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 礼记 ,就是关于 礼经 的 记 ,即对 经 的诠释讲解,是礼学家对礼经的解释以及他们所采择的各种意见的辑录。《大戴礼记》《小戴礼记》就是这类的书。《大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时期的礼学家戴德编纂;《小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礼学家戴德之从兄子戴圣编纂。《小戴礼记》,也称为《礼记》,凡四十九篇。本书是对《小戴礼记》四十九篇全文注译。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出题解,扼要概括通篇内容旨意。其次出正文,正文的分节参考了北大标点本《十三经注疏 礼记正义》及各家译注本的分节,文字也参考各种版本进行了勘校,有调整者在注释中加以说明。再次出注释,注释兼及章句训诂与名物制度介绍,在引述各家说法时,为求简明,常见的郑玄注、孔颖达疏,简称 郑注 孔疏 ,其他注家或相关著作则引作者与书名,如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
《周礼》与《仪礼》、《礼记》合称三一礼,属儒家经书的经典之作,均代表了古代东一方文化的精魂,流传至今盖两千余年,其影响至深至巨。统治者尊奉它们为治国安邦的法宝,士大夫以通经致用作为自己的终身抱负,平民百姓把它们当作修身处世的懿训。
《禮記》鄭注版本以南宋撫州本爲善,有《古逸叢書三編》影印本。越刊八行本之經注文本可與此媲美,而遠勝於余仁仲本、岳本以下諸本。《禮記正義》版本以南宋刊單疏本屬珍貴,收錄於《四部叢刊三編》,而僅存八卷。越刊八行本之版本價值僅次於單疏,且具備全書七十卷。可見如今學者欲研習《禮記》鄭注,閱讀《禮記正義》,當以越刊八行本爲善本。潘明訓舊藏越刊八行本,上世紀二十年代有影印本及影刻本,影刻本至九十年代又有重印,但如今已不易購。日本足利學校數百年來一直典藏一部越刊八行本,雖缺八卷,印製時間頗早,較之潘明訓舊藏本,補版甚少,價值更高。本書對照影印潘氏本與足利本,極便校對。通過比對,讀者可以直接觀察、理解宋版經過補修,增加挖改、換版,文本逐漸失真的過程。毋庸爭議,本書就是《禮記》鄭注、《禮
《大戴礼记》相传伪西汉戴德编选,实际约成书于东汉时期,是一部研究上古社会状况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书。原书85篇,现存39篇。自北周以来,该书不断有注本问世,清人王聘珍撰写、王文锦点校的这部《大戴礼记解诂》是其中较好的,特点是注重保留旧本原貌,依《尔雅》、《说文》及两汉经师训诂,无杜撰之言。
《仪礼正义》四十卷,清胡培翚撰,清胡肇昕、杨大堉补,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咸丰二年(1852)刻本影印。《仪礼正义》是著名的清代正经新疏之一,该书汇纂旧解,间加案断,集《仪礼》学之大成,被公认为今人研究《仪礼》的***典籍。其主要作者胡培翚也因此得享美誉, 自国初以来,礼学之业,未有盛於先生者 。《仪礼正义》在胡培翚身后始得付梓,初刻于清咸丰二年,因遭兵乱,未及大量刷印。至同治时,板片又经递修、重印,光绪之《皇清经解续编》亦收入该书,今日各地馆藏多系其同治、光绪印本,咸丰刻本则较为希见。此次影印的底本是咸丰刻本的精印本,品相完好,纸墨俱佳,足供研读之用。除《正义》原书外,新增附录三种,一为胡宣铎撰《仪礼正义正误》,一为王文锦先生撰《仪礼正义校勘记》(据未完稿本整理),一为乔秀岩先生所辑之相关
崇賢館始置唐代太宗朝,設有學士、校畫郎各二人,掌管經籍圖書並教授諸生。 一九九九年,同道者矢志復興崇賢館。立館理念:積累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國人及世界提供园學體驗和禪修之所。該館在季羡林、啟功、馮其庸三位國學大師及著名文史學家傅璇琮、毛佩琦先生指遵下,遴選先賢原典並注,陸續以宣紙精品圖書面世。 崇賢館藏書涵蓋經、史、子、集,既有書真迹,亦有碑刻拓片。其内容囊經天緯地之道,攬修身齊家之學,是為現代人重建私德體系提供的一套權威、完備的「中華傳世珍本藏書一。 崇賢館成品選取安徽涇縣享有「纸中黄金」美譽的手工宣紙製作,宋代手工綫訂裝幀,綾面絹簽,堪稱一中國好的宣紙書」。其编號藏品,歷久增值,崇賢飪十年精品,已成為藏家和拍賣行的新寵。
《周礼》所记载的饮食制度为中国古代饮食制度之滥觞,其所蕴含的饮食思想和饮食观念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周礼》食官规模庞大,有50种食官和3794名餐饮技术人员,其职能涵盖了饮食活动的全过程。 王雪萍编著的《周礼饮食制度研究》以《周礼》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梳理、整合饮食资料的基础上,依照食官职能,明确《周礼》饮食制度的类别与内涵,从学术层面考察《周礼》食官制度、饮食结构和膳食制度、饮食器具使用制度、食礼制度;结合先秦其它文献和考古材料等,采用比较的方法,点与面结合的方式,辨释、考证相关制度,展示《周礼》饮食制度的全貌。
《仪礼》、《周礼》、《礼记》并称“三礼”,是记载我国早期礼法、礼义的经典著作,其中,《仪礼》主要记述具体礼法仪式,《周礼》主要记述职官职务,而《礼记》则侧重阐明礼的意义和作用。在“三礼”中,《礼记》由于文风清丽,内容丰富,包含较多具有人生启迪意义的格言警句,因此流通广,受历代学者青睐。早在西汉时期,戴德、戴圣叔侄二人便以习礼闻名于世,所传礼学,分别被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唐代时已亡失大半,现仅存三十九篇。学界习称的《礼记》,为《小戴礼记》,我们熟知的《大学》、《中庸》即出于此。后经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公元一二七—二〇〇年)作注,《礼记》地位更为尊崇。郑注不仅使一些晦涩难解的文字详明易懂,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经文内容,裨益后学,经久不衰。 此线
