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增订本)》全三册,中华书局出版的增订本,比原先的版本更为翔实,篇幅上也有很大的增加。其中百分之八九十都经过改动。搜罗的范围更为广泛,而且又吸纳了极新的研究资料。
《嘉靖惟扬志(一函)(套装共8册)》现存*早的一部扬州地方志书。明嘉靖二十一年(一五四二),朱怀干修,盛仪纂。全书原共三十八卷,包括郡邑古今图、建革志、疆里志、历代志、分野志、五行志、山川志、形胜志、物产志、公署志、志、盐政志、军政志、礼乐志、经籍志、秩官志、秩官列传、人物志、人物列传、诗文志、杂志共二十一门类,今仅存十八卷。卷首有胡植叙、崔桐叙,卷末附盛仪序。是书所记溯自唐尧时期的扬州,对唐宋之前的记载往往包寓江淮南北广阔区域。各门类迄止时间不一,有至明初,有至嘉靖二十一年。全书取材博洽,编纂严谨,内容丰赡,是研究扬州地区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一部重要典籍。
《嘉靖惟扬志(一函)(套装共8册)》现存*早的一部扬州地方志书。明嘉靖二十一年(一五四二),朱怀干修,盛仪纂。全书原共三十八卷,包括郡邑古今图、建革志、疆里志、历代志、分野志、五行志、山川志、形胜志、物产志、公署志、志、盐政志、军政志、礼乐志、经籍志、秩官志、秩官列传、人物志、人物列传、诗文志、杂志共二十一门类,今仅存十八卷。卷首有胡植叙、崔桐叙,卷末附盛仪序。是书所记溯自唐尧时期的扬州,对唐宋之前的记载往往包寓江淮南北广阔区域。各门类迄止时间不一,有至明初,有至嘉靖二十一年。全书取材博洽,编纂严谨,内容丰赡,是研究扬州地区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一部重要典籍。
《漢書》是我國部紀傳體斷代史,是繼《史記》之後的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漢書》主要記述了西漢漢高祖元年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實,主要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凡一百篇,八十餘萬言。至唐顏師古認為《漢書》卷帙繁重,遂將篇幅較長者分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即現行本《漠書》一百二十卷。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不僅记录了三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相关人物以及在学衍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術上有贡献之人,还记载了圆内少敦民族和鄰国的历史。其书以魏为正统,魏志列全书之首,稱曹操、曹丕、曹叡为帝,除刘僃父子和孙權稱主外,孙亮等都稱名,蜀、吴君主即位,都记魏的年虢,以明正朔所在。 《三国志》成书前,魏、吴雨囡已先有官修及私撰的史书,如王沈的《魏书》、魚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这三种书是陈寿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国名书,由陈寿自己采集资料写成。陈寿对于材料的取捨比较審慎,文字也以简潔见长, 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質直过之 时人稱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暂无内容简介。。。。。。
李秀成供词版本流序,以上述四种为主,余则不足论。 李秀成(一八二三年至一八六四年),广西藤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随舅父读书两年,因家贫不能多读,遂于村塾帮工以补家用。一八五一年参加太平军。一八五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得杨秀清保举为右四军帅,继而升任后四监军,驻防天京城外高桥。同年秋,李秀成跟随石达开去安徽巡查民务,得石达开赏识。一八五六年,在救镇江和破江南大营两役中立功,委为地官副丞相。一八五七年十月,封合天侯,任副掌率之权,提兵符之令。因上请洪秀全重用翼王,疏远安王、福王而遭严斥,被革除封爵。一八五八年,任后军主将,与陈玉成同为军率。越年封忠王。一八六零年夏,李秀成与陈玉成、李世贤再破江南大营,攻占常州、苏州、嘉兴、松江等。一八六三年自丹阳回天京护都,力劝洪
暂无内容简介。。。。。。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梁玉绳编著的《史记志疑(上中下)》对《史记》中的错误作出了不少校订,对其疑难之处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意见,并对于三家旧注的缺略,作了不少补充。为读者阅读了解《史记》提供了方便。
《增注史要》, 一函四册。此書為普及歷史知識的啟蒙讀物,由清代學者任啟運輯撰、吴兆慶纂注、任麟徵增注。 任啟運(二八七○一七四四年》,江蘇荆溪人。字翼聖,號釣臺。清朝著名學者,精理學,宗朱熹。著有《宫室考》 《尚書内外篇傳》 《孝經章句》《禮記章句》《清芬樓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