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
《尚书》: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书》或《书经》。 尚 即 上 ,《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中国汉民族*部古典散文集和*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尧典》中记载的观象授时、四仲中星等可以说是世界*早期的天文学记载,其真实性得到现代天文学家的广泛肯定。《禹贡》一篇,乃鸿篇巨制,对我国的区域地理根据物产、土壤等作了详细划分,引起后世自然科学家的广泛探讨。《吕刑》篇主张不滥用刑罚、注意德教的 祥刑 思想深深启发影响着后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洛诰》等篇记载周初营建洛邑之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得到了出土文物的印证。《洪范》一篇 统治大法 ,详列 九畴 ,备言天道人事,对后世君主影响深远。因为《尚书》每篇并非成于一
本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本书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本书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本书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本书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本书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
《未曾有说因缘经》乃黄胜常居士根据经中佛说经名而称的正名。为嘉惠后学,弘扬正法,黄先生将全经分成二十品,通过对二十个故事和一些譬喻所表达的法义,将如来正教与如来方便的修学次第,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加以阐述。特别是对十善戒法的全部因缘果报,对般若智慧是甘露、良药、桥梁、大般的四重法义,对”知死有生,作善获福、为恶受殃,修道得道“这未曾有的因缘果报十六字真言,作了精辟透彻的分析和现前实证的说明,真是法施除暗,明无量灯。
“十三经”,是中国早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的丛书。近代以前的图书分类为“四部”:经、史、子、集;而“十三经”属于“经部”,名列其首。按传统说法,它是儒家经典。但事实上,它已超越了某个学派的学术范围而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全部上层建筑和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十三经”的形成和确定,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 “十三经”这套大丛书,是由于其中各经在中国封建统治中的重要作用和相互的密切关系自然形成的。统治者为了统一全国的思想,必然要把经书集中起来,必然要统一经书的正文和注释,给全国学者定出标准文本。
《尚书》意即“上古帝上之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有着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礼记》是一一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尚书礼记(国学经典 精注精译)》由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篡辑,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或研究儒家学术思想的书籍。其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教育、生活、修养身心和为人处雌的道理,精辟深刻,对今人仍有教益。
《格言联璧》是清人金缨辑录的一部格言集成。金缨,字兰生,清朝道光、咸丰时人,他遍览群书,凡遇名言佳句便记录下来辑为《觉觉录》,后因《觉觉录》篇幅浩繁,刊刻费用巨大,又在此基础上取其精华选编为《格言联璧》。《格言联璧》共分为学问、存养、持躬、养生、敦品、处事、接物、齐家、从政、惠言、悖凶十一类,内容广博,意蕴深厚,涵盖了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各个时代的思想精髓都有所包罗,厚重睿智的思想通过简练的话语得到了明晰的呈现。_x000D_ 《格言联璧》成书于清朝中晚期,书中的许多格言侧重生活实际,直至 仍不失实用意义。“养生类”中的格言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对当下人们保养身体仍大有帮助。“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等章对人们为人处世方面的指导和告诫,对现代人仍有一定
十三经是儒孥的基本典籍,是中华傅统文化中影响至深至逮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古代,堪与十三经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封这两大文化支柱,无论是诸子还是诗文其中难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却往往只能站在历史舞台的边缘,级以撼动其中心的地位。
本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本书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本书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本书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本书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本书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半部《论语》修自身。《论语》以修身治国为诉求,以仁为根本,以善为指向,以学为方法,为人们构建了一座 的道德之都。这一道德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石。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领会孔子的思想与精神,主编林少华在文章中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插画,将插画与正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大大增加读者的阅读趣味。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淳熙年间,我国著名教育家朱熹将这四种著作用作小学教科书,并为它们作了注解,叫作《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四书》一名由此得以流传。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多从《四书》中出题,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考生的书。《五经》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始有“五经”之称。因《四书》和《五经》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同是士子求取功名的之书,所以后人将其合刻为《四书五经》。明代已有学者将“四书五经”用于书名,可见《四书五经》合刻本不会晚于明代。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六篇图》是马和之根据《诗经·小雅》之《鸿雁之什》诗意而绘制的。《鸿雁之什》共十篇,分别为《鸿雁》《庭燎》《沔水》《鹤鸣》《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斯干》和《无羊》,而作品仅录《鸿雁》《庭燎》《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无羊》六篇,其余四篇可能亡佚。每段画前书《鸿雁之什》原文,书画合璧,精彩动人。每幅图都十分精致,构图严谨,景物刻画生动形象,笔法流畅潇洒,设色清丽淡雅。此幅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全面的技艺,画路宽泛,无所不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