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纪事本末》,古代汉族断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一百零九卷,继《通鉴纪事本末》以后,用纪事本末的体裁,记述宋代(960-1279年),三百一十九年历史的大概轮廓和社会的重要事件。本书在保留原来版本面貌的前提下,参照其他宋代史料,采用他校和对校,对以往版本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的校勘,目前来讲,可谓善本。
《宋史(二十四史繁体竖排 套装1-40册)》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宋史(二十四史繁体竖排 套装1-40册)》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
Array
《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清高士奇编著。该书是以章冲所做《春秋左传是类始末》为基础,加以补充扩展而成的。他以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为中心,在每个国家之内,把重大事件标目成篇,一篇也就是一卷。计有:周四卷,鲁十一卷,齐七卷,晋十一卷,宋三卷,卫四卷,郑四卷,楚四卷,吴三卷,秦二卷和列国一卷。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其叙事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与司马迁《史记》并称中国古代史学的 双璧 。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其叙事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与司马迁《史记》并称中国古代史学的 双璧 。
《明史纪事本末(套装共4册)》含《明史纪事本末(一)》《明史纪事本末(二)》《明史纪事本末(三)》《明史纪事本末(四)》,共四册。《明史纪事本末(套装共4册)》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起兵
《明史纪事本末(套装共4册)》含《明史纪事本末(一)》《明史纪事本末(二)》《明史纪事本末(三)》《明史纪事本末(四)》,共四册。《明史纪事本末(套装共4册)》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起兵,终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检自杀。编者把这近三百年间他们所认为的重要史事,选编成八十个专题,每题为一卷,叙述了这些事件的始末。各卷后面几乎都附有“谷应泰曰”的史论。
《明史纪事本末(套装共4册)》含《明史纪事本末(一)》《明史纪事本末(二)》《明史纪事本末(三)》《明史纪事本末(四)》,共四册。《明史纪事本末(套装共4册)》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起兵,终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检自杀。编者把这近三百年间他们所认为的重要史事,选编成八十个专题,每题为一卷,叙述了这些事件的始末。各卷后面几乎都附有“谷应泰曰”的史论。
暂无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其叙事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与司马迁《史记》并称中国古代史学的“双璧”。
《靖康要录》十六卷(《四库全书》题作十二卷),不着撰人名氏,记钦宗在储时及靖康一年之事。按目编次,凡政事、制度及诏诰之类皆详载。现存述钦宗一朝史事之古籍,以此书为详,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此次整理包括“笺定”、“笺补”、“ 校记”三部分。厘正错误,辩明异说,附录资料,使一朝史事清楚明晰。 本书又名《孝慈渊圣皇帝要录》,是记载北宋后一位皇帝宋钦宗一朝史事的编年体史书。关于本书的作者,自宋以来书目皆付阙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云: “不着撰人名氏,自钦庙潜邸迄靖康元年十二月事。”《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七亦云:“不着撰人名氏,陈振孙《书录解题》日《靖康要录》五卷,不知作者,记钦宗在储时及靖康一年之事,按日编次,凡政事制度及诏诰之类,皆详载焉,其与金国和战诸事,编载尤详云云,是振孙之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