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特色的历史时期,即魏、蜀、吴三国鼎立。三国的历史大致经过了九十年,也就是说从公元190年军阀混战始至公元280年晋灭吴统一南方止。但也有不少史学家以曹丕称帝的公元220年算起。如果仔细考察三国的历史,还是以公元190年算起更为科学,因为在魏、蜀、吴三国形成之前,确有一段形成过程。 三国是东汉王朝的继续。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土地兼并异常激烈,宦官、外戚两个集团的交相干政和互相倾轧,更加造成了政治的*黑暗和朝廷腐败,再加上对羌族的连年用兵和自然灾害的不断袭击,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终于激起了公元184年的黄巾军起义。起义军在张角、张宝、张梁等人领导下,迅速发展起来,其规模声势严重威胁着东汉王朝的统治。汉灵帝为之恐慌,先后派兵围剿黄巾军,首先以何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16朝1362年史事囊括无遗,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兵青睐,视之为之书。 司马光(1019 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爱好历史,出仕以后,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一部战
寒山诗被称为通俗诗、白话诗。但由于表达上的特殊性,并非浅显易懂。看似明白如话,实际上另有奥旨。《寒山诗注》是项楚先生关于唐代白话通俗诗歌校注、阐释的一大力作。本书原文以四部丛刊影宋本为底本,校以日藏宫内省本、正中本、高丽本及四库本等传世善本,堪称寒山诗之定本。本书的注释,除一般生词僻典外,重点在寒山诗所涉及的俗语词、佛教语言典故,特别注重寒山诗语言、寓意的佛教来源以及在禅门、世俗社会运用中的流变。推源溯流,广征博引,探赜索隐,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注释除充分显示了寒山诗作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外,在语言学方面(特别是俗语词、佛教语词)的创获极多,甚至称其为语言学专著也不为过;加之贯穿全书的对生词僻典和佛家语的推源溯流式的考释,揭示了寒山诗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文
《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z早的编年体史书,记事翔实,文辞优美,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的典籍。杨伯峻先生广泛收集有关文献考古资料,充分汲取古今学者研究成果,对全书作了深入浅出、博洽简明的注释。该书出版数十年来,一直以繁体竖排本行世,广受好评,被誉为上佳的注本。此次推出的是该书的简体横排本。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阅微草堂笔记(套装共3册)》共二十七卷,1196则,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和《滦阳续录》5种。整部作品恬淡古雅,质朴简洁,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皆着墨不多,不过粗陈梗概,点到为止,但极有章法,颇见情致,其弟子盛时彦对此也有概括: 叙述剪裁,贯穿映带,如云容水态,迥出天机。 鲁迅所言, 立法甚严,举其体要,则在尚质黜,追踪晋宋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阅微草堂笔记(套装共3册)》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以权威版本为底本,约请专业作者注释翻译。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许多文人政客都学习《通鉴》,从中得到益处。为了普及《通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通鉴》全书,采用原文与语译逐段对照的形式,即双页码为《通鉴》原文,单页码为语译。第一册开篇有 导论 ,介绍《资治通鉴》这部千古奇书的总体情况,以及这套编年史书的历史价值,有很强的延伸性阅读价值。第一册设总目,方便读者概览18册全貌。每一册前设有本册目录,方便读者索引。每卷前设大事提要,
《诗经》作为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历代注家很多,但大都以儒家经典来研究它。本书作者从恢复其本来面目出发,把《诗经》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加以赏析,在各篇的 题解 中写有艺术分析,在各章的注释之后都加有 韵读 一项,以帮助读者正确读音。对于《诗经》研究,既成一家言,又集历代诸家之大成,是一部非常扎实的《诗经》新注本。 本次出版,系据我局上世纪九十年代铅排二册本重新校订,对原书错误进行了全面修正,并对原版式做了调整,字大行疏,提升了阅读体验。
《北齐书》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是唐朝李百药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公元五三四年北魏东西分裂到五七七年北周灭齐为止四十四年间的东魏、北齐王朝兴亡史。 本书是中华书局一九七二年版点校本《北齐书》的修订升级。修订工作在原点校本基础上进行,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为底本重新进行校勘,通校残宋本、三朝本、南监本、武英殿本,参校北监本、汲古阁本、金陵书局本,并参考《御览》《册府》《北史》《通鉴》《通志》等书。修订时重新复核原点校本校勘成果,充分吸纳原点校本成绩,按照体例要求增订改补校勘记,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
