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陈寅恪先生经典文集套装,包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柳如是别传》《元白诗笺证稿》,全五册。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涉及中古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等与隋唐制度及其建置相关的内容,涵盖了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文化史、语言文字学等与中古史相关的诸多领域,显示了陈寅恪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西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卓识见解。 《柳如是别传》主要内容包括缘起、河东君*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附带问题、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附:河东君嘉定之游、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每一章都详细分析论证。本书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有著述中影响*的一部。 《元白诗笺证稿》是陈寅恪先生 以诗证史
陈寅恪集之一种,分上、中、下三册。以柳如是和钱谦益的姻缘为核心,考察明清之际社会与思想文化之变迁,揭示历史存亡关头的士人心灵和生命形态。作者通过研究 红妆 之身世与著作,藉以揭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是作者在 失明膑足 的晚境中,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心血结晶。
原题《钱柳因缘诗释证稿》,为陈寅恪*后一部著作,也是陈先生所有著述中在体量、写作时间、体例完备程度、影响力上的登峰造极之作。全书写作历时十年,先生在目盲体弱的情况下口述,由助手黄萱笔录成书。本书以史证史,探究了秦淮名妓柳如是传奇的一生,特别是其与大学者钱谦益之间的姻缘纠葛,综合运用传、论、述、证的方法,熔史料、诗笔、议论于一炉,考察了存亡之时士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选择,展现了明末清初社会形态与思想文化之变迁,充满了家国兴亡哀痛之情。
赵翼是清代享有盛誉的诗人、批评家和史学家。其年谱前虽已有四种,但大多作为文集附录出现,较为简略,问题很多。本书由作者博士论文历经数年修改而成,在充分利用此前资料的基础上,旁搜博引,使内容获得极大地细致丰富,较此前诸谱体量增加以数倍计。本谱除了充分利用赵翼现存的七种著作,特别是《瓯北集》以考订赵翼的生平行实以外,还参校前谱未曾采用的赵翼自选集《瓯北诗钞》以补充订正赵翼的思想发展变化轨迹,意图更接近赵翼真实的人生。此外还旁及同时代其他诗人相关作品,搜罗大量数据,冀图通过赵翼以点带面,了解乾嘉诗坛、学坛生态。
《百将图传(套装共4册)》内容简介:明清两朝是中国版画艺术的高峰时期,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文人、书商、画家、刻工共同努力,佳作不断,蔚为人观。清未木刻版画书《百将图传》就是其中的上乘之作。《百将图传》,清人丁日昌辑。分上、下二卷。所录人物始周讫明几百人,皆历代名将,选其著名战例,镌固说之,[传各]人,图各一事《李鸿章序语》。在后一幅固的左下方框内有『乌程陆昀敬绘气框外有[金陵陈振海刊]字样。
《范仲淹》是一本以范仲淹为主角的历史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一生。人物、事件基于历史事实,细节想象合情合理。作者笔力晓畅,善于从宏大背景引入,层层渲染,筋骨分明。描绘了北宋初年错综复杂的政治风云,刻画了有血有肉的范仲淹形象。从寒门孤贫少年一步步成长为政坛 ,出将入相,成为宋代大批士大夫的精神楷模,范仲 淹的成长经历给每个人以启示,展现出别样的英雄主义。作为黄庭坚、朱熹口中的“ ”人物,在 的重担下、历史的节点上,他能否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改变世道人心?本 书将为读者揭晓答案。
本輯為《無錫文庫》之第五輯《近現代名家名著存目》。 近代以來的無錫,人傑輩出,文章泉涌,堪稱大家巨匠者以什佰計。保存其著作菁華,本是《无錫文庫》使命之所在,但因其卷册繁多,編輯整理工程浩大,為便於檢索,亦備將來選编入庫,特於《無錫文庫》單設一輯,存錄無錫著名學者代表性著作目錄,名為《近現代名家名著存目)真 本輯收錄名家僅為社會人文學科學者,包括文學、史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新聞學、教育學等及藝術理论(不包括藝術作口叩創作》門類各科,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及醫藥街生學科不作為本輯收錄範圍。本輯入選學者的標準為:在學科建設中發揮開創性作用者;在學術研究中公認達到本學科同時代國内領先水平者;其著作在國內學術界產生廣泛影響者。除籍貫無錫的近現代名家外,兼收長期在無
《吕思勉先生年谱长编(上下)》由李永圻、张耕华编著,作者充分利用日记、书信、著作、论文、时论、诗文、札记、随笔等资料,按照年月编排。对于吕思勉先生的著述,除介绍主要内容、写作经过和学术影响外,还节录部分重要段落或者章节编目,以使读者明白其概要。
经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学术及意识形态中的核心与中枢,两千年来各种著作汗牛充栋,但一直缺乏严整、系统的通论性、总结性著作,直到晚清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与《经学历史》,才对两千余年经学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论述。《经学通论》从今文经学的立场出发,对儒家经典的撰著流传、内容要义及历代考订注疏的得失、读者治学研究的门径等问题,作了扼要的阐述,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同时也存在缺陷,内容较为驳杂,多用专门术语,不易理解。笺注者以原段落分章笺注其中人名、书名、经学概念及典故等,使原书可以 易理解与普及。
