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对民间票帖进行实物剖析和理论探讨的学术著作,是钱币学研究和货币史研究有机结合的一个硕果。《中国山西民间票帖》首先是钱币学研究 的成果,因为它的基础 是作者掌握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从书中收录的山西票帖、票版等实物来看,其数量之众,品种之多,门类之全,都是大大超越前人的。 书中收录的山西票帖、票版等实物,数量之众,品种之多,门类之全。此外,本书还就票帖制作的社会文化内涵作了有益的探讨,使钱币学研究的视野又有新的开拓。
每次私钞发行的兴盛时期,都是战后经济拮据的之时,也正是国家财政危机之日。如,次兴盛时期正是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之时。第二次兴盛时期正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2亿两之时。第三次兴盛正是辛亥革命、国内军阀混战、群龙无首之时。战争的失败使大量金银被掠夺一空,国家只有靠发纸币维持生机,因国家纸币发的太滥而失去信誉使地方私钞得以发展。 本书收录从乾隆元年(1736)到宣统三年(1911),历经7朝175年间发行的部分民间私帖800余种。应该说是目前国内收录清私钞多的书籍,涉及20多个省(市)及200多个县(乡、村),为研究中国清代货币史、钱币学的专家学者、收藏家提供实物资料。
中國金石之學向發逹自北宋中葉發端,歷元、明,至清逐蔚為大觀。作為金石學重要分支的金石羲例之學,形成於元代,以潘昂霄《金石例》為標誌,其後代有其作,清代更是出現了*多封前代金石羲例學著作造行增甚或創易之作,金石羲例之學漸趨完善。可以說,金石學發展金石羲例學勃興奠定了基礎,而金石羲例學的勃興則在醴例上對金石學的完善作用力起到了重要規範作用。『學力既到,體制亦不可不知,如記、讚、銘、頌、序、跋,各有其體,不知其體,則喻人無容儀。雖有寶行,識者幾人哉?體制既熟,一篇之中,起頭結尾,繳換曲折,反復難應,關鎖血脈,其妙不可以言書。』信然。
现在选编这本文集,作者不只是为了汇集个人在钱币学的研究成果,而是更想通过对钱币学的认识和思考,回顾和反思20多年来中国钱币事业走过的道路,从而为中国钱币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由此,这本文集的内容,大致由三方面组成: 一是,对有关钱币的几点研究。由于对钱币的兴趣和热爱,所在工作之余,星星点点地做了一些学问,有几点学习体会。 二是,对钱币学学科理论的一点认识。1982年,中国钱币学会成立之初,对于钱币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大家的认识不同,分歧很大,尤其是从事金融研究的同志在文物部门、博物馆工作的同志,认识有很大差距。为此,我们曾组织过多次讨论,希望通过交流,逐步达成比较一致的认识。 三是,和钱币学相关的闲言碎语。这部分选编的文章,大至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在有关钱币工作会
本书收录了民国元年——民国三十八年24个省200多个县的商会、商号、公司、我庄、银号、当铺及当地政府发行的制钱票、铜元票、国币票、流通券、兑换券、代用券等共600余种,为民国经济史、货币史、银行史的研究提供资料。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录竖版钱票,下编收录横版钱票,书中图版人部标明原物的尺寸大小,横版票均为原大原色。全部钱票均标明其稀缺度,可供收藏界的朋友们参考。
本书是清末民国著名学者叶昌炽《日记》(1870—1917)的精华本,是王季烈从《缘督庐日记》原稿中抄录。叶氏学识渊博,无书不读,尤精于金石、版本目录,对敦煌出土史料亦有深研,本书对于了解其在金石学、版本目录学乃至敦煌学等领域的贡献有重要价值。
金石学是我国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金石学研究的对像十分广泛,举凡甲骨、金文、简牍、碑刻、墓志、造像、摩崖、铜镜、瓦当、玺印、画像石、画像砖等都属于金石学范畴。金石资料的保存和流传多有赖于我国古老的传拓技术。一幅好的金石拓本,往往能达到图像生动逼真、铭文清晰、毫发毕现的效果。还有许多传世金石名品,或毁于兵火,或流失域外,其图像铭文仅靠拓本而得以保存,尤为珍贵。 为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我们从浩如烟海的金石拓本中精选出商周金文、秦漠金文、历代铜镜、秦漠瓦当、石刻造像、漠画像砖、六朝墓志、隋唐墓志等八类金石拓本,共计一千余种,汇为一编,总名为《中国金石集萃》,献给广大读者。 本编所收均为图像形象生动、铭文清晰、字体佳好,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金石拓本。所拓器物,
项怀述编写的《隶字汇(共5册)(精)》初刻时名“隶法汇纂”,全书十卷。作者项怀述在充分研究同时代人顾霭吉《隶辨》等隶书字体考辩著作的基础上,突出其对初学隶书者的实用价值,故舍去顾书中较为繁琐的隶体字出处及引文,而注重收录同一汉字的多种隶书写法,其书总体篇幅虽然小于顾书,但所收隶体单字一万余个,远多于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