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巨变时代。本文库选取的都是我国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巨变中国经验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助于向国内外学术界集中展示中国社会学成就,显示了我国社会学界的理论自信,也是中国模式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表现。 从作者看,既包括费孝通、林耀华等老一辈社会学家,又包括以庄孔韶等为代表的社会学重建的主力军,还囊括了李强、翟学伟等学者。从题材看,涵盖了社会民生、村落文化、组织结构、城镇化、乡村治理、人口问题、婚姻家庭、社会分层与流动等各个方面。本文库作为全面、系统展示中国社会学成果的品牌,适合社会学研习者、相关理论工作者、关心当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大众读者阅读。
我在旧社会吃不开,新社会也吃不开,且可说是永远吃不开的,也从不因此放弃工作责任和做人责任感。——沈从文 沈从文先生一生,因时代而分为两截,前半生写作,后半生治学。关于其在易代之际的角色转型,“晚年口述”提供了许多珍贵的一手材料。本书由沈先生晚年的重要助手王亚蓉编著,分为晚年口述、后学追忆、工作信函三部分。本次增订另补入两篇极有分量的*回忆文章,由沈先生助手王亚蓉、李之檀和出版家陈万雄追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撰写与出版过程。此外,本书另附有沈先生晚年讲座录音五段,供读者追索先生音容。
《吴林伯学术论文集》共收录论文22篇,其中16篇与《文心雕龙》相关,涉及《文心雕龙》学术渊源、《文心雕龙》与《文选》《诗品》等典籍的关系以及《文心雕龙》思想、艺术、训诂等丰富内容。另外6篇则集中反映了吴林伯先生的治学旨趣和方法。我们将这些论文分类编排,统一体例,施以校订,结集出版。收录论文多发表于《武汉大学学报》《文史哲》《古汉语研究》《文心雕龙学刊》等刊物,《〈周易〉与〈文赋〉》《〈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两篇则据手稿录入。附编收入吴林伯先生及门弟子陈书良、易中天、方铭、赵仙泉、陈桐生、陶然等的纪念文章,以便读者知人论世。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加速的世界中:更快的电脑、市场、时尚、产品周期,甚至连我们的思维、身体也是如此。这一切的变化始于何时? 提速 真的无法逃避吗?更快就一定更好吗? 马克 泰勒将宗教、哲学、艺术、技术、时尚和金融各领域的发展融为一炉,以宏大而丰富的叙事方式,展现了我们时代的一个巨大悖论: 曾被认为可以通过节省时间和劳动而解放我们的力量与技术,如今却将我们困在一个永远无法脱身的速度陷阱之中。 我们走得越快,却拥有越少的时间;我们越努力去追赶,却落后得越远。我们所得到的并没有因为速度变快、生产效率提高而变得更多。相反,因为速度变快,人类自身和社会都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在很多方面使得我们得不偿失。 勾连 速度痴迷症 与今日的全球资本主义,我们看到,以加速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及竞争优势的
本书是梁漱溟晚年寓居时期与小友陈维志的部分谈话集录,由陈维志根据个人笔记和回忆整理而成。全书以八个章节记录了1970-1976年间梁漱溟对陈维志的部分谈话内容。这些谈话多简短而零散,但涉及广泛,包括自我认识、治学与著作情况、哲学与宗教、人物评价与回忆、东西文化与历史的比较、对社会与政治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健康与养生等。以上内容因系对梁漱溟日常聊天的记录,不同于梁漱溟其他系统的学术专著,故读之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同时也是梁漱溟晚年思想的独特呈现,对于了解、研究梁漱溟晚年生活和思想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为方便读者了解谈话的背景等具体情况,本书在每段谈话内容下附梁漱溟当天日记,以资参考。
《宣纸上的中国》系列图书是对中国艺术史上一些经典作品和人物的文化解读,既有人物纪传的风华遗韵,又有纪事本末的完整钩沉;既有百家讲坛式的引人入胜,又有艺术评论般的深入透彻。中国的艺术是文化的映照,亦参与到文化的创造之中。本书通过温暖书写而发现艺术中的心灵,既在探讨艺术之美、文化之魂,又在探讨艺术的观看之道。《宣纸上的中国》出版后,很多篇章被《文摘报》《中外文摘》《解放日报》以及人民网、光明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本卷精选季羡林先生关于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研究文章 13 篇,理论文章 14 篇,分为两类编排。他就写出了《〈列子〉与佛典》这样功底雄厚、学风严谨、考据周详的文章,深受他的学术前辈胡适和陈寅恪先生的褒扬。在解放后,他孜孜以求,翻译了印度民间文学名著《五卷书》和《罗摩衍那》,同时也写出了相关的研究文章,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从而也使他的译作和论作成为这个领域研究者的书。