《中华国学文库》是我们追慕前贤、服务当代的产物,因此,它自当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一、《文库》所选均为中国学术文化的 *要之书 。举凡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类基本典籍,只要是公认的国学经典,皆在此列。 二、《文库》所选均为代表当代*学术水平的 *善之本 ,即经过精校精注的*有品质的整理本。其中既有传统旧注本的点校整理本,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也有获得学界定评的新校新注本,如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总之,不以新旧为别,惟以善本是求。 三、《文库》所选均以新式标点、简体横排刊印。中国古籍向以繁体竖排为标准样式。时至当代,繁体竖排的标准古籍整理方式仍通行于学术界,但绝大多数国人早巳习惯于现代通行的简体横排的图书样式。《文库》作为服务当代公众的国学读本,标准简体字横排本自当是
四书五经 ,是中国儒家经典 四书 和 五经 的合称。 四书 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 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四书 之名始于南宋。在 四书 中,《论语》《孟子》原自有书,而《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并为其作集注。因为它们出自儒家早期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 ,简称 四书 。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从元代开始,《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成为科举取士的指定书目,在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 五经 之名始于汉武帝时期。儒家本有 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到西汉时失
《云笈七签》是宋代著名学者张君房领衔主编的一部著名道书,凡一百二十二卷,共分三洞四辅,集中摘录了《大宋天宫宝藏》菁华,引书达两千余种,世有小《道藏》之称,不仅是研究道教的重要文献,也是历史、文学等传统学科不可或缺的资料。 李永晟点校的《云笈七签(共5册)》以《道藏》本为底本,参校了清真馆本、《道藏辑要》本等,尤其注意道经的互校、改正、标校异文数千条,是迄今为止*个全面、深入的整理本。
徐鉉校訂的「大徐本」所引《唐韻》反切,又逐字注明古音在第幾部,以音明義,即表中所謂「俾形聲相表襄,因耑推究,於古形、古音、古義可互求焉气他非常注重對《說文》字系形音義統一關係的闡發,在《叙》注中說:「許君以為音生於義,聖人之造字,有義以有音,有音以有形,必審形以知音,審音以知義上可以說,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之所以成為乾嘉學術的扛鼎之作,清初顧炎武以來的古韻学研究成果是其理論與方法上堅實的基礎.r因聲求義」是其貫通《說文》研究的法寶,其成就是遠超前人的,王念孫在為此書所作的《序》中贊云:「訓詁聲音明而小學明,小學明而經翠明。蓋千七百年來無此作矣。」 《說文解字注》的版本較為精良,經韻樓本為初刻本,除《清經解》(卷六四一!六六。》所收等少數本子是重排本外,其餘都是經韻樓本的複
《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是与《西游记》齐名的神魔小说。讲述商纣王荒淫无道,武王伐纣、姜子牙封神的故事,铺叙道教诸仙和众神的来历,塑造了姜子牙、哪吒、杨戬、土行孙、哼哈二将、四大天王等民间喜闻乐道的艺术形象。全书描写生动,充满奇异的想像,历代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本书以清初 四雪草堂 原刊本为底本,王维缇、曹曼民点校整理。钱伯城《前言》,原刊于本社1989年出版的《封神演义》,对《封神演义》的内容、成书等作了详细介绍。
《辞源》是中国现代史上*部大型语文性工具书,也是商务印书馆的标志性品牌辞书,阅读古籍,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常备。 《辞源》第三版借鉴吸收三十多年来辞书编纂的丰富经验和研究成果,在1979年版的基础上,继承成果与特色,并以现代语言文字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取语料,搜集现代学者关于古籍整理的优秀成果作为修订参考依据,将信息科技与语言研究结合,全面提升《辞源》的学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北京大学何九盈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董琨研究员任修订主编,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修订。全书收字头14210个,复词92646个,插图1000余幅,约1200万字。借助大型语料库,探求字、词的形源、音源、义源、典源和证源,择定字形,完善注音,修订释义,补充书证,力求音义契合
