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游戏象征解读》一书全面、系统地阐释沙盘游戏及沙盘心理治疗中所需理解的沙具象征、结构象征、主题象征、原型象征、动态象征等内容,解决了沙盘游戏使用者常见的痛点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能够帮助读者全面、高效地了解沙盘游戏中的象征内容,从而更好的解读沙盘作品。
在《嫉羡和感恩》中,克莱因引入了新的观念: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现出来,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妒的重要性,例如弗洛伊德发现的阴茎嫉妒;然而,克莱恩对于嫉羡的概念接近是革命性的。 当今,大部分的精神分析师都非常熟悉克莱因所述的早期客体关系,许多分析师甚至使用她的发现与概念而不明就里。她的许多思想已经被纳入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维当中,且仍在世界各地流传和发展;其著作的启发性与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喜欢精神分析的读者来说,克莱因的这本著作值得学习与收藏。
本书由投身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训练多年、实务经验丰富的麦克唐纳博士撰写,是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课程的教材之一。本书分为十一章,分别介绍了焦点解决疗法模式、案例研究、伦理议题、历史根源、循证依据,以及在精神卫生服务、重性精神障碍、职场中的应用。此外,还介绍了焦点解决疗法的常见问题和未来方向。本书*的价值是,介绍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基本精神与技术,清楚地说明了如何协助各种精神疾病患者以及如何在医院范围内工作,包括一些危机干预的案例与原则。本书在*版的基础上,新增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研究成果。
当你在工作中遇到瓶颈、业绩很难突破,在生活中感觉很难与人相处,面对生命中一次次的挫折和挑战,你经常怀疑自我,进而焦虑不安、心生恐惧,*终迷失了自我。其实,运动员在赛场上也会像我们一样面临这些问题,那么,那些的运动员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自我蜕变的呢?本书通过对运动员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总结出了运动员思维,教你做出赢家的选择。本书共分两部分。在 部分,作者介绍了运动员让自己处于*佳状态所需要的5个关键心理工具。这些心理工具能够帮助运动员设定并实现目标、调节情绪、增强专注力、改变自我暗示、增强自信。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应用这些心理工具,对我们追求个人*佳表现、晋升或任何奋斗目标都大有裨益。在第2部分,作者介绍了具有挑战性的常见阶段,并对利用何种工具组合能够帮助你顺利通过每个阶段进行
本书在应用心理学课程实践的基础上,对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的要点进行了梳理,着重对团体领导者实务训练路径的训、学及练过程,并附有训和学双方的互动记录与总结反思,以帮助读者身临其境、富有操作化地感受团体心理辅导奥妙。
......
罗杰·霍克著的《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导论性书籍和心理学研究类著作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深入阐述了心理学目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40项研究,并介绍了这些研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研究。全书分为十个专题,分别为: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意识和知觉,条件作用和学习,认知、记忆和智力,毕生发展,动机和情绪,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以及人类互动和社会行为。自1992年首版以来,《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一直是备受推崇的心理学书,成为世界各地许多和中学的参考,且已被译为6种语言。作者罗杰?霍克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很好的教育家和作家,他用自己简练的思维和生动的语言,将“枯燥的”心理学经典研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阅读此书,会让你感到心理学将不再“枯燥”,不再“
《勇气品格的测评与教育》基于人格研究中国化的视角,对勇气品格的测评与教育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考察历史先哲和当代公众的勇气观,剖析典型勇者吴宓的人格特征,建构出勇气的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具有高信效度的勇气测量工具,利用此工具探索了勇气的年龄、性别、学历、婚恋特征,其与自立、自信的关系,其对学业成就、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勇气的脑神经机制;并从自我意识、父母教养方式、教师激励和大众传媒四个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勇气品格养成教育策略。
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感知以及对自己的认知,都来自一扇独特的窗口——注意。注意是记忆与思考的必经之路。然而,人们不断追求的注意力,却从未摆脱分心和走神的困扰。为什么集中精力那么难?吸引注意的事物为何“魅力无穷”?跳来跳去的注意真的没有好处吗?是什么让我们不断地分心、走神,又是什么让我们专心致志?《注意力:专注的科学与训练》详细剖析了注意的脑科学和心理学秘密,描述了注意在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全面解读了大脑中关于“注意”的一切谜题,并针对注意力的训练提出了可行的策略。
孤独症属于特别难以理解的复杂精神障碍,本书描述了不同孤独症的病症表现及其诊断方法,解释了 重要的治疗方法,并介绍了目前关于孤独症研究的 成果。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是一本比较全面的科普读物,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
中国近百年的科学心理学与过去2000多年的中国传统心理学基本上是脱节的。如何将二者有效衔接起来,是一项亟须深入开展的工作。本书旨在对中国儒道佛文化传统中的部分心理学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在义理诠释的基础上,通过认知神经科学的实证诠释对儒道佛中的心理学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探索建立中国心理学的可能途径。这对于弘扬中华 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创新具有深远意义。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社会心理学经历了理论与方法层面的剧变,社会心理现象背后潜在的认知加工过程成为研究的焦点。很显然,这种 认知革命 让研究者需要借助认知研究方法来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