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书收入了《刘向歆父子年谱》、《两汉博士家法考》、《孔子与春秋》和《周官著作时代考》四篇文章,围绕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展开,以史实为依据,阐述论证作者在经学方面的崭新见解,以平今古文两派之争,纠正两派之误,还历史本来面目。本书充分体现出钱穆以史治经的精神,不仅结束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对立,同时也澄清了数百年来笼罩在经学和古文经济领域的许多学术迷团。本书作者钱穆是我国已故著名国学大师。
我们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残暴的纣王是怎样引得民怨沸腾的?齐桓公为什么要不计前嫌任用仇人为相?鸿门宴中又有着怎样的惊险故事?扁鹊真的如传说中的那样能起死回生吗……这一切,在《史记》中均能找到答案。在中国人民的文化史上,《史记》是一座让后人仰望和惊叹的高峰。《百步书梯:每天读一点史记故事》从其中精选出人们耳熟能详、流传最广的精彩故事,用简练生动的语言,为人们展现这一巨著的风彩。希望《百步书梯:每天读一点史记故事》能让小读者们在领略到前人的睿智的同时,增长智慧、受益一生。
阮元、王先谦先后编纂的《皇清经解》正续编,汇集有清一代经学着述之大成,为清代经学成就的全面反映,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但其编纂方式并未按经分部,只就学者年代先后为次,其间部类凌杂,检阅不便,而且卷帙浩繁,读者不容易得其纲领眉目。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皇清经解提要》的写作初衷即指导后学阅读《皇清经解》。沈豫在书中概述每种解经着作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学术渊源,指出该书的特色,品评其价值与不足。《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皇清经解提要》在程度上“可为初学导师”。
《文心雕龙》是部“体大思精”“深得文理”的文章写作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内容丰富,见解,皆“言为文之用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尤为难得的是对应用写作也多有论评。粗略统计,全书论及的文体计有59种,而其中属于应用文范畴的文体竟达44种,占文体总数的四分之三。 《文心雕龙》在论述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时﹐却抛弃了经学家的抽象说教﹐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文学观﹔而且﹐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富于性。因此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政心得》汇集了清朝名幕汪辉祖以数十年官场经验写就的《学治臆说》和《佐治药言》,以及元朝名相张养浩的从政名著《三事忠告》首次解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为官密码和游戏规则,堪称古代官场教科全书,为历代地方官吏和幕僚的枕中鸿宝对于个人的立身处世也不无裨益。 《三事忠告》影响了日本一代企业界精英。张养浩说,“天下之职莫过于选相,宰相之职莫过于用贤”。日本企业家广庆太郎深受启发,提出企业的经营者也应该以“用贤”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并根据张氏的观点提出了求贤选能的方法。
《白话资治通鉴(升级版)》是我国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之著作。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替、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其所言与当下白话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该书不仅是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参考。《群书治要360》将《群书治要》的嘉言整理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对现代人的德行、修养、工作、学习、生活等都有着宝贵的指导和借鉴。本书为中文、阿拉伯文对照的形式。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前55l~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被当成显学,但又一直被当成诸子百家之一。在百家争鸣中,历史选择了孔子,到汉朝便登上了“独尊”的地位,被尊奉了两千多年,影响渗透到我国的方方面面,孔子也就成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是殷商后裔宋微子的后代。周灭商之后,分封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在贵族的纷争中被华督杀害,孔子的曾祖孔防叔为了躲避华氏的迫害,才迁居到鲁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与颜氏徵在生孔子。孔子出生后,三岁上死了父亲,与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在年轻的时候,孔子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蓄息)等低微的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吕氏春秋》的内容主要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为主,同时又汇集了墨、法、兵等学派的学说,成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武器。
《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很好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在我国史学界占有特殊的地位,一直被视为后世著史的圭臬。与《汉书》一样.《后汉书》为整个东汉一朝的断代史,记载了从王莽代汉至汉献帝末年,共195年的历史。从体例上考察,《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增减。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由于范哗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
《明本纪》一卷,作者不详,记朱元璋事迹,起自濠州从军,止于洪武五年。有名明史研究专家王崇武先生论证其成书在今本《明太祖实录》之前,可能是修纂《太祖实录》之原料,也可能抄自《太祖实录》初修本,是研究明初史事的重要文献,史料价值甚高。王崇武先生校勘《明本纪》各主要版本,并将其与今本《太祖实录》等书逐事比对,再加按语辨其异同,考其本末,精辟见解颇多。
《舌华录通鉴》是华夏出版社经营多年的“华夏文史名著正点文库”系列丛书新的一种。原作《舌华录》是明代儒臣曹臣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沿用文史名著《世说新语》的思路与格局,在众多古籍中搜集了从上古到明代的古人精言妙语的应答小段子,充分展现了语言尤其是即兴对答中蕴含的智慧与文化品格。《舌华录》一直被视为《世说新语》的姊妹篇和续作。《舌华录通鉴》对《舌华录》进行了现代汉语翻译,文白对举,帮助今人体会原作者的苦心,并由此感悟文化、涵养对人外在与心灵的塑造力,以及展现出的飒飒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