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名方验案说评》从临床运用实际出发,精选出历代医生治疗温热病名方48首,对此加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评说,并以此为纲精选当代医生林名宿的临床运用验案700余例,附加按语而辑成,以览当代医贤运用温病名方之绝技,得窥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温热病水平之一斑。
本书规模宏大,展示出自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和灿烂成就。本书部分分册自1989年以来就已陆续出版。现重作装帧设计,全套七册以崭新的面貌一起推出。本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隋、唐及五代时期的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发掘出许多弥足珍贵的罕见史料,对重要的批评家与论著以及这段时期有创新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都作了系统的研究和富有开拓性的剖析。
本书是鲁迅先生辑录的古小说佚文集,共收自周至隋的散佚小说三十六种,一千四百余则。作者通过搜集《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或不见于史志著录者的散佚小说,结合前人辑录的相关刊本加以比对,完成此书。所选三十六种小说都有各自不同的主题,但主要以志人志怪为主,篇幅多短小,每一种都由若干则记载集合而成。郑振铎先生曾评价此书是“鲁迅先生用很严谨的‘汉学家法’来校辑的”,“不仅少有,则后有来作,也断难超过他的范围和方法”。
《西游记杂剧》是一部“难解之书”。迄今为止,它一部孤本流传于世。它所叙述的唐僧师徒“西游取经”之故事,又和人们所熟知的《西游记》小说不太一样,乃“西游记的多重平行宇宙”里较为奇特的一个。在这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游记”故事的某个阶段(自元至明),以及元明时代中国人的想象世界。譬如孙悟空与一般妖怪无异,既抢公主又想吃唐僧,而且爱唱小曲。又如猪八戒并非天蓬元帅下凡,而且高强,和孙悟空不相上下,后被二郎神的细犬咬倒被擒……《西游记杂剧》的内容,设计唐宋元明时期的俗语,多引佛道儒甚至袄教的典故,很容易被“误读”,本书以明万历刊本《杂剧西游记》(日本昭和3年(1928)东京斯文会铅排本)为底本,予以校勘注释,希翼读者能够加深对《西游记杂剧》的理解。
这是本《西游记》文学研究论文集。为便于编目及读者的检索,《20世纪西游记研究(套装上下册)》把入选论文按其主要内容作了分类,上卷主要包括总论、作者研究、版本研究、渊源研究、影响研究五个版块,下卷主要包括题旨研究、人物研究、艺术研究、文化研究四个版块,另外后《20世纪西游记研究(套装上下册)》收入了有关《西游记》是否童话小说的一系列文章,这是《西游记》研究中比较独特的一个方面,也算是对当初编者们在《回视与》一文中提出的应加强“《西游记》与儿童文学的关系研究”的一种回应。百年《西游记》研究之所以一脉相承,不绝如缕,即使在曲折行途中依然显示出向前推进的态势,乃是因为在研究进程中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合奏,更有立场相左针锋相对之争鸣,思想与观点的切磋与撞击激发了《西游记》研究的活力,并使其
钱老一生亲自收集整理简报600多袋11000份,并有很多批注。《学习笔记选编》筛选部分整理成一卷,通过这些片段我们可以从钱老智慧火花的闪现中整理出一条线索,领略科学大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理解儿童文学》一书是编者彼得·亨特从《儿童文学国际指南百科》中精心选摘的14篇论文,它们在程度上代表了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研究的基本面貌。这些论文主要涉及儿童文学传统概念(如儿童文学、童年等)的理解以及新历史主义批评、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与文体学批评、读者反应批评、女性主义批评、互文性批评、精神分析批评、文献学批评、元小说理论等在儿童文学领域的应用等等。这一组从该《儿童文学国际指南百科》部分“理论与批评方法”中摘取的学术论文,其作者都是英语儿童文学研究相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它们从一个多维的研究角度展示了当代儿童文学研究在理论上的拓展可能,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研究的进展。
中国转型时期的文化生态是当前学术界及海外中国研究专家共同关心的领域,它吸引了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领域学者的广泛参与。研究多集中在精英文化与官方文化的讨论上,近年来对民间文化生态研究也已开始多起来。随着社会转型加剧及全球化的深入,民间社会的文化生态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现代、中国/西方、国豸己/社会、主流/边缘等多种文化资源与价值取向交融竞争,使民间文化生态更趋复杂,也引发以“信仰/价值的缺失与重构”为核心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要求研究视野更多地从上层转向下层,从官方转向民间。这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变化趋势之一。民间社会的文化资源需要重新整理与总结,其在社会转型中引发出的问题,也必须在充分研究的前提下谋求解决之道。
崇祯本《金瓶梅》在《金瓶梅》的传播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长期以来学者对此认识不足。而《崇祯本研究》作者杨彬独具学术眼光,首先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崇祯本各版本形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旁征博引,资料翔实,显示出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其次,从文学评点的角度深入研究了崇祯本《金瓶梅》批评的历史语境、价值以及通过批评比较,从而确定了该版本在《金瓶梅》接受史上的地位。
张爱玲作品的研究以及相关的史料搜集工作,至今都在进行。张爱玲生逢乱世,一生颠沛流离,尽管她的文学成就与上海关系最深,但其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上海之外度过的。所以,有关张爱玲的生平史料,研究者掌握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甚至与她一度关系密切的等人的原始材料,研究者也掌握不多,这对于文学史研究来说,并不有利。
孙之梅编著的《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增订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作为明末清初文学重镇的钱谦益的文学作为、贡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明末清初文学思潮发生转变的缘由和若干内情,要了解钱谦益和那个时代文学思潮的转变,是值得一读的。
《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学知识界的傲慢与偏见(1880-1939)》对现代之初的知识界发动了猛烈攻击,以清晰的条理和富于雄辩的论述向我们揭示了现代文学的大人物们身上的阴暗面:他们蔑视和憎恨普通人,甚至达到了毁灭人性的地步。
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之所以未能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事特(疾病)时,各自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不同的概念体系及理论构架,中、西医的概念不能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自由流易,使得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只要找到二者的共同参考系,建立一个中介概念体系,就能使中、西医的概念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等价、自由流易,从而实现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为此我们选择了中医外感热病学(包括伤寒论与温病)与现代感染病学的融合为突破口,成功地实现了二者的理论体系的融合,顺利完成了《伤寒论现代解读》一书。本书的用意并不止于此,旨在找到跨越时空,使“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体系实现融合的方法,推而广之,找到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科学文化交融的方法。
小时候,认为书是一种神圣的东西,凡是能写在书上的,都是真理。而现在,书好像又有点泛滥,常常在大同小异的一大堆书中千挑万选,才能找到一本适合自己当前阅读水平的书。其实,书不过是一种工具,人是最擅长使用工具的。当想了解一门新学科时,阅读一些入门的书籍,可能是最便捷的方法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不妨把这句话理解为抓住关键点,再向上追溯,向下拓展,进而了解、掌握全貌。比如纷繁复杂的磁共振原理,序列就是关键点,而不必总是从原子学起,枯燥以至于厌倦。作者个人认为介入知识的关键点就是操作。任何学问在它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在逐渐细化和复杂化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不断进行着自我的神秘化和神圣化。所以学习理解一门新学科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简化、通俗化的过程。而现在流行的“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