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 生动的家庭教育、人格教育教材 《梁启超家书》主要收录了 1898 1928 年间梁启超写给妻子和子女们的书信,字里行间表 达了他对妻子和子女的深切关怀。从一百多封家书里,我们可以窥见梁启超是一位和蔼开明的慈父,关心子女的情感生活;是一位颇具智慧的导师,指导子女的学业理财;是自立自强的民族脊梁,培育的子女个个成为精英。其中建筑学专家梁思成、考古学专家梁思永、火箭专家梁思礼被评选为院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其中不乏个人因素,但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他的教育理念,对当今中国家庭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借鉴及启示价值。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是培养自动化的读写能力。南明教育、“全人之美”课程团队二十年来致力于儿童阅读课程化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实践成果。本书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提出的儿童读写能力要求,系统、全面、科学、专业地提出小学阶段儿童读写课程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案,手把手指导一线教师开展读写课程,助力教师科学地培养儿童的自动化读写能力,为他们的终身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内容简介 早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就在思考为天下父母写一本书,缓解他们的教育焦虑,从需求端给孩子减负,让孩子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21年夏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把“双减”旗帜鲜明地写到了文件的标题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永新教授将他对减法教育的思考写出来、分享出来,与天下父母乃至于教育职业共同体成员分享、讨论、理解减法教育的意义,缓解教育焦虑,也能够让大家站在更高的立场上理解“双减”,理解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本书是研讨“双减”背景之下家庭、学校、社会为何减、怎么减的系列思考,共分为三辑十一章。 第一辑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
为了全面开展高等教育中的学术素养教育,本书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撰写课程报告、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以及在践行科研方法中遇到的重要性、创新性、正确性、深广性、可读性等方面的困难,从学术写作、论文投稿到 化交流等各个环节完整深入论述了所需具备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本书以 化视角并兼顾 外科研申报和管理需求,全面考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工业界所具有的不同科研管理模式,给读者提供全新的视角和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科研方法学,旨在培养具有深厚学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全书共12章,分别论述学术素养的12个关键组成部分:专业热情,科技伦理与职业道德,学术道德,学术写作,文献检索与引用,数据处理方法与学术图表,英文写作、翻译与编辑,期刊投稿方法,科研经费申请与写作,科研管理与方法,学术汇报与交流,学术能
......
科学证明,如果亲子之间能够经常展开深度交谈,就能让孩子 独立、自信、 快乐。但现实中 常见的却是,亲子对话往往被琐事占据,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障碍重重,充满紧张情绪,并时常伴随着误解与冲突。 作为哈佛大学讲师、语言病理学家和一位母亲,丽贝卡·罗兰深信,父母的语言拥有塑造孩子人格与未来的力量;从学步的幼儿到能畅所欲言的青少年,父母与孩子的每一次深度沟通,都在极大地拓展孩子的认知与能力。 在本书中,罗兰为父母们提供了与孩子进行深度交谈的工具,帮助父母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在提升好奇心、同理心、自信心、社交力等七大方面,与孩子展开有效且内涵丰富的谈话。她结合真实案例、 科学研究成果,向父母们展示了何为深度交谈,以及如何进行深度交谈,从而帮助孩子构建起成长所需的品格和能力。
本书由五章组成,以项目式学习为中心议题,分别回答了为什么要开展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什么,以及项目式学习应该如何设计与实施,并附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学段的11个项目式学习案例。该书议题集中,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强,完整地呈现了项目式学习的生态结构和基本面貌,为学校规划项目式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是学校教师设计项目式学习的操作指南,为我们深化项目式学习研究,形成项目式学习研究的新思路、新举措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研究具有开拓意义。
常感到焦虑、抑郁等,进而用过度的工作、饮食、购物、社交媒体或运动来麻痹这种“总觉得缺少些什么”的感觉。作者以心理学为工具,深入研究分析了这种现象,总结出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根植于数千年来女性在父权社会所经历的祖辈、集体的创伤,这些创伤就像一个无形的监狱把女性困住。这本书引导读者看清这些创伤对女性造成的桎梏,提出用与自我保护机制的管理者和解的方法,让女 受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挣脱内心的羁绊与恐惧,勇敢地投入生活与工作,获得真正的、坦然的快乐、自由和成功。这本书对于现代女性读者的工作状态和人际关系中隐藏的创伤有积极的治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