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套装全5册)》所收录宋人文集凡五百零七种,其中别集四百六十四种、总集十八种、金石志二十五种。诗集一般不收,但若诗集中有文者,亦予收录,如《忠愍公诗集》等。奏议、题跋集亦作为文集收录,如《石林奏议》、《容斋题跋》等。凡合集及某一文集附录他人遣文者,则分别作为一种文集著录,而在括号中加以说明。
本书对古佚书辑本进行了全面清量、考证,是文史所究者的参考书。
梁啟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縣人,是中國近代史上著述甚豐、影響極大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從一八九六年主筆《時務報》開始嶄露頭角,活躍在歷史舞臺近四十年,以其多姿多彩的形象,久領風骚。他一生鍾情於政治,早年組織“公車上書气參與戊戌變法;民國時期反對袁世凱稱帝和張勳復辟,出任司法總長、幣制局總裁、財政總長等職。他一生致力於“新民“在傳播西學、以新知識新思想啟迪國民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是晚清民國時期“輿論界之驕子气從創辦《中外紀聞》到《改造》停刊,一生創辦和主編了十一家報刊。他是中國古代學術的終結者和現代學術的奠基者之一,對於“新史學”的貢獻,無人能相匹敵。他寫就的《清代學術概論》、《先秦政治思想史》等著作,開拓了學術思想史、社
本书融传统印刷史观与大印刷史观于一体,明确提出印刷史研究应当兼顾印刷品成型前的印刷科技史和成型后的印刷文化史两个层面,对印刷史学界在印刷发明问题上融会贯通、达成共识大有稗益。本书以民俗文物为对象,研究与著述的全部是民间日用印刷品,在印刷吏研究上具有填补历史空白的意义和价值,有开创之功。 本书以民俗文物为对象,以图文互证为体例,集民间收藏、艺术鉴赏、印史研究于一身,可谓辟中国印刷史研究于新蹊。其书图文并茂,论述清楚,特色明显,实堪褒扬。
《宝刻丛编》二十卷,南宋陈思编。陈思,字绩芸,生卒年不详,宋理宗时(二一二五-一二六四)在世。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官成忠郎、国史实录院秘书省搜访。编刊《宝刻丛编》、《海棠谱》、《书苑菁华》、《小字录》和《雨宋名贤小集》,着有《书小史》十卷。 《宝刻丛编》著录从战国时秦国石鼓文、诅楚文到五代时的石刻文字的目录,除碑刻外也包括少量铜钮、铜钟、铁器的铭文,还收录了部分法帖石刻。全书按《元丰九域志》所载宋地方行政区划编排,并包括了淮河以北地区。将保存于各州郡的石刻名目依年代顺序排出,凡地点不详的石刻都列在第二十卷之中。书中每条石刻名称之后,摘录了各家的题跋,主要有《集古录》、《金石录》、《隶释》、《隶续》,还有《诸道石刻录》、《访碑录》、《京兆金石录》、《复斋碑录》、曾
清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皇帝诏求海内遗书。次年于京师开[四库全书馆],开始规模空前的丛书巨著——《四库全书》。前后参摄其事者有皇室郡王、六部大臣及各地名儒学士四千余人,分别进行编选书目、确定版本、校勘文字、订正讹误、撰写提要等工作,历时十年,至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综编抄录部,凡三午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七卷,分装六千一百四十四函、三万六千零七十八册,总字数约九亿九千九百万字。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每书首冠提要一篇,自先秦至清初的重要典籍基本汇于一编。 《四库全书》整理保存古籍之动甚伟,其在校勘、辑佚及目录学等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后,有关四库的目录、辑要及续书等丛书的编辑蔚成风气,形成中国学术史上影响深远的《四库学》。由于原书僅存四部,且分藏数地,藏书者
该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书目录。陈振孙将对典籍整理研究的心得,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形式,历20年撰成私家藏书目录此书56卷。该书收录丰富,体例较完备,记载较全面,为后世所重视,在考证古籍存佚、辨识古籍真伪和校勘古籍异同等方面均起过重要作用。
该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书目录。陈振孙将对典籍整理研究的心得,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形式,历20年撰成私家藏书目录此书56卷。该书收录丰富,体例较完备,记载较全面,为后世所重视,在考证古籍存佚、辨识古籍真伪和校勘古籍异同等方面均起过重要作用。
本书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之一。20世纪以来,吐鲁番出土文书流散到世界各地,邻国日本是收藏丰的国家。本书作者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对流散到日本的吐鲁番出土文书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拟题编目。全书对于日本一些收藏颇丰、已有过全面拟题的编目,在充分尊重日本学者成果的基础上加以登录和补充,对于一些没有编目的馆藏,则依据每件图版做了新的订题编目。
