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在众多的唐朝诗人中,有四位初唐时期的诗人,他们虽沉沦下僚、境遇凄凉,在文学史上却具有开拓性意义,他们就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在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史上的重大影响,主要在于他们对初唐诗坛风气的改造。他们使诗歌题材从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歌新的生命力。四人均为诗坛改革的勇士,又各有特色,明代学者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概括为:“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初唐四杰”开风气之先,他们的诗词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行色匆匆之中,你是否注意过那些只能上和下却通不到任何地方的阶梯,遮不到任何东西的屋檐,印着不同花纹、刻着不同文字的井盖,从中间被硬生生劈开的老屋废墟……这些被我们忽视的日常,却有一群人为此深深着迷。他们会将观察结果用,手绘图、照片或是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还会设计工作表格、规定记录准则、为特定对象命名,这就是路上观察,加个“学”字更带有钻研的意味。 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均是此一领域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合编的《路上观察学入门》可以说是路上观察学的经典之作,也让日本掀起一股“路上观察”的风潮。以路上观察家的眼光来看,乏味的城市也能变成一个宏大的艺术馆,两点一线的日常生活也能像一场场探险。记录者必须随时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同时也要深入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描述这个世界。正
本书适用于研究写作课程。不同于其他写作课程的教材,《好奇的研究者》强调好奇心是调查信息和进行研究论文写作的很好理由,认为研究写作可以充满发现的乐趣,并提供了来自学生和专业写作者的各种写作范例,表明好的研究和生动的写作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本书以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组织方式设定了可实现的写作目标,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提供逐周指导,充分讲解在撰写基于资料来源的论文时所需要的技巧,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研究和分析技能。本书还添加了对MLA和APA 风格的近期新写作解说。
本报告以提供翔实可靠的一手资料为特色,原原本本地介绍了课题组历经数年时间,行程数万公里,对近百年来关乎《西游记》研究的壁画、文献、图册、遗址等重要资料一一进行田野实地考察的过程与若干具有重要突破意义的研究成果。 本报告采用描述与考订相结合的、万式,以绪论为纲展开,图文并茂,明白晓畅,相信会对今后的《西游记》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五洲红楼》集合了海内外喜欢曹雪芹和《红楼梦》的一众学者,各家各抒己见,共同为“红楼”解梦,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由于和各自喜好的不同,本书文章各具风格,自成角度。内容丰富,可谓精彩纷呈。
《自我矛盾性:关于自我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自我”这一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中的重要概念,在系统回顾中西方关于自我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我矛盾性理论,并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对这一理论进行验证。 《自我矛盾性:关于自我的心理学研究》在“自我矛盾性”和“矛盾寻求”两个核心概念基础上,从自我矛盾性的概念与维度结构、自我矛盾性的积极意义及其与矛盾寻求之间的关系方向进行研究,从理论上拓展了人们对自我一致性的认识,对进一步理解自我的本质和价值做出了理论上的贡献。
《文化诗学文丛:文心雕龙诗学范式研究》鲜明地提出了一个带有中国古代诗学全局性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汉以前)强调“兴寄”的寓意诗学是否具有独立的诗学意义?而在发展过程中又是否被后来发展起来的感物诗学和意境诗学所遮蔽?这是关系到中国占代文艺思想变迁的大问题……本书的意义,不仪在于对所研究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结论,而且更在于它启发人们重新深思中国古代诗学的起源、发展和变迁等诸如此类的大问题……暗示了中国占代文论研究的一个巨大的学术空间。
《明代诗文创作与理论批评的演变》以轨迹篇、特征篇、动因篇为主干结构,多角度地对明代诗文创作与理论批评进行交叉研究,贴近历史真实,更新研究视角,以理性思辨见长,又融文献考据与美学批评于一体,把握明代诗文作者的文化心态与审美心态演变的特征与规律,力求深化研究思路,开拓明代诗文研究的新格局。
