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余宰渭南六年,尝裒其公牍批判付诸剞劂,已数干部流布人间矣。光绪己亥春,开缺,以道府用。辛丑夏,遂擢秦臬,秋摄秦藩事。其自治文牍,一如为令长时。每一批词挂发,吏民传写殆遍。癸卯以后,秦中官报即以吾公牍为资料。积久手橐,多至盈尺。戊申秋,莅江藩任时,新政繁兴,公私困匮,事冗于秦者数倍,然亦时有批苔,为人传诵。吾乡李茹真大令劝付排印,以供众览。乃发陈臬以后之公牍,自辛丑迄庚戌,凡十年,厘为二十卷,名曰《樊山政书》。属夏午贻编修校雠删订,而付李君督匠排印。曩张文襄师最爱鄙文。每秦报至鄂,欣然披览。时对僚属诵之,且曰“云门下笔有神,每言出若口,必与人异”,已而曰“藩司官不为小,而好作谐语是其一病”,感念斯言,为之泣下。今汰其甚游戏者,而仍间存谐语,聊志吾过,且实师言也。宣统二年七月
通志略是郑樵所著通志一书中的精华部分。通志全书共二百卷,由纪、谱、略、世家、列传、载记等六种形式组成。略分二十篇,五十二卷,通称通志二十略,简称为通志略。郑樵于史书编撰力主博通之论,通志即其所撰之通史。其书除二十略之外,皆为隋以前各史书之粗略综合,惟二十略有其独到之处,在体例方面,与其前杜佑之通典及其后马端临之文献通考相近,世人遂有“三通”之称,在史书编撰中,与纪传、编年二体可鼎立而三。 通志总序是一篇极好的史学论文,起首即说:“百川异趣,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各种学问包括史学,必须会通,是郑樵的重要学术理论。因此对于用通史体著书的司马迁评价很高,对于用断代史体著书的班固便力加贬抑,用词或不免于偏激,如称: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兵推翻王莽新朝起,至汉献帝让位,曹魏代汉止,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发展历史,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叙事生动,简明周详,是一部杰出的私修断代正史。
《万历起居注》一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大学学习史学史课程之时.那时已从谢国桢先生的名著《晚明史籍考》、陶元珍先生刊载于《文史杂志》第四卷第七、八期合刊(一九四四年出版)的《万历起居注》一文,以及其它有关史学史著作,得知中国自很早的时候起,就已经开始为帝王记注起居,而现在仍旧存在的大部头的帝王起居注,乃是以《万历起居注》为最早,它为研究近五十年之长的万历一朝的历史,提供了数量很大的宝贵资料。
《资治通鉴》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历时19年。书名、序文为宋神宗皇帝所赐,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宋神宗的赐名,我们可以知道《资治通鉴》一书的编纂绝不仅仅是记录1362年之中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而是为了总结这1362年之中政治统治的经验教训。实际上,《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史、是一部历代王朝的兴衰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294卷,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止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其内容极其丰富,对于重大事件、历代重要人物、国计民生等均有记载。既写其盛,也写其衰;既讴歌贤君明主,也揭露坏事丑行,同时还详尽地记叙了秦以来的农民起义战争,占了颇大的篇幅。《资治通鉴》一书,还具有很
《二十五史》是在乾隆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的基础上加编了《清史稿》后合编而成的,其规模非常巨大。全书共计3795卷,4000余万字,从部《史记》,至最后一部《清史稿》共历时2000余年,系统完整地纪录了民国以前历代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司法等多方面史实,语言优美,哲理性强,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一部图书史上叹为观止的史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