《三礼研究论著提要》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录汉至1999年历代学者研究《周礼》、《仪礼》、《札记》(包括《大戴礼记》)的专著2683部,民国以前的专著撰有提要,提要内容包括书名、卷数、作者简介、内容、价值、版本、存佚状况及藏书单位,对相关的版本源流等问题做了考证。下编收录1900至1999年国内外研究《三礼》的论文2123篇,每篇论文著录篇名、作者、刊物名称、发表时间、卷(期)号和页码。该书的编著,就《三礼》而言,可使经学、礼学、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等研究者省去检索群书的很多麻烦,览此—书,即可得知相关信息,对学术界人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十三经注疏》四百十六卷,系汇编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和汉至宋代经学家对经的注疏而成。 儒家十三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圣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它们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达数千年之久,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教育、伦理等一切学术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社会风尚,无不以之为圭臬。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统治者奉它们为治国安邦的法宝,士大夫以通经致用为自己的终身抱负,平民百姓也以它们为修身行事的彝训。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圣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它们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达数千年之久,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教育、伦理等一切学术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社会风尚,无不以之为衡准。清代阮元的《十三经注疏》刻本称美善,而此次为便于非文献专业
《礼书通故》是清人十三经注疏之一,是黄以周自1860年至1878年历时19年才结撰定稿的一部诠释古礼古制的学术名著,全书分为五十目,共102卷。各卷均由若干条组成,每条讨论一个问题,按顺序选录几家有代表性的见解,然后加上按语、分析综合,提出自己的论断。其著述体裁短小精悍,论辨性强。本书探讨的范围广、时间长,举凡经注史说,诸子杂家,上自秦汉经师,下至当代学者,无不广泛涉及。从门目方面看,本书对《周礼》《仪礼》《礼记》三书的基本内容可谓囊括无遗。作者坚持实事求是,不存门户之见,对两千年来古代礼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了比较全面的出色总结。本书考辨详明,断制准确,澄清和解决了大量疑难问题,在学术上享有盛誉,是研究古礼古制的重要基本文献。 王文锦先生以当代礼学专家的深厚学养承担此书校点重任,他以重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所著。《孟子》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孟子》也是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孟子》是古典散文从章到篇的划时代的代表,它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所著。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本书呈现该著作的原文,且对文章要义进行了解说,后还有译文,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这套丛书的体例是原文加注音,古今字、通假字以右下角黑框标出,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有名词以改变拼音字体的形式标出。同于保护儿童视力的需要,我们采用了大字排版的版式,希望孩子能在轻松的阅读中进行背诵。为了保证本套丛书的质量,我们请专业学者在这些经典通行本的基础上进行注音和校勘,并请权威专家进行审定,以保证本套图的质量。 读书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一些大德告诫说:读书贵在读经典,读经典贵在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生巧,巧而后出新。这也是经典诵读工程推出的初衷。总起来就是精、熟、悟、用、巧、新六个字。其中,悟、用、新这四个过程中是有解释的。但是解释好在精、熟的基础上进行。至于在心无旁骛、一心熟读的过程中开悟、证悟,那更是了不得的事情,一般所谓解释都用不着了。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指出,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 礼 。