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本》(全16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余种,采用简体、横排、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启蒙、孝经》《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选》《诗经》《易经》《道德经、庄子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心经、金刚经(附:佛说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地藏菩萨本愿经》。
《印光法师文钞》是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书信、论、记、疏跋、法语以及杂著等文字的汇编。自1912年印光法师于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潜修,高鹤年居士将其四篇文稿刊登于《佛学丛报》后,龙天推出,应世弘法。先有徐蔚如等民国大居士,后又有德森法师、罗鸿涛等,欲报印光法师法乳之恩,故集成增广、续编、三编,计文钞十卷,共一百余万字,是近代以来流通量*、流通面*广的佛教著作之一。 大师之《文钞》是末法时期众生黑暗中的明灯,苦海中的舟航,往生成佛的路标。今人学佛,如不依《文钞》之教诲,实无入手之处,成就之时。故当今佛门大德,皆普劝学佛之人,当读《印光法师文钞》,并依之修行。 本书共分四册,收录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四卷、《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二卷、《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四卷以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一卷,以现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是后世《传习录》的母本,因未经后人妄改,拥有极高的权威性和珍藏价值,被已故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称为 完备而可靠 的版本,是阳明心学的读本。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经典的入门书。 ◆心即理:行为准则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遇到难题时与其劳神费心,不如去倾听内心原本的声音。 ◆致良知: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只不过被后天的习气和私欲所蒙蔽了;若能恢复并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难获得内心的安宁。 ◆知行合一:人的认知和实践是不可分的,只有做到两者统一,才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谈不实之病,一切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正是因为阳明心学蕴含着 宁静于内,无敌于外 的至上智慧,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终结中
这套《白话佛学文化小经典》遴选的都是影响较大的经典,可以说是了解和认识佛教的基础入门读本。具体包括《心经、金刚经》《地藏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普贤行愿品(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其中,《心经、金刚经》是人人熟知的、zui具代表的经典;《地藏经》是佛教经典中的 孝经 ;而《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普贤行愿品(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合称 净土五经 ,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六篇图》是马和之根据《诗经·小雅》之《鸿雁之什》诗意而绘制的。《鸿雁之什》共十篇,分别为《鸿雁》《庭燎》《沔水》《鹤鸣》《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斯干》和《无羊》,而作品仅录《鸿雁》《庭燎》《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无羊》六篇,其余四篇可能亡佚。每段画前书《鸿雁之什》原文,书画合璧,精彩动人。每幅图都十分精致,构图严谨,景物刻画生动形象,笔法流畅潇洒,设色清丽淡雅。此幅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全面的技艺,画路宽泛,无所不精。
本书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出发,考察16世纪的平民儒家学派泰州学派在参与乡村建设中的思想及实践活动,认为平民可以通过汲取儒学等文化资源,担当农村社会建设的主力。作为乡村建设实践,泰州学派形成家族建设与社会建设两翼,通过创造性转化,活跃在20世纪的各种乡村建设实验中。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思想言论的总结,书中包含了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就是一部思想的书,对于这本书,根本没有所谓读过、读完了,它是那种随时随地随便拿起来随便读几句的书,是一辈子也读不完的书。