《人一生要读的书(超值全彩白金版)(精)》编著者桑楚。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是书籍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然而人生匆匆,要遍阅古今中外所有佳作,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在一切讲求快节奏的今天,每个人都希望能在短的时间内获得多的知识,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朋友寻找到一种省时而且有效的方式,去阅读那些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许多人都从中得到过特别启迪的作品,我们在参考诸多名家推荐的书目的基础上,组织编撰了本书。全书分为“世界卷”和“中国卷”两部分,收录了200余部中外价值、影响*、流传广的经典作品,它们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军事学、成功学、教育学、文学、美学等各个领域的集大成者,思想性、艺术性
季羡林先生精通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古代印度和中亚语言,通过这些语言,他对于印度和中国的古代宗教、文化和文学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其范围他人常无法涉足,所以成果独特,为中外学者所一致推崇。他的三篇论述原始佛教语言问题的系列论文,是他的重要论著之一。在广泛征引多种印度古代语言和汉译佛藏例证的基础上,他指明了佛陀在世时的语言政策是信徒各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学习佛说,而早的佛典,则是用古代半摩揭陀语写成的。
梁启超九个子女,个个成才,这在中国家庭中极为罕见。本书编选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家人的上百封书信,信中梁启超 “笔端饱含感情”,以自己的感悟与爱,兼顾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就修身、读书、职业、理财、爱情、择友、家庭等方面进行交流,既有生命的大方向感,又有生活的细腻感,没有严厉的呵斥,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在孩子们面前,梁启超既是一位父亲,又是一位导师,还是一个知心朋友。他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全面发展,这种趣味式、陪伴式的教育理念,不仅超前,而且对当下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除了书信上的叮咛与指导,在现实生活中,梁启超还以身作则,躬身示范,他积极生活适应时代的取舍,他与妻子相濡以沫经营家庭的智慧,都为子女做出了表率,于今而言,仍不乏现实意义。
施蛰存先生的 北山四窗 影响深远,在每一个领域都为后辈学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翻译成果也见证了我国现代文学起步之初对于域外文学的引进与借鉴。《施蛰存译文全集》是我国出版界首次全面整理施译成果,将其以完整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译文全集将成为研究施蛰存先生的文学思想、翻译实践的基础文本,也是研究中国现代翻译史、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参考。 《施蛰存译文全集》按照译作体裁进行分类,分为小说卷、诗歌卷、散文卷、戏剧卷、史传卷五种。其中《施蛰存译文全集 戏剧卷》1册,收录单行本《丈夫与情人》以及 外国独幕剧选 、 集外 。 其中, 外国独幕剧选 较为特殊。《外国独幕剧选》是上世纪80年代,在施蛰存先生推动、主编下,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大型外国独幕剧剧本选丛书,一共出版有六册(
