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六经之首,相传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个时代,包含象、辞、变、占等内容。历代的注释如汗牛充栋,其中曹魏的王弼注解清通简要,对后来影响很大。王弼不注《系辞传》以下,东晋韩康伯赓续之,使成完璧,后世往往将二者合刻。本次点校,以《四部丛刊》影宋本为底本,参校以敦煌写本、国图藏抚州公使库本(简称抚州本)、国家馆所藏天禄琳琅旧藏宋本(简称天禄琳琅本)、国家馆所藏南宋建阳刻本(简称南宋建阳本)、南宋八行注疏本(简称南宋八行注疏本)、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简称岳本)、宋刻《周易要义》、普鲁士国家馆藏宋嘉定本《周易集解》(简称宋本《周易集解》)。还参考了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记》(文选楼本)、楼宇烈《王弼集校释》的校勘记等。由于本丛书为了给读者一个确定性的读本
宋人笔记是中国古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和文化价值。《全宋笔记(第6编·9)(繁体竖排版)》系统整理点校,采用繁体字竖排,新式标点。
《宋代浙东学派经学思想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永嘉“儒志、经行二子”的经学奠基之功、庆历之际“四明五先生”的义理经学、元丰“永嘉九先生”对二程性理经学的传扬、周行已、许景衡与二程学的浙东传播、刘安节等人对二程学的传承、发展、两宋之际浙东永嘉经学的传承与思想转向、高闶与二程之学在浙东地区的传扬、郑伯熊的经学诠释与永嘉学的思想转向、郑伯谦《太平经国书》及其思想旨趣等。
《东坡志林》,宋代苏轼著。 《东坡志林》所载为作者自元丰至元符年间二十年中之杂说史论,内容广泛,无所不谈。其文则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皆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
“山海无界”系列图书以《山海经》原文内容为主题,委托知名撰稿人执笔创作,对《山海经》进行深入解读,演绎出其中珍禽异兽、上古神明、奇花异草的传奇,向读者讲述不一样的《山海经》故事,构思奇幻新颖,情节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能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在书中还可欣赏奈目工作室创办人贺鹏飞先生及其他艺术家以《山海经》为主题创作的一系列艺术作品。本书随书附赠一册精美漫画,以书中篇故事为脚本进行创作。
鲍鹏山、周缨编校的《大学中庸正音诵读》,采用朱熹底本,精注精校,全文注音,四色印刷,对生僻字、通假字以及易读错字,均特别标出,人名地名加专名线。随书附赠《大学》《中庸》临摹手抄字帖,在诵读经典的同时,还能练习书法,学认繁体字,是满足青少年和广大国学爱好者诵读经典需求的一本好书。 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鲍鹏山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系列”,含《论语正音诵读本》《孟子正音诵读本》《大学中庸正音诵读》《道德经正音诵读》《庄子正音诵读》,并均有“导读本”配套陆续出版。
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混战,找不到出路,辜鸿铭此时提出欧洲各国应向中国传统文化吸取精华,于是写了《中国人的精神》,并开始把《论语》《中庸》《大学》翻译成英文版。辜鸿铭认为,欧美的传教士和汉学家歪曲了儒家经典的原义,糟蹋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产生种种偏见,因此决定亲自为欧美人讲解《论语》,这就是《辜鸿铭讲论语》的由来。 《辜鸿铭讲论语》不但语言精练,词意精达,而且在讲解的过程当中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 《辜鸿铭讲 》较之以前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儒
《大学疏义 论语集注考证 孟子集注考证》内容需与《四书章句集注》配合阅读,是对《大学》《论语》《孟子》这四书中三书的词义训诂、文章义理之说明。金履祥研究《中庸》之著作,业已失传,这三部书作为金氏《四书》之学的沧海遗珠,弥足珍贵。在继承程、朱之学的基础上,注释精炼扼要,多有独到的发挥。
《读史管见》全书三卷二十六篇,为清代有名女学者李晚芳所编选评点。此书书早在百年前就被传到日本刊行,而且一版再版,名声远播东瀛。安政三年(中国的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日本学者陶所池内为浪华书林群玉堂翻刻的《读史管见》校订并作序,序中盛赞李晚芳审视历史时,灵心准确像一架天平、眼光雪亮如一把火炬,其明晰的论断和超卓的见识,即使把司马迁从九泉下请出来,也会对这位敢于批评《史记》的妇人心服口服。该书为日人池内陶所(1814-1863)于江户末期校订之和刻本。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中华文化创新的活水源头在哪里?作者经过20多年的探索,初步弄清了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次序就是“龙”——中华科学文化原始创新“微机”、应用数学创新操作体系的模型。当我们搞清楚“龙”,追溯到中华文化的原始创新体系和程序及其规则,中国的历史文献就会按“龙”顺理成章地“重新结合起来”。 《破译 背后的龙学密码》运用龙学理论解读《论语》,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处世哲学以及养生之道。
《史记选》是清初学者储欣(1631-1706)所编选。储欣,字同人,为清初教育家、散文家和古文选家,曾辟在陆草堂,教读其中,人称在陆先生。《史记选》选录作品五十五篇,其本纪包括五帝本纪赞、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节录等三篇;表序包括三代世表序、十二诸侯年表序、六国表序、秦楚之际月表序、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序、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序等七篇;世家除了其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选录全文之外,另行节录九篇世家賛文;列传选录伯夷、管晏、老庄申韩、商君、孟子荀卿、信陵君、廉颇蔺相如、张耳陈余、淮阴侯、季布栾布、张释之冯唐、魏其武安侯、李将军、司马相如、游侠、货殖全文,太史公自序等十六篇只是节选赞序。选文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一是所选其中选文范围“兹选载秦以前十之二,秦以后十之八,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