发展、设计原则、造型要素和变化规律、美学形式、视觉流程及应用等方面,系统阐述了版式设计的基本概念与实践方法,同时通过大量外图例和部分学生作品进行说明,希望对读者有所启迪,但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挂一漏万、失之偏颇之处,还恳请业界同仁斧正!
融太乙、奇门、六壬三式之精华的《大六壬神课金口诀》简称“金口诀”,是自古至今口口相传的“庙算”的绝秘精华,源于天人合一的理论,用此理论可以解析战争的胜负、人类及万事万物的兴衰周期规律及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的相亲、相爱、相和、相害、相刑、相骗、相争、相斗、相打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借此方法能预知人生命运吉凶祸福即将发生应验的时间点和空间方位,然后借用相关方法给予补救和改变,使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企业的命运转危为安、遇难成祥!古今受益者将此简而精的预测体系称为“知胜而战”的法宝,此法更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运筹决策的金钥匙! 《金口诀应用学》是作者张得计经过三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将古代的金口诀予以现代的解读,由过去的天时、地利、人和上升为天时与天象、地利与地理、人和与人合、
《水浒智慧》用心理学、管理学知识全面阐释了水浒英雄们的处世哲学,处处闪耀着智慧和幽默,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本书也继承了赵玉平在“百家讲坛”主讲的系列讲座的一贯风格,通过对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独特解析,让人们在既感受了名著魅力的同时,又能从中学习感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们从轻松的讲述中,学到更多的人生经验,以此来启迪我们的心智。
《中华国学1001问》的主旨在于讲述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的基本常识,使读者建立完整、系统、清晰的国学知识的框架。这种基本常识,是21世纪每一位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国学底蕴。《中华国学1001问》设计的1001个问题,既涵盖国学之枢纽、体现国学发展之脉络,又能激发当今读者的探究兴趣。对每一问题的回答,不是长篇大论,而是全面周详、切中要害。
本书全面讲述介绍了佛教戒律的种类及主要内容,以及佛教禅的种类和修行方法等。
本书作者以人类学学者的视角,对饮食文化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从人类的饮食行为出发,畅谈世界文化与制度的变迁,并分析了饮食的社会功能,以及饮食在人类历史中的位置。书的内容不仅能使人们重新认识饮食,更使人明了饮食的意义。从而加深人们对饮食文化与历史的关系有更清晰的了解。全书视野宏大,颇有见地,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圣洁是基督教救赎的目标,基督徒被称为义,是为了成为圣洁。莱尔主教在《基督教经典译丛:圣洁》中指出了各种对于圣洁的错误理解,并阐述了圣洁的本质和成圣的道路。《基督教经典译丛:圣洁》继承了奥古斯丁主义的圣洁传统,是论述圣洁主题的最经典著作之一。莱尔的思想对于当代著名的神学家巴刻(J.I.Packer)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基督教经典译丛:圣洁》自1879年出版以来,一直不衰。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目录学史》详尽阐述了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并概括叙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图书分类编目理论传人中国以后中国目录学发生的变化。全书贯穿着作者的目录学观点,即认为目录学是“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专门学术。他在《结论篇》中指出,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特点是重分类而轻编目,强调撰写解题而忽视编制索引。他主张统一分类,编制主题目录,使寻书之法易学易做,目录学成为人人共知的常识。
本书从传销的含义、本质、类型、危害、行骗方法等方面,揭露了传销的邪恶性和非法性,揭示了传销和直销以及同其它合法销售模式的根本区别,对认识传销、判断传销、抵制传销,提供了简单有效的理论依据。
目录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优良治学传统。古代士人、藏书家往往将所藏所购所阅之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部次成编,并于每书下略置提要,述本书之要旨。然而,传统目录学发展至清中叶,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尤其是19世纪后期西方图书馆模式的传入,开始发生流变。在著录分类、编纂体例以及学术功用等方面,晚清目录学都突破了古典目录学的范式,衍生出了诸多新的目录学理论与方法。本书在总结晚清目录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以晚清时期新、旧文化的互相碰撞、互相渗透为研究视角,系统考察晚清目录学的流变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学术影响。
《杭州新闻史》的基础上编写的,将杭州新闻史从晚清上溯到宋明时代。《杭州新闻史》是对杭州市新闻事业历史的回顾、现状的省视、未来的发展,《杭州新闻史》对杭州城市文化的建设和浙江新闻史研究的深化,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费孝通20世纪30年代末用英文写作的中篇小说,存放于作者曾经就读的伦敦经济学院图书馆的“弗思档案”中,2016年被学者发现。这是该作品首次被翻译成中文。 小说叙写了上个世纪30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制丝企业的种种遭际。这家制丝企业通过实验乡村工业的现代转型,希望实现改善民生、实业救国的社会理想,但在内外交困中举步维艰。作者以文学的方式来思考正在发生现代化变迁的乡村、城镇与城市,其中乡土中国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都在经历激烈而艰难的转型,而充满社会改革理想的知识分子及其启蒙对象——农民,有的经历了个人的蜕变与成长,有的则迷失在历史的巨变中。 《茧》既是作者名著《江村经济》的“文学版”,又与30年代的左翼文学、“社会性质”大论战及“乡村重建”问题遥相呼应,为我们理解费孝通的早期思想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