中华礼学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然而由于去古日远,且礼经特别是仪礼部分 文古义奥,传习者少,注释者亦代不数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致三礼之学日渐式微,一度被学界称为 绝学 。礼学各种典籍逐渐散乱,且礼学文献由于散见于各种不同古籍,一直没有作过全面的辑录汇编,许多古籍处于濒危状态。正是有见于此,我国著名礼学专家沈文倬先生于2000年前后即提出 编纂整理礼学典籍,为中华礼乐传薪火,为中华后人留记忆 的礼学文献编纂倡议。沈先生的倡议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响应,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将其提为重点研究方向,先后历经近十年论证研究,于2010年底,浙江大学古籍所集全所之力完成了基础性的调研工作,编纂完成《中华礼书总目》,完成了对我国现存礼学文献的摸底调查,正
本书是作者在凤凰卫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处所作演讲的基础上整理而成,通过梳理中华礼乐文明的发展过程,介绍了中华礼儿文明的核心内容,参照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和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在结合作者自身数十年的礼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力图纠正当代人对传统礼仪的傲慢与偏见,论述了正确继承和创建中华礼仪规范对于唤醒民族文化自觉和重塑民族形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这是一部介绍中华礼乐文明的普及读物,适合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人员以及关心中华礼乐文明传承的广大读者阅读。
《十三经注疏》四百十六卷,系汇编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和汉至宋代经学家对经的注疏而成。 儒家十三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圣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它们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达数千年之久,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教育、伦理等一切学术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社会风尚,无不以之为圭臬。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统治者奉它们为治国安邦的法宝,士大夫以通经致用为自己的终身抱负,平民百姓也以它们为修身行事的彝训。
礼书通故是清人诠释古礼、古制的一部名著。 作者黄以周,字元同,号儆季,浙江定海人,生于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其父黄式三,是嘉庆、道光时期博贯群经、著述等身的有名学者。以周幼承庭训,笃守家学,专力治经,深究三礼。同治九年举人,光绪六年由大挑得教职,历署遂昌、海宁、于潜县训导,选补分水训导,后以荐举得中书衔,特旨升用处州府学教授。晚年主讲南菁书院,弟子甚众。他一生主要的活动就是读书、研究、教学和著述。著作除礼书通故百卷外,尚有儆季杂着二十一卷。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去世,年七十二岁。关于黄氏生平,可参阅缪荃孙艺风堂文续集所载处州府学教授黄先生墓志铭,章炳麟太炎文绿初编所载黄先生传。 礼书通故体大思精,是黄氏瘁尽心力的巨著。黄氏在叙目中说:「是书草创于庚申,告蒇于戊寅
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即礼记)一样,也是阮傣至际叹时期的礼学文献汇编,在宋代曾与「十四经」之称。据隋书经籍及郑玄六云论(礼记正义引)记载,该书原有八十五篇。今传本阙至第三十八、第四十三至第四十五、第六十一、第八十二至第八十五共四十六篇,存第三十九至第四十二、第四十六至第六十、第六十二至第八十一(其中第七十三,又误分第六十六篇为二),共三十九篇。三十九篇中,记孔子言语行事者七篇、子言语行语者二篇、记嗜序语及行事者十篇、评论孔门人物者一篇、陈古澧者六篇、通论礼者二篇、记古事者数篇、记上古帝王世系者二篇、其它论文四篇;另有专记时令物候天象的夏小正一篇,相传是夏代遣书。
本书以“礼法与人情”的关系为前提,以《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林兰香》、《歧路灯》、《红楼梦》、《姑妄言》等作品为主要对象,结合历史文化及文学背景,考察传统家庭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家庭观念、情爱观念、道德理想以及家庭的阶层性特征等诸多问题。其解读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的本性和传统家庭的本质,有助于读者从另一侧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从而为个体人格的完善、家庭生活的和谐美满乃至民族性格的重塑提供有益的借鉴。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