有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wei一的道,而是这些不同的道之间怎样呼应,怎样交流,怎样斗争。你要是坚持说,哲学要的就是wei一的真理体系,那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哲学,尤其今天的哲学,不是宣教式的,不是上智向下愚宣教。我们之所求,首先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我个人想要的是,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施蛰存译文全集 散文 评论卷》,收录了施蛰存先生平生所译的各国散文和文艺评论文字,约计40万字。散文卷中,收录施蛰存先生20世纪30年代初翻译的《外国文人日记抄》,分别出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英国作家曼斯菲尔德、法国作家乔治 桑、法国画家高更等。评论卷中,收录英国艺术评论家里德的《今日之艺术》,述及对象为近现代西方绘画及雕刻艺术。集外散篇收录的有美国作家罗蕙儿的《我们为什么要读诗》、曼宁的《叶赛宁底悲剧》、康恩的《高尔基对于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观念》,英国作家赫克斯莱的《新的浪漫主义》,法国作家纪德的《拟客座谈录》等。
本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作品报送以有关单位推荐为主,同时开通自荐通道。经过推荐单位初选,本届推优活动共报送作品309份,其中著作50部、文章259篇,经过初步审核,共有277份作品符合要求,进入复评,其中著作40部、文章237篇。按照推优章程和实施细则规定,终评选出26件优秀作品,其中著作4部、文章22篇。“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涵盖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书法、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杂技、电视共12个艺术门类,旨在按照中央关于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精神,推出优秀文艺评论作品,激励优秀文艺评论工作者,推进全国文艺评论的创新和繁荣,促进文艺事业健康发展。此书将本届推优优秀文艺评论文章结集出版。
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 不能作无本之学,无根之木易到,无源之水易涸。 吾人论学求真非求胜也。 陈垣 《陈垣全集》二十三册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列入国家 十一五 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资助出版,共一千余万字,是陈垣先生全面、系统的著作汇编。 陈垣(1880.11.12-1971.6.21),汉族,广东新会(现广东省江门市境内)人。字援庵,又字圆庵,出身药商家庭。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陈垣先后创建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孤儿工读园、北京平民中学。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1]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一
赵元任编著的《赵元任全集(第7卷上下)(精)》力图通过迄今为止所能搜集到的所有作品,全方位反映赵元任的学术成果以及他的人文精神。《赵元任全集(第7卷上下)(精)》,共计20卷,附载若干张光盘。前10卷基本囊括他的语言学、方言学著作(中、英)及译作;后10卷分别收录他的音乐著作、文学译作、科学作品、自传、书信、日记和音像制品等。
《施蛰存译文全集 诗歌卷》,共1册,总字数约40万,汇集了施蛰存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起陆续翻译发表的域外诗歌作品三百余首,包括单行本《域外诗抄》和集外篇,是对其诗歌翻译成果全面、集中的展示。包括英国诗抄、美国诗抄、法国诗抄、西班牙诗抄、古希腊诗抄等辑,涉及叶芝、庞德、弗罗斯特、桑德堡、波特莱尔、兰波等诸多位著名诗人的作品。
张岱生前即手编文集,倩友人据其手稿钞写待刊,编成《瑯嬛文集》,诗为《张子诗粃》,文为《张子文粃》。后其手稿诗、文分别流传,清光绪间人据其文刊刻成集,手稿之文遂佚。而诗未及刊,仅存手稿。是集系由整理者重编,诗、文各选底本,精加校勘,核其前后文字异同,由此可体会作者入清之后的心态变化。又从稀世文献中辑得张岱佚诗七十余首、佚文六篇,拣择补入张岱友人白岳山人王雨谦所作评语。书后附传记、序跋、书札、年谱等相关资料。 此次《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推出“简体版”,完整保留了丛书繁体版的各项笺注释读内容、专名线标点等,在此基础上,寄望于以较易进入阅读的简体横排形式,使更多的读者接触到文学经典的传统解读,领略其中的精华所在。
本书由和菜头精选“得到”App开设的第一季个人专栏和同时期个人公众号“槽边往事”400篇文字中的80篇,集结成册,以飨读者。 内容分为三个篇目:上篇“借双眼睛看世界”,漫谈碎片化的时代下的学习、思考与自我安顿;中篇“何以遣有涯之生”,引领读者从细微处重新认识生活的本来面貌;下篇“砒霜鸡汤两相宜”,运用中年人独有的睿智和冷静,与读者一起探索心智成长的路径。 文字温柔敦厚,谑而不虐,微言谈中,直指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