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季羡林书信集》《季羡林讲演集》《季羡林散文集》《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谈文化》《季羡林谈文学》《季羡林哲言录》《季羡林的一生》,共八册。它对于了解季羡林的生平事迹、著作情况、学术思想、生活情趣等都有极大的益处。
社会与政治变革的全球进程深刻影响到教育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如此。近年来,教育史研究从新的角度,运用性别研究、识字史、社会理论和经济史等来分析教育,已经超越了学科边界。在开创性的《牛津世界教育史手册》中,约翰 L.鲁里和艾琳 H.田村汇集了不同的声音,创作出一部综合性、跨学科的历史,对教育中的殖民主义、改革、多样性和技术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 这部手册顾及了机构和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从中国古代的儒家教学和古希腊、古罗马的成人礼,到中世纪意大利大学的政治化,再到马提尼克岛的反殖民教育,及至其他内容。在36个章节中,作者们对非洲、中东、亚洲、太平洋、美洲和欧洲的教育是如何在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演进的,以及此种变化如何影响学生、家庭和教育者的经历进行了思考。他们还对教育机构、学校教
本书分 上篇: 总论和国别报告 下篇; 领域和专题报告 两册,是多视角、多维度、多层面、多路径考察探究全球教育研究脉络和趋势的一部著作。本书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映照、过去现在未来相贯通的方式,考察了近20年国际和国内教育研究领域高影响因子期刊所载论文的整体情况和研究趋势,从重要的国际组织教育政策报告透视教育政策演变和教育研究需求,对中国及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与教育政策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进行系统研究,对全球教育研究范式的演变与趋势、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之异同以及一流教育学科、学者和学刊进行专题分析,并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了国内外教育领域专家有关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的态度和见解。本书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观点新颖、资料翔实,可供教育科学领域的广大师生使用,亦可供学校教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建构了中国大陆学前儿童戏剧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完备体系,融汇了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美学、戏剧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关成果,从儿童、戏剧和教育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出发,探究指向人文精神的儿童戏剧教育要旨,在身体与心灵、灵性与人性、做与学、独立与整合、教师与儿童、教与学等异质要素之间建立互生互补、共生共创的生态关系,对于开拓与推动中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为2014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汇编,共分为育人模式创新、整体课程改革、特色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变革、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教研探索六个部分,汇集了获得2014年国家教育成果奖一等奖或二等奖的论文共计37篇。
《被选中的》是迄今为止经典性的社会与文化史扛鼎之作,它清晰地阐述了美国大学三巨头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入学标准,生动地揭示了过去一个世纪美国权力与精英特权的变迁。书中描绘了各色人物(包括伍德罗威尔逊、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和金曼布鲁斯特等),解释了围绕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招生竞争如何塑造了美国精英,并且形成了今日美国所拥有的奇特的大学入学制度。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精英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些大学的取舍标准。本书详细讲述了名校不为人知的历史,呈现的不仅仅是它们的入学标准的变迁史,更主要的是反映出美国精英观念一百多年来的演化,是美国社会文化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本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晚清社会教化的嬗变;2.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社会教育;3. 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教育(1912-1916);4.政府时期的社会教育(1916-1927),其中包括城头变幻大王旗:军阀割据的社会状态、青年学生团体的社会教育实践、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社会教育实践、社会教育实施地方的变化;5.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教育(1928-1937),其中包括重建 :全国统一政权的构建与发展,会教育行政,会式社会教育:民众教育馆,校式社会教育:民众学校,综合式社会教育:民众教育实验区;6.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教育(1937-1945);7.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教育(1945-1949);8. 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学科化建设。
丛书简介: 这套老北大讲义一共九册,收集了傅斯年、鲁迅、孟森、马衡、吴梅、张星烺、姚永朴等各个领域的大师经典著作,甚至是开山之作,涵盖了文学、史学、艺术等多个学科,在现代学术和思想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对现代学术的发展具有启迪意义,同时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单册简介: 《中国小说史略》 是中国*部小说史专著,书中对从上古神话到清末谴责小说的中国历代小说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总结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和成就,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就连胡适先生也给了它很高评价,说它 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 (胡适《白话文学史》);郭沫若先生更是将《中国小说史略》和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誉为 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 ,认为二者所从事的, 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
张人利编著的《后茶馆式教学》基于一个基层学 校,阐释了课堂教学改革,从归纳课堂教学中的弊端 入手,寻找克服弊端的方法,提炼出后“茶馆式”教 学,且用于教学实践。阐述了“循环实证”的教育科 研方法,证明后“茶馆式”教学的有效性,为学校教 师认同,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阐释了课程领导 力的提升,校长与校长所领导的团队在学校课程与教 学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阐释了以全面 教育质量观、“绿色”指标为,减轻学生过重学 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 《后茶馆式教学》是写给广大校长、教师 的。有教育理论,更有教育实践。书中丰富的、生动 的教育案例,不但增加了可读性,而且可以从具体案 例中体会教学的内涵。
《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重译本)》为原《学术部落及其领地》一书的修订第二版。《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是英国知名学者托尼·比彻和保罗·特罗勒尔关于学科文化的一部学术力作,多年来被有关知识社会学、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学人广为引用。本书从文化的视角考察高等教育的“学术圈”,别开生面地探讨了学科文化的运作机制,揭示了“学术部落”和“学科领地”的众多“奥秘”,视角新颖,分析透彻,结论发人深省。
《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多位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历时两年多编写完成的。《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凝聚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和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教师和研究生的集体智慧和心血。由于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系统,既有一般组织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编者力图以系统论和组织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对高等教育组织和管理的诸多要素做出合理的解释;也试图选择最适宜的方法、框架和研究成果,帮助人们理解高等教育组织系统的结构、秩序和变化的复杂性。《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由4个部分12章组成,即组织理论、环境系统、行为系统,以及组织变革创新;最后还提供了若干分析案例。 《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的读者对象为管理学、教育学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
《晚学盲言(套装上下册)/钱穆作品精选》是作者钱穆晚年 目盲不能视人 的情况下,由口诵耳听一字一句修改订定。终迄时已92岁高龄。全书分上、中、下三部,一为宇宙天地自然之部,次为政治社会人文之部,三为德性行为修养之部。虽篇各一义,而相贯相承,主旨为讨论中西方文化传统之异同。
本书是一部全面且深入探讨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发展的学术著作。本书以百年来中国师范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旨在厘清师范教育制度和思想发展的线索,展现师范教育制度和思想变化的图景。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制度沿革史,下卷为中国百年师范教育思想演变史。通过对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历史的深入研究,本书旨在为进一步理解和完善当下教师教育制度提供有益的历史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