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大家,在20世纪的中国有很大影响力。胡适的才华、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与他童年、少年与青年时期的成长与所受教育密不可分。 在《四十自述》中,胡适先生回顾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经历,从他的信仰、母亲的订婚、慈母的教育、三岁入塾、叫局吃花酒到醉酒打巡捕、闭门读书考上庚款留美、至 逼上梁山 的文学革命,完整地讲述了自己成长、学习与突破的根源与历程。 《人生有何意义》是胡适精选文集,汇集了胡适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富有闪光点、与人生有何意义主题相关的文章,集结成册,一共分为 人生有何意义 为什么读书 青年人的苦闷 不老不朽 四章。 《容忍与自由》是胡适的演讲精选集。这些演讲是胡适一生自由思想的集录,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书中包括胡适从青年到老年的思想,内容涵盖文化、修身、政治
本书是对当前西方德性知识论的追踪研究,试图全景式切入当前知识论这一热点问题。全书从德性知识论的缘起入手,介绍当前德性知识论发展的谱系,分析争论本质,尝试从历史中寻找德性与知识的关系,从而发现德性知识论的理论困境,并试图从时代和理论自身的发展角度对德性知识论的理论价值给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著作的书,选取了60余位作者的70余部重要作品,摘取精华段落,辅以对作者和作品的简介、点评,以及对相关人物、战役的介绍。全书以时间为轴,分为古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理性时代、革命年代、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这6个时间段。取材侧重于西方的杰出军事著作,此外有零星涉及战争的诗歌和小说。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各种军事理论、不同时期的军事著作,一览西方关于战争与*队的观点的演变,还是一本可供读者按图索骥的阅读指南。
1920年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多斯·帕索斯……这些后来创造了美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年轻作家倍感疏离与压抑,纷纷逃离美国,来到巴黎寻找自由的生活和归属感。他们便是“迷惘的一代”。他们之所以迷惘,是因为他们与过去脱离了关系,无法接受过去的那套行为规范,是因为他们想生活在流放中。他们向着一个新的人生目标探索,在疑惑、不安与反抗中写作、喝酒、观看斗牛、和情人做爱,同时又依然思念着早已失落的故乡。《流放者归来》描述了这一代年轻人自我流放与重新归来的冒险历程。它对他们甩掉前人的包袱、开创自己的时代的赞美,激励了此后一代代年轻人。在中国,《流放者归来》曾多次再版,影响深远,曾入选“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深的100本书(1978-1998)”。此次新版增补了文学评论家唐纳德·福克纳的精彩导读、1934年版的尾声、围绕《流
《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探讨了几乎所有有关学习的基本课题,作者采取了一种广阔的视角,构建了“两个过程”和“三个维度”的基本学习理论框架,阐述了学习分类理论与整体性的学习理解,并对诸多学习过程和脑功能的当代研究、自我认知、动机和能力发展、教学、智力和学习风格、与性别和生命年龄相关的学习、学校学习、网络学习、工作场所的学习以及教育政策等课题提出了富于启发性的见解。《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既是一本实用的教科书,也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和颇具思想深度的学术著作。它对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脑科学等领域有关学习理论及其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不仅介绍了传统的学习理论,同时也涵括了国际上有关学习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
20 世纪的上半期,在中国兴起了一场由知识分子主导的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事业,学术界称之为 乡村建设运动 。作为一种改良主义实验,它希望在维护既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采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兴办教育、倡导合作、地方自治、公共服务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拯救日趋衰弱的农村经济,刷新中国政治,复兴中国文化,实现 民族再造 或 民族自救 。在实践层面, 乡村建设运动 的思想通常与国家发展的战略、政策、措施密切相关,并呈现出 群体性 和 多样化 的特点。 乡村建设运动 在中国百年乡村建设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融汇中西的作用,有其独特的学术内涵与时代特征,是我们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实施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忽视的学术遗产。
20 世纪的上半期,在中国兴起了一场由知识分子主导的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事业,学术界称之为 乡村建设运动 。作为一种改良主义实验,它希望在维护既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采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兴办教育、倡导合作、地方自治、公共服务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拯救日趋衰弱的农村经济,刷新中国政治,复兴中国文化,实现 民族再造 或 民族自救 。在实践层面, 乡村建设运动 的思想通常与国家发展的战略、政策、措施密切相关,并呈现出 群体性 和 多样化 的特点。 乡村建设运动 在中国百年乡村建设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融汇中西的作用,有其独特的学术内涵与时代特征,是我们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实施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忽视的学术遗产。
中外寓言选本林林总总,举不胜举。不少选本向大型发展,一个选本收录的作品往往数以千计。部头也越来越大,大得孩子们的书包装不下,书架上放不进。数量太大,就未免泥沙俱下,收了许多平庸浅陋之作,浪费读者的时间,特别是浪费少年儿童的时间很不应该。平庸浅陋的作品对他们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还有一些选本将古今中外的作品混合编排,混淆了作品时代和地域的特色,这种作法极为不当。鉴于此,我不自量力,也来编选一本。人家编大部头,我编一本小小的书。选录数量不大,却都是精粹的作品,是中国古代和外国古代寓言经典之作。 本书第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寓言。 我国古代寓言最繁荣的时代是先秦,主要在战国时代,并延续到西汉。当时的政治家、思想理论家们用寓言来阐发他们的理论,策谋之士用寓言来加强他们的说词。所以先秦寓言不
教授在北京讲完最后一轮鲁迅研究,整理出版了《与鲁迅相遇》,但这并非他的“天鹅绝唱”,退休后,他于2004年回到母校南京师范附中,为中学生开起了一门选修课;2005年,他又在北京附中、北京师范实验中学分别开设了一学期 “鲁迅作品选讲” 的选修课。2009年又到台湾清华讲授了这门课。《中学讲鲁迅》就是根据这四处的录音整理而成,每一部分都附选了学生的作业。还是看看学生们是怎样看这门课和他们的老师吧:“他不再是拗口的语句,不再是每一篇都要背的烦恼,而给了我一种想要静下来读他的欲望。”“以平常心看鲁迅。”“以前认为他是一个冷冷的、尖刻的人;现在发现他的内心充满了那个时代的人所不具有的爱与悲悯。”“老师讲课的样子和方式都很可爱。”“老师讲到了中国人的奴性,那您受谁压迫,被谁而奴役呢?您有奴性吗?”“说实
《笼中鸟集》书名取自京剧《四郎探母》中的一句唱腔,其中收录了四五十篇从前发在各种报刊的文章,有十多篇原名“走向世界以后”,所介绍的正是那未增补的64种书中的十多种。
本书稿收集了王蒙担任文化部部长职务以及文史馆员、政协委员时期一些讲话、报告,还有一些随笔散文,都是有关文艺文化的建言和措施。共分五部分,部分,文化格局与文化建设;第二部分,文化视角与文化评论;第三部分,文化精神与和谐社会;第四部分,文学的诱惑。第五部分是附录,选取了几篇王蒙做文史馆员时候的工作报告。本书稿对党的理论路线吃得很透,党的文件中的信息能随手掂来,以他高超的语言技巧不着痕迹地化入文化工作当中,娓娓道来,一点没有说教的味道,读来兴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