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战争著作的书,选取了60余位作者的70余部重要作品,摘取精华段落,辅以对作者和作品的简介、点评,以及对相关人物、战役的介绍。全书以时间为轴,分为古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理性时代、革命年代、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这6个时间段。取材侧重于西方的杰出军事著作,此外有零星涉及战争的诗歌和小说。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各种军事理论、不同时期的军事著作,一览西方关于战争与*队的观点的演变,还是一本可供读者按图索骥的阅读指南。
这是一本探讨死亡与濒死体验的智慧之书。作者听到一位精神病学家讲述自己“死”而 复生所经历的奇特事件,又在大学讲授柏拉图“灵魂不朽”专题时听很多学生讲起类似的故事,大感震惊,遂投入到对该现象的研究中。在本书中,作者直接或间接采访了150名有上述经历者,总结出15个共同元素,首次提出了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NDE)的概念。另外,作者还将其与人类历史上对于死后世界的重要哲学论述加以比较,并列举心理学、自然科学对该现象的解释,逻辑清晰,说理翔实,大大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与哲学内涵,引人深思。 本书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并开启了全世界科学家对濒死体验的研究热潮。虽然刚开 始很多医学界人士对其冷嘲热讽,但现在科学已经站在了穆迪博士这一边。三十多年过去了,本书仍然不断再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
《逃避之路》实际上是《生活曾经这样》的续集,叙述成为专业作家后,他一刻不停地似乎专往世界最危险的地方钻,到过海地、越南、古巴、布拉格、墨西哥、肯尼亚,俨然像个探险家、旅行家。而他所见所闻则成为杰出作品不可或缺的素材和来源。作品中也阐述作家的创作体会和写作技巧,以及个中的甘苦和幸福。
胡适的佛学研究几乎贯穿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从1922年到1961年。这在学术兴趣转换频繁的胡适而言,是很少有的。这些著述,以“怀疑”为前提,以“考证”为手段,推出了许多新鲜大胆的结论。但最被学术界所公认的,也是胡适自己颇为自许的,那就是以关于神会和尚的史料的发现为核心的禅宗研究。这也为他带来很大的国际影响,而且直至今日也还受到相当的重视。所以本书的选目自然也偏重于此。《中古思想史》作于1932年,其中关于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叙述脉络清晰,可以看作胡适中国佛教史观的基本思路。《中国禅学的发展》《楞伽宗考》是胡适禅宗理论的两篇代表作,其基本观点和主要论证都在其中有着充分的阐发。《禅宗在中国》则是胡适晚年的一篇讲话,它通过对日人铃木大拙观点的批评,再次梳理和完整阐述了胡适的禅学理论。在众多的佛家经典中
这本书中所收的,大体上是近年来在报刊上发表的带概述性的文章,分成四个部分:部分,谈谈历史科学。里面说到历史同理论的关系,放在前面,多少想用来解释为什么把这些史学文章也纳入“理论文库”的理由。第二部分,是谈中国近现代的重大史事,大多是应报刊邀约而为史学领域以外的读者写的。《他们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三次“左”倾错误的比较研究》这两篇文章,篇幅比较长,专业性也比较强,但同当前常谈到的一些理论问题有关,所以也收进来了。第三部分,谈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重点放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上,这同我近几年的工作状况有关。对邓颖超同志和胡绳同志的两篇回忆文章也收在这个部分。第四部分,是学习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以及其他重要文件的体会。至于专业性较强的史
《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文库:吴为山艺文集》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名人塑像、古法塑孔子、塑老子心事浩茫塑鲁迅、东方智叟季羡林生塑像揭幕仪式上的发言、自信、深沉塑萧娴、我塑吴作人、城市雕塑、从城标说《长安门》、写意雕塑、雕塑论雕塑只为雕塑、略论中国写意雕塑的历史与发展等等。
《老舍幽默诗文集》中的作品是从《老舍文集》中挑选的,有短篇小说,诗、散文、杂文、书信、创作经验与文论,共一百六十一篇。除了几篇短篇小说是想象虚拟的以外,其余的短文、小诗,写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都是老舍对当时社会时事,人事和自己处境的有感而发,写出真实生活中的幽默,写出老舍和平常人一样的可笑心态,使人感到可乐,亲切。
本书是作者第二部介绍中国的著作,本书是作者记叙自己和丈夫1881年为传教从烟台到北京沿途所见所闻之作。因为本书是作者写给英国读者,以让他们了解中国,所以全书以记录见闻、观察沿途风俗为主,对传教相关事宜仅一笔带过。本书作者女性的特殊身份和角度,使她得以进入闺房近距离接触那个年代中国的女性及生活,再加上作者女性笔触下的细致描述,使得这部书展现出了一幅在时代交替的历史大视野之下,中国北方社会生活的风情画卷,提供了大量鲜活、具体、生动、丰满的近代社会生活史资料。无论从史料价值,还是从一般阅读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来讲,都具有出版价值。