《中国史学史长编》为 专题史研究文库 中的一种,是一部上起先秦、下迄民国的首尾完整的中国史学发展通史。它采用编章体,以专题化的方式分期论述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脉络,涵盖史家、史书、史官制度、修史活动等方方面面。全书90余万字,涉及史著449部,论及史家约600人,是新中国贯通古今的史学史著作,也是整个20世纪全面系统、篇幅较大的史学史著作。此外,此书完成于1975年,填补了1964-1976年中国史学史编纂的空白。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130卷,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其叙事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 载记 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
Array
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还有不少思想家和学者写过类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汇集了清代学者校勘、注释子书的成果,较为适合学术研究的需要。但其中未能包括近几十年特别是一九四九年后一些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为此我们从一九八二年开始编辑出版新编诸子集成,至今已出满四十种。 新编诸子集成所收子书与旧本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选择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有的书兼收数种各具优长的注本,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还有不少读者
《神农本草经》三卷,约成书于东汉早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著作。全书共收录365种药物,根据毒性与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记载了药物的性状、主治功用、产地采收等信息,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书中初步确立了四气五味、七情配伍等中药理论基础,是对我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对后世的本草文献、药物理论、临床用药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原书久佚,南宋以来多有辑复,其中以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本最为精审。本书即以孙氏问经堂校刻之辑复本为底本,以《周氏医学丛书》本、《四部备要》本、黄奭辑本为校本,对勘《政和本草》《大观本草》白字部分,先校文字,再加以笺疏和注释。笺疏部分,博引群书,考证药物名实;注释部分,则针对经文中的重点词句出注,以解决名物、词汇、医药等方面诸多疑义。
《水经》,是三国魏时一部有关水道的专门著作,记录了川流137道,可惜仅一万多字,过于简略,北魏郦道元为了 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 ,为之做注,其《水经注》30多万字,记述大小河流1252条,及相关郡县、历史人物与事件、风俗传说、物产等,旁征博引,兼以文辞优美,堪称六世纪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地理名著。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郦学 。本次出版,原文以陈先生《水经注校证》为底本,增以精炼允当的题解、力求全面精当的注释、流畅自然的译文,让普通人也可轻松读懂《水经注》。
《五灯会元》共20卷,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书,系增删 五灯 而合成。 五灯 系指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近二百年间分别成书的五部禅宗灯录:《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和《嘉泰普灯录》。全书依禅宗五家七宗之派别分卷叙述,收录过去七佛、西天二十七祖、东土六祖、青原下十六世及南岳下十七世等诸付法禅师共两千余人之列传,是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 本书由苏渊雷教授整理,以影宋宝祐本为底本,以清龙藏本、日本续藏本为参校本进行分段标点,增补总目。
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本套书也是馆藏、历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完整历史典籍。
刘文典著的《庄子补正》收录《庄子》全部原文 和郭象注、成玄英疏及陆德明音义,并广泛征引王念 孙、王引之、卢文弨、俞樾、郭庆藩、章太炎、刘师 培、马叙伦等人的校勘成果,刘氏补正置于各篇相关 内容之下。
Array
为满足大众阅读的需要,这一时期印出大量使用百姓日常用语编写成的白话小说和戏曲,印出大量通俗易懂的插图本家庭用书和蒙学读本。《天工开物》应连而生,充分体现这一时代的图书特色。 《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这是一部有关农业、手工业生产和技术的实用性很强的图书。书中是大量精美插图,文字通俗易懂。全书分三卷,上卷叙述衣食方面的技术经验;中卷叙述各种日用生产技术经验;下卷叙述採矿等方面技术经验。全书反映当时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水平。所以此书被后人视为里程碑式的著作,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科技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