《我与文学及其他》是《孟实文钞》的增订本,1943年10月由开明书店出版。编入本卷时,将《孟实文钞》原序和修订时删去的三篇文章收入,作为附录。讲述了朱光潜先生怎样走上文学的道路以及学习文艺的甘苦和一些经验心得。各篇谈说的方面虽不同,但皆围绕诗来讨论。偏重于对文学理论作详悉的疏解,有见地而不怀成见,有取舍而不流于固执,语言亲切有味,显示出作者深入的学力和开廓的胸襟。《谈文学》收录了作者在抗战后期写作的论文19篇,1946年5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本书是作者自己学习文学的亲身体会和切实经验,探讨了关于作品的内容、形式、表现、体裁、风格以及作者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深入浅出,条分缕析,是一部阐释文学原理的经典之作,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学入门书。
本书是作者四十年来对《诗经》本体和《诗经》学史以及楚简《诗经》类文献研究的成果结集。内容涉及《国风》《小雅》《大雅》和《诗经》学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以及上博简、清华简和安大简中的《诗经》文本及《诗经》类文献。本书的出版,将对《诗经》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郭宏安著的《论恶之花(精)》为学者、翻译家郭宏安所著的波德莱尔论文集,包括对诗人整体定位以及对其散文诗、美学评论领域的评鉴。此版本《论〈恶之花〉》以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论〈恶之花〉》为底本进行重新编排、设计,并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论波德莱尔》内16篇文章列为附录,相信能够对读者产生新的启发。
《民众口头创作与族群文化品性:文化场视域下的壮族民间文学》运用文学-文化批评和民俗学田野作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壮族民间文学置于整个壮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与社会群体文化结构的网络之中,探讨其在由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因素构成的“文化场”中的表现形态与发展演变,着重论述了歌咏文化、稻作文化对壮族民间口头韵文、口头叙事文学创作及乡村仪式演剧的深刻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壮族民间文学与汉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关系,特别是汉族文化对壮族民间文学的重大影响。
词向来被视为女性化的文学体式,女性词尤其受到读者的青睐,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本书是叶嘉莹先生研究评论历代女性词人词作的专著,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为女性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演进构建了理论说明与评赏标准。叶先生集女性、词人、学者于一身,对女性词从早期歌伎、良家妇女到两宋名家、明清才媛,进而至于现代史家、学者之词的发展,分别做出了深细的评赏与平允的衡量。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对古代女性词作中所蕴涵的追寻向往、苦难悲歌多一份理解与同情,更会对现代女性词作之能表现兴亡历史、时代关怀多一份倾心与尊敬。
“万叠银山寒浪起”,经济大潮的奔涌,不能不对学术研究有所冲击,然倘无学术之进取,则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都将难以发展。鼓励学术研究,推进学术进步,虽似逆水行舟却又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社自1990年起开始编辑出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本丛书不强调策划、不刻意编排,虽不成系统而又自成体系。丛书作者不分老中青,不问知名度:入选著作长可百万言,短可数万字,举凡在中国文学发展史某一时期、某一方面或某一专题的研究上有所创获而能成一家之言、并经专家评定认为合格者,即可列入本丛书。我们将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编好这套丛书,把真正的学术精品奉献给广大读者,同时,也希望得到学术界的理解和支持。
《司马相如赋的美学思想与地域文化心态/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紧扣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辞赋的美学思想进行现代文学话语背景下的阐述,并详细解析其中的地域文化心态。书中详细论述了审美主体修养、审美构思特征、审美想象、审美灵感、司马相如赋的审美精神、审美价值论、地域文化与司马相如辞赋的艺术精神、巴蜀地域文化与司马相如辞赋的艺术精神等。
《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是村上春树与夫人村上阳子游览苏格兰艾莱岛、爱尔兰的游记,配有阳子拍摄的风景照40幅。内容除描绘风光外,重点讲述了当地特产的纯麦芽威士忌的原料、生产以及品尝、饮酒风习。
本书是一部文学评论集,聚焦二十余位世界知名作家,其中既有简 奥斯丁、大仲马、福楼拜、狄更斯这样的经典作家,也有加缪、菲茨杰拉德、纳博科夫、菲利普 罗斯、多丽丝 莱辛、艾丽丝 门罗、石黑一雄、托卡尔丘克、麦克尤恩这样的现当代文学大家。 黄昱宁正是这些小说家所期待的理想读者,她秉持传统的细读方法,却不落窠臼,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别具一格的审美发掘小说细节的灵光闪耀之处,向读者揭示小说艺术的魅力。她的这些文字,自始至终,都从细节中来,往细节中去。 同时,在本书中,她又是一位极好的文学阅读领路人,以译者的天然优势、写作者的亲身体悟和评论家的敏锐透彻,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文学与现实、小说与评论之间。其细腻的感知、独到的见解、切中肯綮的分析,如一个个通往文学密林的路标,读者进入深幽的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