文献流传从钞写过渡到版刻印刷后,同一种书有了不同的刻印本。何以是甲,何以是乙,多有各自的识别标识,后世每依这些标记识别它的刻印年代和刻印人家,从而判断其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但传世过程中,这些标记往往失去,加上有人有意造伪,识别与判断就为了难度。 文献不同于器物,专设的版本标记尽管失去,但就文献内容本身,序跋作者或校注人的生活年代,以至结衔、职官、地理、纪年等用语,其至印章文字,如果仔细加以考辨都可反映那些失去的标记或根本未作标示的刻印年代和主持刻印的人家。 这组版本志,不是随笔式的,是程序式的。依照识知版本的顺序,依次为版式描述、版本考订、特征记载。即:行款、边栏、版心书名;鱼尾形态、刻工姓名摘录(包括刊载位置);扉页题刻、版记或刊记、主要序跋、认定为本书刊刻时间依据
通志略是郑樵所著通志一书中的精华部分。通志全书共二百卷,由纪、谱、略、世家、列传、载记等六种形式组成。略分二十篇,五十二卷,通称通志二十略,简称为通志略。郑樵于史书编撰力主博通之论,通志即其所撰之通史。其书除二十略之外,皆为隋以前各史书之粗略综合,惟二十略有其独到之处,在体例方面,与其前杜佑之通典及其后马端临之文献通考相近,世人遂有“三通”之称,在史书编撰中,与纪传、编年二体可鼎立而三。 通志总序是一篇极好的史学论文,起首即说:“百川异趣,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各种学问包括史学,必须会通,是郑樵的重要学术理论。因此对于用通史体著书的司马迁评价很高,对于用断代史体著书的班固便力加贬抑,用词或不免于偏激,
正史艺文志是了解一代文献典籍的重要资料,创始于东汉班固据刘歆《七略》而编撰的《汉书·艺文志》,这部史志目录基本上保留了《七略》所反映的当时国家的藏书情况和学术文化的发展概况,它也是我国现存部完整的目录学著作,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汉以后,自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由于政权更迭,社会动乱,图书散佚情况严重,导致这六百年间各正史中都没有编撰记载国家图书藏书情况的艺文志。到了唐代,由魏征等人对唐代以前的文献典籍做了一次系统整理,编成了《隋书·经籍志》。该志也是继《汉书·艺文志》后为重要的一部正史艺文志。在这之后,又出现了几部正史艺文志,如著录唐代藏书的《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反映宋代图书情况的《宋史·艺文志》和著录明代图书著述概况的《明史·
《书目答问》初刻于清光绪二年,作这本书的缘起,据张之洞本人讲,是“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为了解决“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的问题,专门开列了2200种图书书目,分门别类,按时代先后予以排列。于其重要之处,加以按语评点“总期令初学者易买易读,不致迷罔眩惑而已。” 《书目答问》是一部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目录图书。它在指示治学门径的同时,也清晰勾勒了清代学术的概貌。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成书以后不久,就在全国各地以多种版本流传,风靡一时,几乎达到读书人家置一编的程度。近现代诸多学者,均直接间接地受到该书的影响。
稽自有宋一代目录专籍流传至今者,以崇文总目、尤袤辽初堂书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四书为。崇文总目及遥初堂书目皆仅著录书名,不及孜订之事,未凿让者之愿。堤、陈二害,均能穷溯图书源流,有继往开来之功,为研治目录学之规范。顾晁志宋本具见袁、衢二刻,干载后犹得窥见原文。惟陈著书阙有间,今存世早可观者,祇元抄残书四卷而已。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所辑成之二十二卷本,以聚珍字印行流传。提要犹称〔当时编辑潦草,脱讹宏多,又原帙割裂,全失其旧〕,固非原本面目也,洎后流传之本,悉从此出。清代中叶,卢文招乃治理斯书,用力深,辑成《新订》直斋书录解题五十六卷,今存稿本,略有骏盘,然足以纠正大典本者,盖不胜枚举焉。此外,藏家时有校录之本,拾遗正讹,亦复不少。余少嗜流略之学,每虑斯书攸待
《书目题跋丛书:藏园群书校勘跋识录(套装上下册)》与上述丛刊不同,以收集晚清以来重要、实用而又稀见的,尤其是不曾刊行的书目题跋为主,同时适当兼收晚清以前重要题跋专书的整理本或名家增订本、批注本;以提要式书目和题跋专著为主,同时适当兼收重要学者和有名藏书家所撰题跋的辑录本;以图书题跋为主,同时适当兼收书画题跋及金石、碑传题跋。在出版方式上,不采用影印形式,而是按照古籍整理的规范,标点排印,以方便广大的文史研究者、工作者、爱好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阅读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