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全书四卷(八册),共选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插图七百六十二幅。册为凡例、类字和检字索引;第二册为卷一,所收汉字包括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山川河岳,各国知识、地方小志等;第三、四册为卷二,所收汉字涉及人事物性、乐器武器、花鸟鱼虫、矿物金属等;第五、六册为卷三,所收汉字为度量衡、日常生活、农业工业、虫豸动物、野生植物等;第七、八卷为卷四,也是后一卷,所收汉字属较抽象的人类活动和语言文字。当时,本书以石版印刷流通,随即广为仿效和普及,成为全国各小学学堂通行教材。几十年间,其扩印之多、流布之广、版本之杂,一时无二。本书作为有史以来部学校编纂的语文课本,其精神传承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国民字课图说》(1915年),还影响了同时代的《共和国教
《四书》又称《四子书》。四书中,只有《论语》从汉代即被尊为经典;《》《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不独立成书,跟《孟子》一样,并无特殊地位。隋唐时期,三书才逐渐受到重视;至宋,朱熹承袭“二程”(程颢、程颐)的观点和做法,大力推崇此三书,使之与《论语》并重。从三十岁开始,朱熹便对四书下功夫,并分别做注。《》《中庸》的注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因为引用程说和他说较多,称为“集注”。1182年,朱熹正式将《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称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首次出现,并从此开创了汉唐崇《五经》,唐后重《四书》的时代。
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国的《论语》与西方的《》一样,不知蕴含着多少人生的玄思妙想与智慧精华!鲍鹏山精心导读《论语》经典,睿智、鲜活、真知灼见。亘古永恒的心灵导师,几代人可以共享的人生经典,中国家庭的书,家有求学少年的上选读物。
“四部要籍选刊”经部继《四书章句集注》和“阮刻五经”之后,拟将十三经中的剩余八经出齐,从而做成市场上一套单面影印的十三经。《仪礼注疏》是我国儒家传统礼学典籍“三礼”中的一种。自先秦、两汉、唐宋至清代,递相注释。阮元校刻的十三经问世200多年,是迄今公认的最善刻本。结合我社正在陆续出版的《中华礼藏》以及四部要籍选刊已出的《阮刻礼记注疏》和将出的《阮刻周礼注疏》,浙大出版社有望成为礼学典籍整理的重镇。
《名家集注周易(套装共4册)》参阅三国魏王弼的《周易注》、唐代李鼎祚的《周 易集解》、唐代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宋代苏轼的《东坡易传》和朱熹的《周易本义》,按照朝代顺序,编 排诸家学说,为读者阅读周易提供一个更为广泛的平台。为了符合现代人的阅读要求,内容安排上,又对爻 辞、彖辞、象辞进行了白话解读,以平实清晰的语言、辩证的论述启发读者,使初入门者踏入恰当的学习途径。同时,该书根据内容也插配了适量的精美国画,图文并茂,以期调解阅读视野,缓解阅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