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总目:史部(套装全8册)》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项目,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原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主持编纂,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及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十一家图书馆先后参与编纂。 《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公共、学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及博物馆等所藏历代汉文古籍(含少量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编、以汉文注释外文者)之基本品种、主要版本及主要收藏信息,并部分采录海外公藏之中国古籍稀见品种。 《中国古籍总目》以古代至民国初人撰着并经写抄、刻印、排印、影印之历代汉文古籍为基本著录范围,部分成书或传抄刻印于民国时期,内容关涉中国
我国古代雕版印书,发端于唐,奠基于五代,兴盛于两宋,延袤于元明清,直至近代,雕版印刷一直占据着中国印刷业的主要位置。其间,举凡官署、藩府、私宅、坊肆、儒学、书院等竞相刻书,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弘扬了传统文化,但刷印这些典籍的版片迄今却万不一存,弥足珍贵。本书收录国内公私收藏的珍贵雕版上百块,是首次向国内外读者所作的珍贵雕版的大规模的集中展示。
本书系内蒙古图书馆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馆藏古籍五千三百余种,凡宣统三年以前的写本、刻本、活字本、抄本、稿本,皆在收录之列。著录项目有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内容。
本书系内蒙古图书馆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馆藏古籍五千三百余种,凡宣统三年以前的写本、刻本、活字本、抄本、稿本,皆在收录之列。著录项目有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内容。本目录后附书名笔画索引,方便读者使用。
本书作者李致忠先生是海内外知名的版本学家、目录学家和书史研究专家。本书从书史、版本学、谥法、字号、避讳、历法、学校、刻书机构、刻书情况、鉴定方法、古书版本类型等多方面,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回答了近500个问题。全书以问答形式组构,条理清楚,涉及面宽泛,凡引证处均考究严谨。读来好似一位专家学者在向好学的学子常人娓娓讲述古籍版本知识,不浅不俗,不深不涩,雅俗共赏。读后于版本学知识的获得、掌握与运用受益匪浅。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对于后世目录学影响极大。 该书收入的图书达1492部,基本上包括了宋代以前各类重要的典籍,尤以搜罗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典籍为完备。这些典籍至今不少已亡佚和残缺,后世可据书目的提要而窥其大略。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也又分45小类;书有总序,部有大序,多数小类前有小序;每书有解题,从而形成了一个严谨完备的体系。晁氏撰写的提要不仅翔实有据,而且注重考订,内容详略得当。其介绍作者生平、成书原委、学术渊源及有关典章制度、轶闻掌故,皆能引用唐宋实录、宋朝国史、登科记及有关史传目录,并详加考证。这些材料许多今已失传,因此晁氏所撰提要内容,很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由孙猛整理的《郡斋读书志校证》,以清汪士钟初刊本为底本,用宋刊袁本
《中国经济年鉴》是由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大型年鉴,于1934~1936年间,共出版三编。每编4000页左右,分类浩繁,用详细的数字和资料,记载了一年间中国经济的状况,是极为重要的经济史料。
《艺风堂再续藏书记》是缪荃孙晚年所编家藏书目,之前还编撰有《艺风堂藏书记》和《艺风堂藏书续记》。艺风堂是其藏书楼名。庚子年(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当时缪荃孙的藏书已达十万卷,包括旧刻、旧抄、名家稿本及《四库全书》未收之书。鉴于历史上人亡书散的教训,缪荃孙乃根据其家藏书编《艺风堂藏书记》八卷,亦称《艺风堂藏书目》。《艺风堂藏书记》仿《孙氏祠堂书目》之例分爲十类,着録善本图书六二七种,一〇九六二卷。在所着録的版本下,尽録题跋和印记。凡《四库全书》未着録者,又略举作者经历和著书大意。同年底,该目在江阴雕版印行。缪荃孙主持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后,续藏之书倍于原收藏。 一九一二年,他又一次对新增古籍进行整理、辨析,采用七分法编目,辑成第二部私家藏书目《艺风堂藏书续记》八卷
《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主要内容包括:附《序说》一卷、《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水道提纲》二十八卷、《前汉书补注》一百卷、《古籀拾遗》三卷、《世说新语》十一卷、《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伤寒明理论》四卷等。
本书是迄今著录金代文献为详明的著作。作者在多年研究金代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广泛搜求,认真爬梳,整理出金代书目上千种,远远超出干嘉学者的二百余种。著录分为女真著述、文人著述、医学著述、佛教著述、道教著述等五部分。每部分先冠以序引,概括该类艺文状况;然后著录作者与书目,以作者为经、书目为纬;所收书目,一律说明存佚,引用文献均注明年代、作者、书名、卷数、篇目、版本及页码。内容丰富,体例规范严整,是了解和研究金代文化的工具书。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果。
本书是迄今著录金代文献最为详明的著作。作者在多年研究金代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广泛搜求,认真爬梳,整理出金代书目上千种,远远超出干嘉学者的二百余种。著录分为女真著述、文人著述、医学著述、佛教著述、道教著述等五部分。每部分先冠以序引,概括该类艺文状况;然后著录作者与书目,以作者为经、书目为纬;所收书目,一律说明存佚,引用文献均注明年代、作者、书名、卷数、篇目、版本及页码。内容丰富,体例规范严整,是了解和研究金代文化推荐的工具书。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果。
《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套装全5册)》所收录宋人文集凡五百零七种,其中别集四百六十四种、总集十八种、金石志二十五种。诗集一般不收,但若诗集中有文者,亦予收录,如《忠愍公诗集》等。奏议、题跋集亦作为文集收录,如《石林奏议》、《容斋题跋》等。凡合集及某一文集附录他人遣文者,则分别作为一种文集著录,而在括号中加以说明。
清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皇帝诏求海内遗书。次年于京师开[四库全书馆],开始规模空前的丛书巨著——《四库全书》。前后参摄其事者有皇室郡王、六部大臣及各地名儒学士四千余人,分别进行编选书目、确定版本、校勘文字、订正讹误、撰写提要等工作,历时十年,至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综编抄录部,凡三午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七卷,分装六千一百四十四函、三万六千零七十八册,总字数约九亿九千九百万字。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每书首冠提要一篇,自先秦至清初的重要典籍基本汇于一编。 《四库全书》整理保存古籍之动甚伟,其在校勘、辑佚及目录学等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后,有关四库的目录、辑要及续书等丛书的编辑蔚成风气,形成中国学术史上影响深远的《四库学》。由于原书僅存四部,且分藏数地,藏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