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徐胤编译的《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除了《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之外,流传 广的一部著作,曾被译成17国文字。以1915年~1917年于维也纳大学的课程讲稿付印成书,由于是讲授的形式,故而对刚学习精神分析理论或 从未接触过的入门者,得以循序渐进且深入浅出的一窥精神分析理论的堂奥。 精神分析是西方现代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19世纪末,现已扩展到各种不同的社会科学领域,如文学、历史和哲学等等。本书几乎涵盖了精 神分析理论所关切与探讨的各项层面,特别是精神分析的三大基本理论:潜意识论、梦论,以及性欲论。 全书分成三个部份:第一篇“失误动作”,针对一般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误动作来分析表面行为下的深层含意,这可视作是某种预兆或讯号;第二篇“梦”,则 试图由释梦的技术去探索
1915年-1916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为非专业人士开设了一门心理学讲座,课程逐渐深入。《精神分析引论》忠实地收录了当时的讲稿,并由弗洛伊德润色而成。 全书包含了弗洛伊德最主要的学说:失误、性、梦、潜意识,是100年来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不二之选。
本书是“西方思想文化译丛”系列之一。在中国精神分析界,埃里克?迪迪耶(RIC DIDIER)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主要是因为他在中国成都四川大学进行的五次讲座。他是拉康和多伦多的学生,他的演讲生动、易懂、深刻,尽管每次讲座都隐含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些重大问题与概念,但是他很少用生硬的术语来阐述,而是把理论化解为平常语言。此次除原著内容外,经作者同意,译者又后附了两篇作者的小文,为儿童精神分析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本书一改往昔精神分析理论与个案论述的深奥晦涩,语言浅显易懂,叙事论理,深入浅出,文字语言优美易懂。
如今我们很难想象,当年拉康教学现场的盛况:你必须提前几个小时到那里,否则就根本找不到座位。演讲厅很快爆满。精神分析家、未来的教授、演员、作家……他们起初只是好奇,但很快被征服了。地面上布满了卡式录音机的电线,人们开心地被缠着脚……在1966年的法国,拉康已是 负盛名的精神分析家与哲学家,他被奉为结构主义四巨头之一,与米歇尔·福柯齐名。他的思想波及深远,不仅启蒙了雅克·阿兰米勒、齐泽克在内的数代分析家与学者,还广泛地影响了文学、电影、性别理论等领域。在拉康的课堂上,他不会用“ 嫉羡”来形容女性学员的野心和抱负,也从不认为成为母亲是每个女人命定的安排。他认为精神分析的重点在于让一位女性明确自己的欲望,从而在是否生育这一问题上获得选择的自由。他教人们直视欲望。他说欲望是请求减去需要的剩余。
\"如何在金钱、权力和美貌间做出选择?如何区分欲望和需求?为何爱人需要先爱己?希腊神话瑰丽奇幻,正如人的内心世界。现在,俄狄浦斯、雅典娜、伊卡洛斯、纳西索斯、阿佛洛狄忒等熟悉面孔纷纷登场,以自己的故事,为我们了解无意识、潜意识、压抑、升华、梦境等精神分析概念提供了清晰易懂的示例。本书作者皮埃尔·瓦罗在精神分析领域深耕多年后发现,用古希腊神话、戏剧中家喻户晓的情节讲明相关理论,是普及精神分析知识的 妙方法。20个神话故事,对应20个精神分析话题,分别独立成章,以简明、有趣的形式,引导我们透过众神的幻象,看懂自己的内心。了解精神分析法,才能 了解自身的渴望、力量与弱点。现在跟随弗洛伊德一起,开始深入探索自我的精神世界吧!\"
客体关系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当今最为重要的发展,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性与家庭的客体关系观点(当代精神分析理论)》(作者大卫·萨夫)是继《客体关系入门》之后的又一力作,具体阐述了客体关系理论在性关系及其治疗上的应用,为我们理解性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这个视角出发,就能找到影响两性关系的原动力。《性与家庭的客体关系观点(当代精神分析理论)》简单、清晰、易懂,是一部能让人喻快阅读并容易消化吸收的著作,也是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性关系及其治疗的著作。作者一如继往地在本书中使用了治疗中的实例来补充抽象的概念,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技术。对于家庭与婚姻治疗师,以及试图了解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来说,本书都会成为重要的参考。
我们只有直觉和反思两种思考方式吗?当一条信息证实了你的想法,你是否还会去询问它的真实性?如果事后证明这条信息是错误的,你是否依然会极力辩解?你是否 容易相信那些和你“不谋而合”的观点?你有没有根据自认为有代表性的有限信息来快速做决定的时刻?你是否总是通过他人的行为来判断他人,但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意图来判断自己? 我们的感知是片面的,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的记忆是不可靠的。大脑通过设置各种机制技巧,使我们能够理解并分享这复杂多元的世界。本书将研究这个既神秘又非凡的器官的机制和运作方式,以发现它何时、为何以及如何欺骗我们。 知道如何在必要时怀疑自己的想法、情感和直觉,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所有细微差别和复杂性。
本书是为工科大学《向量分析与场论》课程编写的教材,内容包括向量分析,数量场的等值面、方向导数与梯度,向量场的向量线、通量与散度、环量与旋度,三种特殊形式的向量场,即保守场、管形场、调和场,平面向量场,正交曲线坐标系,每章均有练习和习题,在书末附有练习和习题的参考答案。附录对书中介绍的哈密尔顿算子的相关性质作了总结。本书可作为大学工科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阅读使用。
