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徽州契约文书进行整理、汇编而成,共分装成10册。本书主要包括元代至清代徽州民间的档案、契约、文书等数千余件。本书的出版将有力地推动徽州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促进学术界对徽学的关注;为徽州历史、地理、物产资源、风俗民情、农业生产、自然灾害、教育思想等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可以补正史记载之不足,为学界学术研究提供史料参考。
今天研究王通的思想,主要依靠《中说》一书。《中说》一书,有人疑其为伪作,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此书虽非王通所作,但其原本是王通门弟子姚义、薛收汇编而成的,大体上是弟子们对其师言行的回忆和追录。不过,此书到了王通之子王福寺手里后,福寺对其重新分类编排,在这个过程中,加进了许多吹嘘王通的不实之词,以至后人疑其为伪作。其实,《中说》还是有价值的,朱熹就讲过:“《中说》一书如子弟记他言行,也煞有好处。虽云其中是后人假托,不会假得许多,须具有个人坯模,如此方装点得成。”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中说》所反映的王通思想,还是有许多可贵之处的。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有进步性;在哲学上,王通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
《三希堂法帖》全称《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清代干隆十二年(公元一七四七年)梁诗正等奉敕编,计收魏晋至明代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包括无名氏)的书法作品三百四十七种。从魏钟繇到明代董其昌,上下一各四百余年间的书帖,多在其中,为法帖中的巨制。干隆皇帝得到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三种墨迹,因系稀有之物,故名其所收藏之室为[三希室],后命梁诗正等编次皇家内府所藏包括[三希]在内的魏晋至明代法书,聚集众工,模勒上石,名之为《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行世后,广受推重,二百余年来长盛不衰。美中不足的是,法帖中的许多作品为草书,对于一般学习者来说难以辩认,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法帖的使用价值。
本书是对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徽州契约文书进行整理、汇编而成,共分装成10册。本书主要包括元代至清代徽州民间的档案、契约、文书等数千余件。本书的出版将有力地推动徽州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促进学术界对徽学的关注;为徽州历史、地理、物产资源、风俗民情、农业生产、自然灾害、教育思想等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可以补正史记载之不足,为学界学术研究提供史料参考。
《韩非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是在“百家争鸣”的高潮中涌现出来的一部丰富多彩的学术巨著。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后出现的一位思想家,他的著述涉猎很广,不仅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而且批判和汲取了其他许多学派的观点,记叙了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汇集了大量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吸收和包容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文化成果,对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出色的贡献。它对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和历史都有重要的价值。《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的代表作,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特别是善于运用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像“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郑人买履”、
《韩非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是在“百家争鸣”的高潮中涌现出来的一部丰富多彩的学术巨著。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后出现的一位思想家,他的著述涉猎很广,不仅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而且批判和汲取了其他许多学派的观点,记叙了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汇集了大量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吸收和包容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文化成果,对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出色的贡献。它对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和历史都有重要的价值。《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的代表作,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特别是善于运用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像“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郑人买履”、
本书精选了《韩非子》中《说林》《喻老》《十过》等二十章的寓言故事,其中既有耳熟能详的“老马识途”“自相矛盾”“买椟还珠”等,也有深具启发意义的“郢书燕说”“自见之谓明”“赵襄主学御”等,共计189则寓言故事,几乎囊括了《韩非子》中所有的优秀寓言故事。本书对所选的每篇寓言均进行了简要注释和贴合现实社会的赏析,有助于读者理解寓言故事、丰富古代文化知识、启迪人生智慧。本书的作者是研究法家思想多年的古代文学专业教授,所选的寓言故事以陈奇猷先生《韩非子新校注》为底本,参考多家注本而成,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本书精选了《韩非子》中《说林》《喻老》《十过》等二十章的寓言故事,其中既有耳熟能详的“老马识途”“自相矛盾”“买椟还珠”等,也有深具启发意义的“郢书燕说”“自见之谓明”“赵襄主学御”等,共计189则寓言故事,几乎囊括了《韩非子》中所有的优秀寓言故事。本书对所选的每篇寓言均进行了简要注释和贴合现实社会的赏析,有助于读者理解寓言故事、丰富古代文化知识、启迪人生智慧。本书的作者是研究法家思想多年的古代文学专业教授,所选的寓言故事以陈奇猷先生《韩非子新校注》为底本,参考多家注本而成,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三希堂法帖》全称《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清代干隆十二年(公元一七四七年)梁诗正等奉敕编,计收魏晋至明代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包括无名氏)的书法作品三百四十七种。从魏钟繇到明代董其昌,上下一各四百余年间的书帖,多在其中,为法帖中的巨制。干隆皇帝得到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三种墨迹,因系稀有之物,故名其所收藏之室为[三希室],后命梁诗正等编次皇家内府所藏包括[三希]在内的魏晋至明代法书,聚集众工,模勒上石,名之为《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行世后,广受推重,二百余年来长盛不衰。美中不足的是,法帖中的许多作品为草书,对于一般学习者来说难以辩认,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法帖的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