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韵楼医案:四卷本》由[清]顾德华著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为《中医白话解读本丛书》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是中医学最古老的理论著作之一,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由于该书经历年代久远,辗转抄刻,鲁鱼亥豕,加上文义古奥,给学习带来了重重困难。主要内容是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校勘和注释同时,予以语译,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形式解读。《全集》全面反映了他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学术成就。郭霭春先生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并善诗词。他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有“津沽杏林三杰”之誉。
罗大伦著的《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第3版)》介绍了古代中医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的成才之旅。在每一位医家之后,作者还总结了这位医家最拿手的养生精华。作者考证了大量的史实,使书中人物栩栩如生,情节环环相扣,仿佛诸位医家就是你身边的一个熟悉又亲切的老朋友,但内容又绝非虚构,皆有严谨的史学和文献学考证。语言生动有趣,行文流畅,养生部分更是方便可行。该书感人至深,读之者无不在嬉笑怒骂之中潸然泪下,堪称是一本难得的励志书和养生书。
《王旭高临证医案》由[清]王旭高著
《伤寒论集注/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由清代徐赤所撰,吴士镇增订。全书共十卷,附外篇四卷,成书于清雍正五年(1727)。卷一至卷五为六经病篇,卷六为脉法篇,卷七为痉湿狐惑喝病篇,卷八为不可汗病、可汗病、可吐不可吐病篇,卷九为可下不可下病篇,卷十为发汗吐下后病篇。《外篇》四卷,卷一为可温、可灸、可刺等病及阴阳交、伤寒两感证、合病并病、结胸证、心下痞等,卷二为血证、狐惑、发黄等杂病,卷三为痰病、食积、虚烦、脚气等杂症,卷四为妇人伤寒、妊娠伤寒、小儿伤寒。所载《伤寒论》原文悉按王叔和之旧,脉法诸篇置六经病篇后。本次整理以清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瓜泾徐家刻本为底本。
《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为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炼丹术家和道教理论家葛洪的代表著作,对我国医药、炼丹、道教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但由于年代久远,文辞古奥,不便阅读,此次出版由葛洪研究会经深入细致的研究考证,并对此二书进行全面白话文翻译。全书分三大部分,一部分是《抱朴子内篇》的翻译:二部分是《肘后备急方》的翻译;三部分是有关葛洪的研究探讨文章。
《摄生总要》,明末洪基著。书凡九卷,分为四部分:《摄生秘剖》四卷、《房术奇书》二卷、《摄生种子秘剖》二卷、《种子方剖》二卷。其中《摄生秘剖》是著者精选“丸散方之最神奇切用者”80首汇录而成,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及养生等方面;《房术奇书》《摄生种子秘剖》《种子方剖》主要论述房中之术、养生导引之法,以及种子求嗣之理,共载方94首,并导引图8幅、八卦图1幅、十月受胎图10幅。
《寿世保元》为明朝内府大御医龚廷贤所著,对该书的内容,龚氏自谓:"采摄于名藩之异授,内府之珍藏,宇内大夫之所家袭,方外异人之所秘传,并发诸前人之所未发,参互勘验而成"。全书共为十卷。卷一总体介绍有关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卷二-十分述各科病症的辨证论治,搜集了较多的方药和治法,取材广泛,选方大多切于实用。并附医案。以启后学。本书自问世以来流行甚广,刊本达数十种之多。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总计162篇,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书参考诸家注本,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译注。全书共八十一篇,主要包括原文、白话解、注音、注释等内容,其中白话解通俗易懂,在词义、句式、词序上与经文相互对应;对于文中出现的冷僻费解或具有特定含义的字词、术语等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注音和注释。此外,本书采用原文和白话解左右对应的排版形式,行格舒朗,层次分明,方便读者诵读学习。本书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是作者研习《四圣心源》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对第一卷“天人解”、第二卷“六气解”与第四卷“劳伤解”逐字逐句的解读,第二卷“六气解”与第四卷“劳伤解”所用药材的解读。人秉一气而生,气秉周流之态。学中医就一个字“气”,学中医就一个方法“象”。“气”与“象”是本书的主线。本书优选的特点是“以经解经”,即所有对《四圣心源》内容的解读依据均来自于《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以确保对黄师原意的解读。本书对原著内容解读深入、细腻,语言通俗,是一本很好的中医入门书籍,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学生、中医初学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棲隐楼医话》(1917)为清代医家俞彬蔚所辑。俞彬蔚,字舲芗,别号镘畊,江苏无锡县人,清末医家,亦精于书法,留有楹联数幅。本书共八卷,俞氏以医话、医论的形式,记载了基础理论、临床治疗、用药、养生、医案等内容,同时兼参当时的西医学说,各取所长,兼抒心得,各有详略,内容丰富,对当今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次校勘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图书馆所藏民国稿本为底本。经此次研究考证,该本应为作者民国稿本。