本书是美国心理学界泰斗卡尔·罗杰斯就“团体治疗”所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演讲的结集。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文章,在各地推广会心团体的经验,推动这项“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新运动”。 书中主要论述“会心团体”的发展起源、范围、过程、经验及其对参与者的意义——促进个人成长、治疗心理创作、改善人际关系,并预言了这一运动的发展趋势--对每一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书比起六年前的《自体的分析》,在心理世界毫无疑问造成更大的骚动。 科胡特在《自体的重建》这本书中,对《自体的分析》这本先驱之作中所提出的理论,不仅加以扩展,同时也加以澄清。在古典的精神分析传统中,专业地耕耘了一辈子之后,科胡特已经认知到古典分析理论的某些限制。如今他无畏地增加了一个新次元,以补古典理论的不足。
本书是弗洛伊德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是集弗洛伊德思想之大成的作品。书中作者以大量实例阐释了其理论,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人的心理结构,了解病态精神及其起源的相关知识,了解人类的性爱问题,还可以了解精神与梦的关系。当然,原著亦有不足之处,比如书中存在很多令人费解的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与理论,并且书中的某些内容由于缺乏连贯性和用词晦涩难懂,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对原著的用词和段落进行了适当的删节和改动,目的就是为了使读者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弗氏的理论。 读弗氏的书,可以使我们认识现代生活造成人们某种精神疾病的根源,从而有效地调节、完善我们的人生。
弗洛伊德编著的《梦的解析》被誉为精神分析第一名著。它通过对梦境的科学探索和解释,打破了几千年来人类对梦的无知、迷信,同时揭示了左右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潜意识。全书共七章,分述释梦的历史和方法,梦愿望的达成和伪装,梦材料的来源和运作方式以及梦的心理过程。作者从性欲望的潜意识活动和决定论观点出发,指出梦是欲望的满足, 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即通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他解释说,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审查作用松懈,趁机用改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 梦的内容不是被压抑与欲望的本来面目,必须加以分析或解释。解析梦就是要找到梦的真正根源。作者将梦分为显相和隐义。显相是隐义的假面具,掩盖着欲望(隐义)。白天受压抑的欲望,通过梦的运作方式瞒骗过检查以满足欲望。
《精神分析与佛学(展开的对话)》简介:精神分析起源于100多年前维多利亚时期的奥地利,它的目的是帮助人达到心理上的自由;而佛学起源于2500年前的印度,其目的是破除我执,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是破除自我中心的种种亲附、攀援,明见心性。精神分析与佛学,两门对人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刻探索的学问。《精神分析与佛学(展开的对话)》原著作者杰瑞米·D.萨弗兰是一群在其中研究和实践了好多年的禅师或精神分析师,倾其精华而为著,每一个章节的主题都引人入胜,每一段阐释都发人深思。文章的风格也恰当地反映了精神分析和佛学这两门学问的共同点——在体验中理解和品味心灵。既然是品味,就不可能是快餐,它需要你用一种放松下来的生活态度和阅读方式去徜徉其中。
在当下的西方世界里,由于对药物治疗的依赖, 精神 分析在美国及德国仅仅处于辅助性治疗的社会地位, 但在 法国,精神分析早已跟法国传统文化较为完美地结合 在一 起了,在文学评论里,甚至在人们的日常思考中,都 占据 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中国,无论就人的思维,还是日常生活而言, 精神 分析的专业术语均显得较为陌生。作为精神分析理论 的纲 领性读物,《男性与女性》已在法国连续出版十年。 法国精神分析家、《男性与女性》作者 保罗-劳伦阿苏,用清晰的逻辑思路,借助“双性恋 ”这 一对于精神分析具有启发性和关键性意义的概念,分 别从 理论和临床的角度阐述了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 如何 登陆在主体中。
本书关于巴林特部分的内容是在我的硕士论文《迈克尔 巴林特的客体关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时光匆匆,不觉硕士毕业已有两年。这两年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酸痛苦辣,让我懂得了珍惜所拥有的现在,也让我更加怀念曾经的美好。 刚人师门时,郭老师对我们寄予了很大的期望。那种殷切的关怀至今仍让我感动与难以忘怀,也让我仍感到愧对于师恩。为了让我们能够系统地了解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郭老师不辞辛劳,在每周六都要组织一次师门研讨会,共同学习和探讨由贾晓明等人翻译的那本MichaelSt.C1air撰写的《现代精神分析 圣经 》及其英文版。当时的学习氛围很浓烈,每次的研讨会不仅为大家提供了一次思想上的交流和探讨机会,彼此获益颇多,而且这种心灵的交流也增进了师门同学的感情,以至于
毫不夸张地说,绕过弗洛伊德来谈论20世纪的心理学史,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弗洛伊德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莫过于提出了精神分析的理论与疗法。但具体说来,这类理论及相应疗法会涉及各式各样的心理或行为的主题,比如梦、记忆、各种原始欲望、本能、自残倾向等等。 意识分层论 是弗洛伊德划分不同精神现象的早期典范。他认为,人的心理现象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 意识 (conscious)的层次、 潜意识 (unconscious,又译 无意识 )的层次,以及作为二者之中介的 前意识 (preconscious,又译 下意识 )的层次。
1915年-1916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为非专业人士开设了一门心理学讲座,课程逐渐深入。《精神分析引论》忠实地收录了当时的讲稿,并由弗洛伊德润色而成。 全书包含了弗洛伊德最主要的学说:失误、性、梦、潜意识,是100年来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