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共20卷。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内容简介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它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战国时总称为《书》,直到西汉时期才改称为《尚书》。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
“五经”是中国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文化典籍,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自西汉“独尊儒术”后,这些经典就一直备受推崇。阅读“五经”,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然而,传统国学经典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可能存在着某些阅读障碍,因此我们在编辑本书时,增加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项目,为读者扫除了字、词、句等阅读障碍,使几千年前的经典浅显易解。同时,为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本书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精美插图示意,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对于文章中难于理解的部分,更做详细图解,让人一目了然。图文配合,意境悠远,与经典
本书据中华书局1936年版《四部备要》本缩印而成。收录惠栋《周易述》(附江藩、李林松《周易述补》)、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孙诒让《周礼正义》、胡培翚《仪礼正义》、朱彬《礼记训纂》、洪亮吉《春秋左传诂》、陈立《公羊义疏》、钟文烝《穀梁补注》、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皮锡瑞《孝经郑注疏》、郝懿行《尔雅义疏》。所附王引之《经义述闻》、是研究经学极为重要的参考书。
白文十三经断句本,系黄侃手稿。黄侃,字季刚,湖北蕲春人,是近代著名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本书与《说文解字》、《郭注尔雅义疏》、《广韵》三书为黄侃手批四种,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对于十三经文字的校订、断句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四书五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大学》(春秋)孔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
“十三经”系指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儒家“十三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数千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性格。 陈克明先生冶学严谨、学风朴实,是当代少有的能贯通群经的学者。先生积毕生功力执笔写作《群经要义》,纲目谨严,论述明晰,资料详实,发论公允,对“十三经”的形成变迁、内容构成以及后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得经学之大旨,是当代经学研究的重要收获,也是研冶传统文化的一本极佳读物。
吴承仕(一八八四——一九三九),字检斋,安徽歙县昌溪人。清末举人,曾应举贡会考,殿试录取一等名,分发为大理院主事,辛亥革命后任司法部佥事。受业于章炳麟,专治经学、小学,对历代典章名物及文字音韵诸学有深入研究,著述甚多,在学术上具有很大的成就。曾在北京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执教,先后任大学国文系教授、系主任多年。 本书是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经籍旧音序录 经籍旧音辨证》的再版,今合为一册。《经典释文序录疏证》是吴承仕为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所作的注,可以看作是一部唐以前的经学发展史。《经籍旧音序录》主要是对汉魏六朝作音人生平及其有关注音著述的考订,目的是为了辨明各家的时代及其使用的注音方式,以便于排比征用。《经籍旧音辨证》就旧音的传写错伪与注音
儒家 十三经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典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十三经注疏》416卷,收录儒家十三部经典以及汉至宋代经学家对十三经的注疏。 十三经 经文有过多种整理本,但其历代注疏却从未进行过系统全面的整理。此次出版的全新整理本《十三经注疏》以清阮元校刻本为基础进行整理,整理工作包括三方面:校勘全面吸收了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和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记》的成果,近现代学术界有关 十三经 及其注疏的校勘、辩证、考异、正误等方面的成果也择要吸取。对全书进行统一规范的标点。对全书文字,进行仔细的甄别和严格的处理。 十三经 的价值和影响巨大,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整理工作难度非常大。新整理本的出版填补了学术界的一项空白。
本书据中华书局1936年版《四部备要》本缩印而成。原书据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校排,包括《周易注疏》、《尚书注疏》、《毛诗注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注疏》、《春秋左传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毂梁传注疏》、《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尔雅注疏》。撰疏者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士勋、邢?、孙奭? 为唐宋人,故名《唐宋注疏十三经》。
本书据中华书局1936年版《四部备要》本缩印而成。原书据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校排,包括《周易注疏》、《尚书注疏》、《毛诗注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注疏》、《春秋左传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毂梁传注疏》、《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尔雅注疏》。撰疏者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士勋、邢?、孙奭? 为唐宋人,故名《唐宋注疏十三经》。
全文分《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等九卷,每卷首有总述,下分若干小类,每类下标列各写卷,并逐卷写出叙録;叙録内容包括定名、断代、研究进展等,相关的研究资料多已涵盖,而又绦分缕析,精细入微,逹到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统一。特别是在研究进展的陈述勾勒方面,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评骘得当,前人的功过得失,一目了然,可以说一则叙録就是一篇研究简史。 本项目自1997年初正式启动至今,已经整整八年过去了。八年“抗战”,近三千个日日夜夜,课题组的同仁们日以继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在这个躁动不安的年代,晋升聘岗都需要“业绩”,而我们投身的却是一项遥遥无期的“伟业”。
『忍』是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忍』不但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元代学者吴亮和许名奎总结人生经验,将古籍中有关『忍』的史例和格言整理、归纳,集成了此部《忍经·劝忍百箴》。此书从先哲们居家之忍、处世之忍、为人之怨、做官之忍的一个个事例中,向读者展示了『忍』的致高精神境界。读者只有体会了『忍』之真精神,才能对无常的世事保有一份平和、通透的理解,真获得达说而坦荡的人生。 ★★★★★ 推荐购买更多国学类图书: 《正经》 《忠经?孝经》 《反经》 《金刚经?坛经》
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山东省国立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编订的《道德经(大字读本简繁参照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测评指定校本教材)》为大字拼音读本。版式清爽美观,字体为楷体大字,全文带拼音,同时保护视力,适合中小学生诵读。同时后面附有繁体参照,方便读者*多了解学习繁体字和传统文化。本书为12册丛书中的一册,是中华传统文化九年经典教育简繁参照大字读本,是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测评指定校本教材, 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课题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实验读本。
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是经学,关于经学的资料汗牛充栋。本书按照时代时间叙述明代时期的经学发展情况,并加以细致考辩,从而j将明代经学发展史划分为复古时代、践履时代、新变时代、反思时代等四个阶段。一是还原明代经学产生的场域,进入明代经学的发生现场。二是展开新评价,体会明人经学著述背后的支配思想,从而对纷繁复杂的经学现象提出新阐释。
《十三经》白文断句,系黄侃先生手稿。侃字季刚,湖北鄿春人,是近代著名文字、音韻、训诂学家。他对于先秦古籍如《周易》、《尚书》、《毛诗》、《三禮》、《儀禮》、《禮记》)《三傅》(《秦秋左氏傅》、《公羊傅》、《榖梁傅》)、《尔雅》等书,所费功力尤深。于《易》、《书》、《诗》咸撰有札记,散见于日记中,惜在抗日战争时失去泰半,《三禮》纔存《禮学略说》一卷,《尔雅》校语今悉録入《尔雅言训》中。 本书低本为一九一四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先生之批校,约於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0年進行,一九三二年又改正一遍。在此这前,尚有一部初校本,约於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二一年比校,一九三○年冬復阅改正。两本断句相同,其他符識稍異,现特附记说明。
中华民族是个极具忍耐力,也极具坚韧力的一个民族,隐忍谦让是自古以来的美德。儒家的内圣、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皆是“忍”的表现,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所忍才能有所成,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内圣才能外王,守柔才能刚强,慈悲才能超度。《尚书》中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孔子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无所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佛家的“六度万行,忍为”;谚语所说‘凡事得忍且忍,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等等皆是中国忍文化的表现。 《说文解字》释“忍”为“能也”。能,即一种属于熊类的像鹿一样的野兽,它的皮毛之下有强壮坚硬的筋骨。而“忍”字的结构从刃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