《针灸节要》又名《针灸素难节要》,三卷,明高武纂集,首刊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卷之一为《难经》节录及滑寿等人注解,包括以“补泻针法”等为主题的篇章18节。卷之二为《灵枢》《素问》节录,包括“用针方宜”等与针刺操作有关的篇章47节,和“五乱”等各病症针灸治疗的篇章48节,以及“艾灸方宜”等以艾灸为主题的篇章8节。卷之三为《黄帝内经》《难经》节录,主要包括“经脉”和“腧穴”等为主题的篇章10节。此次整理,以明嘉靖十六年刻本为底本。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本书以《黄帝内经》古本为基础,集合了多位专家和学者的建议,对原著进行了全新图解式的解读。我们力求把这部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中艰涩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将书中抽象晦涩的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让你零基础也能轻松读懂“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本书以《黄帝内经》古本为基础,集合了多位专家和学者的建议,对原著进行了全新图解式的解读。我们力求把这部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中艰涩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将书中抽象晦涩的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让你零基础也能轻松读懂“医之始祖”。
本书是著名经方医学家、教育家胡希恕先生讲述《伤寒论》的笔记整理稿,由胡老亲传弟子中医临床家单志华先生根据早年亲身受教所作的笔记整理而成。 本书有四大特点: 一是笔记完整无缺失地保存了胡老对《伤寒论》398条原文的授课内容,属于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 二是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胡老晚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研究《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思想,包括六经——八纲——方证体系;。 三是突出胡老的个性思维,针对《伤寒论》原文逐条剖析,书中绝大部分条文是逐字逐句解析,充满了个性的思辨活动和思维方法,富有启迪性,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读者可由此入门,进而领略玩味《伤寒论》蕴涵的无穷妙义;。 四是《伤寒论》方证部分的讲述融入胡老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帮助广大经方学子顺利过渡到临证的桥梁之作。 总之,此书可以引领读者真正
《金匮要略》系汉末张仲景所著,为中医家学经典、做临床的之书,历来注家名著甚多。但如胡希恕先生这样成独特理论体系的研究者,颇不多见,本书即为传承先生学术思想之作。因是以学习笔记的形式记录整理成文,故可达见字闻声,而通其神,深入浅出,好懂易学。可使读者正确理解仲景书原义,而明了经方治病的要点:辨六经、析八纲、终辨方证,准确掌握经方治病的精神实质,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并有所创新和进步。
《金匮要略》系汉末张仲景所著,为中医家学经典、做临床的之书,历来注家名著甚多。但如胡希恕先生这样成独特理论体系的研究者,颇不多见,本书即为传承先生学术思想之作。因是以学习笔记的形式记录整理成文,故可达见字闻声,而通其神,深入浅出,好懂易学。可使读者正确理解仲景书原义,而明了经方治病的要点:辨六经、析八纲、终辨方证,准确掌握经方治病的精神实质,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并有所创新和进步。
《中医师承学堂: 温病条辨 通俗讲话》采取“以三焦为纲,以温热病、湿热病为目”的执简驭繁的分类方法,分别对上、中、下三焦中的温热病与湿热病进行分类讲评。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分别对原书的条文进行归类,把上、中、下三焦温热病的条文都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进行分类重新排列,分别讲述这四类证候群的证治规律;以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分别对原书的条文进行归类,把上、中、下三焦湿热病的条文都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进行分类重新排列,分别讲述这三类证候群的证治规律。 《中医师承学堂: 温病条辨 通俗讲话》采取了讲课的口语形式,力求诵俗牛动。
《中医师承学堂: 温病条辨 通俗讲话》采取“以三焦为纲,以温热病、湿热病为目”的执简驭繁的分类方法,分别对上、中、下三焦中的温热病与湿热病进行分类讲评。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分别对原书的条文进行归类,把上、中、下三焦温热病的条文都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进行分类重新排列,分别讲述这四类证候群的证治规律;以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分别对原书的条文进行归类,把上、中、下三焦湿热病的条文都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进行分类重新排列,分别讲述这三类证候群的证治规律。 《中医师承学堂: 温病条辨 通俗讲话》采取了讲课的口语形式,力求诵俗牛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