柳宗元(773—819年),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故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曾贬官柳州,所以又称『柳柳州』。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十四年(798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后调蓝田县尉,两年后回朝任监察御史里行。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主张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团,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柳宗元时年仅三十三岁。十年后(815年)改贬柳州(今广西省柳州市)刺史,又四年后病逝于柳州。 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与韩愈一起推行散文革新运动,文章以『韩柳』并称,并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他主张『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明确提出『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
七千年文明史,三千年建城史,江南名城無錫,襟長江依太湖,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祉儀之邦。無錫文化自泰伯南奔以來,騰蛟起鳳,尚德崇文,在數千年的傳承發展中,教化常持,經世務實,人杰輩出,大家林立,文藻絢麗,錯彩鏤金。舍南舍北皆春水,欲與湖山作主人,數千年的人文傳統,賦予了風光秀美的無錫以獨特的文化魅力,鑄就了城市剛柔相濟、秀逸遣麗的的文化口叩格。
本书为《无锡文库》之第三辑《年谱家乘》,收录无锡历史名人年谱以及部分著姓望族家谱。
本书介绍了无锡,地灵人杰,截至二0一一年,产生于此的百余名科学院、工程院、社科院院士(学部委员)已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人才高地』,无锡的人文之厚,正源自这片热土千百年来所涌现出的众多风流人物与着姓望族。《无锡文库(第3辑):华氏义田事略等》首次较全面地汇编了这些名人的年谱和部分着姓望族家谱共约一百三十种,为学界研究提供参考。
《江西历代进士全传》是江西省历代进士的全传,历史上共产生了约11万进士(指正科文进士),而江西进士共一万两千多名,占所有进士名额的十分之一,《江西历代进士全传》对研究江西地域文化和中国科举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江西历代进士全传》以地域(行政区划以清末为准)分卷,每卷按年代(科分)来编撰进士传记,它是对所有的文献资料包括各种史志碑铭人物传记等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搜集后对各种资料进行比勘校对补充考订而成的江西历代进士传记大全。具有很高的文献参考价值。书末并附有江西历代进士总名录及索引,以便读者翻检。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艘轮船,建立了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批西方书籍,安排了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他写的《讨粤匪檄》文,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结实的关系网。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
内容简介:《曾文正公精选集》萃选《曾文正公全集》里的精华编辑而成,包含:年谱、求阙斋日记类钞、日记、冰鉴、奏稿、书札、十八家诗抄经史百家杂抄等,涵盖了曾国藩一生所学、所思及所为,今日盛传的各种曾国藩相关书籍,莫不出于此集。通过此套经典,读者终于可以见证如何炼就曾国藩,同时也可以领略曾国藩“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人物分典》是《中华大典 历史典》的主要分典之一,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等总部。编纂时,除严格执行《中华大典》和《工业典》有关规定外,对材料的收录以及对某些相关问题的处理也略有调整。
《无锡文库(第3辑)(套装共2册)》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图书体裁,主要包含谱序、题辞、恩荣、凡例、像赞、世系、传记、宗规、家训、祠墓、义田、艺文等内容。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尤其是漂泊在异国他乡的炎黄子孙,都对“家”、对“根”有一种深深的渴望,正因为如此,中华姓氏文化颇受华夏儿女的青睐。 自古以来,“家”,就是华夏儿女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维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涉及千家万户。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而氏是姓的衍生,起源于父系氏族时期,是古代贵族系统的称号。如今的“姓”包含了“姓”与“氏”两方面的内容。对于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而言,我们今人能够看到,并触手可及的,除了那些猿人化石、甲骨文字、典籍文献之外,还有一个至今仍然繁衍不息、延续人类的活化石,那就是人人皆知的中华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