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是19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他非常重视心理学对科学尤其是教育的巨大影响,他曾提出用改善心理学研究的手段来纠正哲学乃至整个科学领域错误的构想,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统觉理论,这一理论吸收了英国的联想主义的思想和力学当中引力与斥力的理念,通过独特的视角说明了观念之间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赫尔巴特教育学的理论结构图示可表述为“目的—过程(方法和内容)—目的”,方法、内容与贯穿其中的目的构成过程中的三维立体结构。教育目的研究培养什么人,是超验的、形而上的东西,代表人文一极;教育过程研究怎样培养,是经验的、形而下的东西,代表科学一极。方法和内容构成过程中实现目的的具体手段与载体。
本书为美国学者帕特·麦克德米德的全英文著作,主要内容为莎士比亚1592年到1594年间的作品和生平研究。莎士比亚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从冉冉升起的戏剧新星到光辉夺目的大剧作家,他辉煌的一生中却有几年鲜有人关注。从1592年到1594年,英国社会发生巨变,伦敦流行瘟疫,剧院一度关闭。作者在本书中就莎士比亚在这几年里的生活做了考证,对其戏剧风格的发展脉络做了梳理,从新的角度诠释了莎士比亚。全书共分四部分:时代背景分析、史实细节考证、作品风格与作家其人其事对比分析、阐释新理论。
暂无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简介。。。。。。
《应似飞鸿踏雪泥》选入作者1997年进入高校任教以来的部分文艺评论文章共35篇。前期主要从事余光中研究,选取其中公开发表过的文章14篇;后期主要研究和推介本土作家作品,本文集选取其中公开发表过的文章21篇。
这套《自读课本》是与教科书相配套的,是教科书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在编排上,一般是按照教科书的单元顺序,每单元设计两三组选文,或体裁相同,或题材相近,或是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力求与教科书形成呼应,沟通课内外学习,使二者相得益彰。同教科书一样,《自读课本》的选文力求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文质兼美,适合阅读。一是尽可能地选择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以便同学们接触人类智慧的结晶,培养文化尊严感,提高阅读品位和审美能力;二是更加重视选取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实际的 时文 ,以缩小同学们与选文之间的距离感,便于更好地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提高阅读兴趣。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通过对话,我们可以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与作者进行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并产生共鸣
这套《自读课本》是与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配套编写的,供同学们课外自读使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套《自读课本》就是为了落实这个要求编写的。 学习语文,首先是用教科书学习,从中获得种种知识和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但教科书受篇幅的限制,所选文章数量不可能太多,难以满足大量阅读的需要。我们常常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自读课本》的编写,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够把课堂上获得的种种知识和能力,举一反三,用到课外阅读当中。课内阅读是主体,课外自读是补充,但这个补充很重要,不仅可以巩固和扩大课内所得,而且可以充分锻炼自学能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阅读品位。 这套《
作者以“世纪初的焦虑”破题,论证“文化沟通和文化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阐明比较文学作为“跨文化之桥”的现实意义;继而剖析比较文学的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解构“新阶段比较文学的核心问题”,论证中国在“第三阶段比较文学”中的特殊地位;追溯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端与发展,爬梳严复、康有为、林纾、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寅恪、汤用彤、吴宓、宗白华、朱光潜、钱锺书等开拓者的思想轨迹,拼凑出中国比较文学有别于西方的独特基因与谱系;以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以及系统论、信息论等理论为例,揭示“异质互补”和“跨学科互动认知”的机理,及其之于比较文学研究的积极意义;落笔国学,反观自身,勾描出以“文化自觉”为前提,以“与世界文化合流而终至于成为主流”为目标的中国文化发展线路图。
《20世纪后20年长篇小说文体革新现象研究》是一篇学术论文,详细论述了新时期文体变化的新形势,观点独特,评析精当。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文体视角考察世纪之交长篇小说“文体革新”的本真状貌,二是以存在的“文体革新”状貌为借鉴,将其放置于中外古今的文化视野中探究成因。《20世纪后20年长篇小说文体革新现象研究》以中国文化诗学为主导视角,采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分析、理论阐述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从外在语境揭示诸多文体革新现象成因。
《当代名家小说研究》系一部当代文学研究评论集,共分五辑,对当代文学中的几部重要作品进行了解析,研究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文本选择、主旋律题旨、夸文体现象,以及爱情小说、长篇小说的问题发展等创作现象。全书由具体作品入手,深入解析文本背后的成因与得失,颇有批评的张力与价值。
代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所开拓和发展。比之唐诗,宋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争斗等方面都有所扩展。特别是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的背景下,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炽热、深沉。在艺术风格上,宋诗逐渐向思理、显露、精细方面发展,有多议论、多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等特点。一般说来,宋代诗人都很重视学习唐人,有的偏重模仿,而更多的是力求在学习中创新,形成了争奇斗艳,推陈出新的格局。因此,宋诗流派众多,各种流派之中也常有发展演变,诗歌的风格也因之丰富多样,杰出的诗人,的作品不断涌现。宋诗的数量之大,作者之多远超唐代。
《观念再造与想象力重建》为作者近年文学理论评论代表文章的汇编。部分关注作为近研究重点的网络文学、类型文学;第二部分阐释解读当代文学作品,涉及莫言、苏童、铁凝、迟子建、张晓风等成名作家,以及小饭、文珍、张惠雯、吴文君、张忌等新锐作家。
路易斯·厄德里克作为美国当代本土裔重要作家之一,近年来颇受批评界关注。本书借助布迪厄的阶级定义和阶级“习性”概念,通过细读厄德里克长篇小说文本,探讨作家在其阶级“习性”的影响下如何书写阶级,以及相应的文化“占位”状况。同时,从文本的背后探析厄德里克如何参与到美国中产阶级话语的再生产之中。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厄德里克的文化实践同美国中产阶级话语间的张力关系。
《书评》分为解读先进教育理念、见证骄人改革实绩、感受无涯深爱、领略精彩人生、读者感言摘编《书评》中的人物访谈等六个部分,对《书评》一书中阐述的思想进行了探讨。
本书对截至目前余华的文学创作做出阶段性总结,分析其长处及不足,更重要的是对余华的创作心理做出分析,勾画了一条隐秘的心理轨迹,与其作品一一对应,得以窥见作家内心世界之一隅。
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主编的学术研究刊物《经典作家研究专刊》,实现与学术界的良性互动,更新新文学研究内容、方式与方法,面向社会大众普及新文学经典作家与作品,展现文学馆人风貌及学术体系对文学研究的贡献。专刊每月一期,每期研究一位经典作家或一个文学思潮、流派。现将专刊所发文章精选篇目以《现代作家研究》为名结集出版,方便大家阅读和珍藏。丛书以年份为卷次,每年一卷,此为2016年卷。
《诗经韵读、楚辞韵读:王力别集》是王力音韵学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由诗经韵读和楚辞韵读两部分组成。诗经韵读,以《诗经》的篇章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王力的古音学主张。在系统详尽地分析了《诗经》押韵规则的同时,在其中各篇章词句后标注了具体韵部,是王力音韵学研究的重要范例。楚辞韵读,为王力的功夫之作,行文开篇即详列《楚辞》韵部分部的具体情况,并就《楚辞》中各句韵脚加以详细音标标注。此部分不仅是王力音韵学成就的又一重要组成,而且也是研究楚地古方言的佳作。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读本》所呈现的内容,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化经典。仔细阅读、品味和欣赏这些作品,对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建构阅读方法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