《周礼正义》是孙诒让一生用力久深的著作。据学者考证,他自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着手此书,编作长编,数易其稿,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才后写定,历时共二十七年。孙氏致力此书,与他的政教思想有关,这只要看书的自序,以及他另外撰写的《周礼政要》,就可明白,评论者认为《正义》仅为考据学,并不合于孙氏本意。不过从今天看来,《正义》的成就确在于《周礼》的整理考订。实际作为清代经学主流的所谓汉学,从来便是主张通过考据经义而求得圣贤治平之道,结果其成绩归宿在文献整理,违反了当时学者的初衷,孙诒让正是这一点的典型。 《周礼正义》一书,夙为经学史家推为有清一代经学殿军之作,受到学术界普遍推崇。但由于这部书广博浩繁,长达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尽管脍炙人口,真能细心通读的人是很少的,以致其重要价
中國歷史上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兩條道路: 一條是絲綢之路,傳播中國的物質文化; 一條是漠籍之路,傳播中國的精神文化。 絲綢之路主要是中外物質文化交流的道路,這是舉世公認的。絲綢之路(SiIkm巳》的概念,是十九世紀後期由德國學者提出的。各國研究者接受了這一概念,並習慣用它來解釋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但是,現在看來,這一概念有一定的局限。首先,中外文化交流不僅僅是物質互換,還有精神的溝通。絲綢之路概念的緣起,是對東西方商貿交流的研究,對精神文化的關注稍顯薄弱。其次,中外交流不完全是中國與西方的交流,也包括與東方其他各國的交流。儘管到了今天,絲綢之路的概念經過開拓,形成沙漠絲路、草原絲路、海上絲路三個部分,可是仍然無法包容中国與東亞、東南亞諸國交流的内容。再次,中外文化交流與經濟商貿交
王引之《经义述闻》,三十二卷。是书初刊于嘉庆二年《公元一七九七年》,乃其未完本;道光七年(公元一八二七年)重刻于京师。即今通行之足本。学海堂本仅二十八卷,系据道光本略去《久岁考》及《通说》而成。今选用道光七年本影印,附以条目索引,以便检阅。 引之自序人云:“下既久由大人之说触类推之……不揆愚陋。辄取一隅之见附于卷中。”今以嘉庆本典足入相较,则足本所录念孙之说大体在马,而引之之说则所缺尚多.是引之先录庭训,人以已说陆续增益之,则其名书曰“述闻言以己见附之,非语虚矣。今察全书,父子之说约各居斗,然则难题为引之撰,直视为父子合壁璧著亦可。 是书内容,亦即引之自序所云“诸说并列,则求其是;字有假借,则改其读。”约而言之,校正古书古训、通其假借二端耳。然其间人有略异者:《尔雅述
《经学通论》一书,既是皮锡瑞个人一生经学研究的晚年定论,也是他全面总结古代经学、开启近代经学通识教育的精品力作。因此,这本深入浅出的经学教材,自刊行以后长盛不衰,迄今仍是引导人们进入中国经学殿堂的入门读物,乃至被列入高校文科院系研究生的书目。此次新校,以思贤书局刻本为底本,以《皮锡瑞全集》本为工作本,参考多方成果,逐条核对引文,后出转精,宜于阅读。
清代是中国学术史上的 经学复盛时代 ,经师辈出,著作众多。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汇刻清初至道光以前的经学名著180余种、1400卷,称为《皇清经解》,亦名《学海堂经解》,大体依作者先后为序。后王先谦依例而有改进,在阮刻所遗著作外,主要增补嘉庆以后学者的著作,称为《皇清经解续编》,亦名《南菁书院经解》、《续清经解》,收有209部书、1430卷。正续《经解》共收入160余人的400多种著作,集清代经学研究之大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宝藏,而木刻线装本有七百多册,携带收藏不便,而石印本据原刻缩影,并有校勘。今据石印本影印放大,并新编总目录、作者索引与书名索引等,便于读者查阅。
内容简介 《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 《小窗幽记》儒道通俗读物,一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格言警句类小品文。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 《围炉夜话》,儒家通俗读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汉族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围炉夜话》分为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 "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菜根谭
汉籍是中国精神文化的载体,汉籍之路是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沿着汉籍传播的轨迹,寻找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应该是当代学者和出版人的责任。这些年,有志于此的学者,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学者就提出用书籍之路的概念,来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但是仔细想来,书籍之路的提法不如汉籍之路明确,探究的范围也不应该局限在两国之间,应该把汉籍之路作为打开古代中外精神文化交流史的钥匙。 汉籍之路的概念发萌于《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丛书的编纂工作。在海外汉籍的版本调查、珍稀文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汉籍文献流传海外的一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