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又称《四子书》。四书中,只有《论语》从汉代即被尊为经典;《》《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不独立成书,跟《孟子》一样,并无特殊地位。隋唐时期,三书才逐渐受到重视;至宋,朱熹承袭“二程”(程颢、程颐)的观点和做法,大力推崇此三书,使之与《论语》并重。从三十岁开始,朱熹便对四书下功夫,并分别做注。《》《中庸》的注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因为引用程说和他说较多,称为“集注”。1182年,朱熹正式将《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称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首次出现,并从此开创了汉唐崇《五经》,唐后重《四书》的时代。
《弇山堂别集》记载明时史料典故,是一本私人撰录的实录。全书共一百卷,记载明朝典制沿革、稗史异闻、史乘考误。以万历十八年金陵(陈文烛序)刻本为底本,以清光绪广雅书局刻本、《四库全书》本等为校本,以《凤洲笔记》、《弇州史料》、《嘉靖以来首辅传》、《国朝献徵录》、《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以及《明史》、《四部稿》、《续稿》(其中的相关内容)等参校。 《弇山堂别集》为《王世贞全集·正编》所收内容之一。 《王世贞全集》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王世贞全集》整理与研究”的成果。王世贞为明代后期文学家、史学家,以诗文名于世,声华意气笼盖海内。曾以“文必西汉,诗必盛唐”相倡,以期振兴明后期文风。晚年诗文以恬淡为宗。史学造诣亦深,喜访朝家故典,晚年得见内府秘籍,著述甚丰,亦颇具见解。 作
子部是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第类,专列诸子百家及农林、中医、艺术、谱录等书。本次整理发掘了学界重视的多种佚本及新版本,以稿本或抄本为主,整理出了50多部前所未见的珍本典籍,陆续公开出版。此书的公开发行,为学术界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要的资料,俾使学术界通过这批学术资料能够开拓出新的研究思路,掌握新的研究方法。《四库未收子部珍本汇刊5:赖仙心印》宣纸线装,一函一册,适于收藏。
《监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佚名疏,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刻本影印。 正经注疏之合刊始于南宋绍兴后期付梓的《周易注疏》《尚书正义》和《周礼疏》,此后又陆续刊行了《毛诗》《礼记》《左传》《论语》《孟子》等品种,因为这些合刊本版式、字体一致, 又同刻于越州(今浙江绍兴),故通称为“越州刻八行注疏本”。越刻八行本是经注疏合刊的源头,然而从现存的文献记录来看,其中并无《公羊》。继越刻八行本而起的是建刻十行本,尽管宋建刻十行本《公羊注疏》的原书已经亡佚,但翻刻自此本的元刻《公羊注疏》尚有多部复本传世(题为《监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足以证明宋建刻十行本《公羊注疏》的存在(详见李霖《宋本群经义疏的编校与刊印》第四章节)。此后明清两代,《公羊传》的经注疏合刊
本书计收宋元明清有关注疏或接近注疏本二十一种,现将其作者及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易本意附绿纂注》十卷,元胡一桂撰。胡一桂(一二四八——?)学庭芳,号双湖,江西婺源人。领宋理宗景定乡荐,试礼部不第,教授乡里以终。其父胡方平精于《易》,曾受学朱熹之三传弟子。一桂受父易学,著述颇丰,除本书外,尚有《启蒙翼传》、《朱子诗传附绿纂疏》、《十七史纂》等书。《易本意附录纂注》以朱熹《周易本意》为宗,取文集、语录之及于易者附之,谓之『附录』;取诸儒易说之合于《本意》者节之,谓之『纂疏』。其去取别裁,惟以朱子为断。此书为明《周易大全》所本之一,《四库总目》称其『谨敢』。今据《通志堂经解》本影印……
《尚书大传(套装上下册)/济南元典·珍本集成》三卷,题“汉伏胜撰,郑康成注;福州陈寿祺辑校”,清同治十二年粤东书局刻《古经解汇函》本。前冠《尚书大传定本序》及《尚书大传序录》,后附《尚书大传辨譌》,俱清人陈寿祺所撰。卷一爲《唐传》《虞传》《虞夏传》《夏传》《殷传》,卷二爲《周传》,卷三爲《略说》。其《序录》一卷,辑录历来伏氏史料,及《建立伏博士始末》《重修伏生祠记》诸文,足具考献之资。所附《辨譌》一卷,则专订雅雨堂本之失也。后之研究伏氏之学者,以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爲精审,其所据依即此本,是陈氏纂注集腋之功不可没也。
本书为《中华礼藏 礼俗卷》第四册,包括楫《月令采奇》、戴羲《养余月令》、程羽文《一岁芳华》、瞿祐《四時宜忌》、李泰《四时气候集解》、洪常《岁时节气集解》、陈三谟《岁序总考全集》,共七种,体例精当,内容丰富。礼俗者,礼仪之于风俗也,乃言指民间习惯形成的具备礼仪特点的习俗。本书整理多种古代岁时民俗类著作,对研究传统月令和中国各种传统民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当代的礼俗研究提供了基础文献,较有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