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章句集注》理学名著,也是朱熹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包括《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14卷。注释众多发挥理学家的论点,较系统的反映了朱熹作为集大成者的理学思想。明朝统治者重视理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定的注本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清思想经典丛书:传习录校释》是与其弟子、友人的部分对话、书信汇集体,包含了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阳明心学及其发展的重要资料。一生不重著述,尤其不赞成记录师徒对话,因为在他看来:“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徐爱《传习录·序》)而徐爱备录师说,亦自知“固非先生之所欲”。正是抱着十分审慎的态度,《传习录》上卷(即初刻《传习录》)的刻录印行,经过了本人的审阅。于是,《传习录》上卷便与同年七月刻录的《古本大学》一起成为生前公开印行的重要著作。
《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一部有着深远影响的代表性著作。朱熹是南宋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宋明理学中的“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即程颢与程颐)的思想,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程朱理学”。朱熹的思想被其弟子和后人汇编为《朱子语类》。而《四书集注》则是朱熹一生中下功夫的且影响也为深远的著作。《四书集注》又名《四书章句集注》,曾成为我国宋代以后的科举教科书。其中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个部分。朱熹将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大学》通常被认为是曾参所作;而《中庸》则被认为是子思所作(该著被认为是孔门传授心法,子思因怕其年久失传,故而书授于孟子)。由此可见,《大学》、《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