《胡适文存壹》,收录的是1911年至1921年之间胡适发表的有关文学革命、哲学研究和历史考证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文学改良刍议、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谈新诗、什么是文学、诗三百篇言字解、实验主义问题与主义、杜威先生与中国、《水浒传》考证、《水浒传》后考、《红楼梦》考证、先母行述等文章。
《实用工业统计工作手册》共五部分,二十章,主要内容包括:部分基本统计概念和定义;第二部分工业统计调查制度;第三部分工业主要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第四部分统计数据综合与分析;第五部分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
本书选取了20世纪中期以来五十年间有影响的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共选291位作家的325篇作品(其中内容梗概和简介34篇,节选18篇)。这些作品从体裁上说,既有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又有戏剧文学,其间又以小说为最;从题材上说,比较广泛、多样,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在作品选中有所反映;从作品来说,既有蜚声中外的作家的代表作,也有崭露头角的文学新秀的佳作;从时间上说,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批惊动文坛的作品,到近期涌现的新作,都尽量收入,特别是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成果,在本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部作品选,虽不可能将各个时期的美文佳作一一囊括进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当代作家作品的荟萃,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了解当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风格的走向和
从南佛罗里达藤萝四垂的柏沼,到加拿大边境苍翠的山峦,艾温威蒂尔行程一万七千英里,一路追春北上,记录春天慢慢浸润美国山川的风貌。大到延绵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微至明艳的凤蝶残翅,春日密集的脚印漫布旅途,缥缈似月光下的沙洲,神秘如“德拉蒙德湖之蓝”,瑰丽若丽彩鹀的羽翼,坚忍肖一往无前的幼鳗……透过这位自然使者灵敏的感官、纯净的仁心与博学的智慧,领略关于春天,你所应该知道的一切,感悟自然抚慰人心的力量。
《李欧梵自选集》收录了作者的《徐志摩:感情的一生》、《现代中国电影传统初探》、《上海的世界主义》、《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捷克现代民族诗人塞浮特》等18篇文章。
《史铁生自选集》作者史铁生,艺术要反对的,虚伪之后,是熟练。有熟练的技术,哪有熟练的艺术?熟练(或娴熟)的语言,于公文或汇报可受赞扬,于文学却是末路。熟练中,再难有语言的创造,多半是语言的消费了。罗兰·巴特说过:文学是语言的探险。那就是说,文学是要向着陌生之域开路。陌生之域,并不单指陌生的空间,主要是说心魂中不曾敞开的所在。陌生之域怎么可能轻车熟路呢?倘是探险,模仿、反映和表现一类的意图就退到不大重要的地位,而发现其主旨。米兰·昆德拉说:没有发现的文学就不是好的文学。发现,是语言的创造之源,即便幼稚,也不失文学本色。在人的心魂却为人所未察的地方,在人的处境却为人所忽略的时候,当熟练的生活透露出陌生的消息,文学才得其使命。熟练的写作,可以制造不坏的商品,但不会有很好的文学。
《文化虫洞:朱大可语录》涉及诗学、文学、话语、红颜、身体、情欲等主题,从分析屈原、弥尔顿、陶渊明、杜甫、李白、李贺、苏轼等人的诗歌着手,阐述了对古典诗学的观点;从“八零年代”诗歌运动、现代前卫诗歌、先锋诗歌、今天派、朦胧诗等诗歌界的现象或意识形态入手,对现代诗学的剖析入木三分;从对先秦文学、三言二拍、《西厢记》、《牡丹亭》等古典文学的文化内涵的审视中,拆开“神化”了的外衣,还其最本真的形态……《文化虫洞:朱大可语录》涉及文学、诗学、史学、哲学、社会学等,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现象和观点,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教授在北京大学讲完一轮鲁迅研究,整理出版了《与鲁迅相遇》,但这并非他的“天鹅绝唱”,退休后,他于2004年回到母校南京师范大学附中,为中学生开起了一门选修课;2005年,他又在北京大学附中、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分别开设了一学期 “鲁迅作品选讲” 的选修课。2009年又到台湾清华大学讲授了这门课。《中学讲鲁迅》就是根据这四处的录音整理而成,每一部分都附选了学生的作业。还是看看学生们是怎样看这门课和他们的老师吧:“他不再是拗口的语句,不再是每一篇都要背的烦恼,而给了我一种想要静下来读他的欲望。”“以平常心看鲁迅。”“以前认为他是一个冷冷的、尖刻的人;现在发现他的内心充满了那个时代的人所不具有的爱与悲悯。”“老师讲课的样子和方式都很可爱。”“老师讲到了中国人的奴性,那您受谁压迫,被谁而奴役呢?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