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 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等。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作为中医学理论专着的鼻祖对它的研究代不乏人,有关《素问》的语译本、注释本及各种校勘本社会上多有流传,然而这些大多为一家之言。《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下进行的科研项目之一,经过全国专家论证,作者郭霭春历经数年之久,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又挖掘出一些新的资料,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见解,整理研究了这部《素问》。内容设有提要(针对每一篇)、原文、校勘、注释、按语几项,名曰《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另外,尚有它的姊妹篇《黄帝内经素问语译》同时出版。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资料丰富,校勘翔实,训解精当,其中对《素问》的一些研究论点,经全国有关专家审定,代表了八十年代研究的*水平,适用於临床、教学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是继他的《万病回春》等书之后的又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也是集中反映和体现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一部高水平著作。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十卷,脏腑、经络、诊法、治则、药性、病证(内外妇儿)、方剂、民间单验方、急救、气功、食疗、养生、杂治、救荒本草、灸法等内容无所不包,其中有很多是 内府之珍藏,方外异人之秘传 ,有些是他 百投百效 的治疗经验,读起来真正感到是一部切切实实的好书,难怪刊刻后被医家所推崇而广泛流传。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名曰 寿世保元 者,意为保得人身之元神、元气,从而达到 仁寿之域 。书中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观点,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了人们治病、防病和养生的方法。兹点校出版,更适合临床医生、中医爱好者,及广大群众阅
《本草纲目》是成书于我国明代的一部杰出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对我国近代药物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极佳的声誉,被誉为 东方药物巨典 。 本书以权威的金陵古本为蓝本,本着取古人之要义、为现代人所实用的原则,删繁就简,精选精校,辑录精华,保留了至今常见常用的本草,及切实有效的复方,原汁原味再现天下药典之精华,指导今人认识本草。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丹溪医集》是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一生著述的辑集、点校本。朱丹溪,名朱震亨,字彦修,元婺州义乌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朱氏一生著述颇丰,据文献记载,具名丹溪撰者不下二十余种。经考证,其中有其门人所撰,或其私淑者编写,有的则属托名之作。今将丹溪本人自撰,和门人、私淑者整理的著作,凡八种,编辑点校,勒成一册,名日《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丹溪医集》,以飨读者。 丹溪自撰三种。 《格致余论》,一卷。撰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是丹溪晚年见解甚深之作。收医论四十一篇,倡导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的论点,治疗上注意 滋阴降火 ,为反映朱氏学术思想的代表作。 《局方发挥》,全书凡一卷,以问答题例讨论了三十多个问题,力辟滥用温补燥热之非,阐述 滋阴降火 学术见解,系针对《太
《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本书的成书年代,据多人考证,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代。 本书共二十四卷,分八十一篇(原缺“刺热论”、“本病论”两篇,今据别本补入,附于书后)。本书内容丰富,包括有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该书系统地反映了秦汉以前我国的医学成就,综括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是学习中医者的古典医书。 本书可供中医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是一套中医古籍珍本影印和现代批注导读相结合的创新型古籍整理工程,该丛书保持了中医古籍的原貌,真实地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特征,*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影印后在每本书的每卷后进行集中校勘、注释,每书前有导读来介绍作者生平、学术背景、该书临床价值和史料等,凝聚名家经验和学术思想,萃取精华,突出“法”、“术”,以达“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效。《伤寒金匮卷》收录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及其注释、发挥类著作35种,所收载版本多为首次出版,尤为珍贵。本书为《伤寒金匮卷》中的一本。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精选刘渡舟教授经方治验207例,并附其门人姜元安治案19例;下篇精选刘渡舟教授医论12篇。全书所选之医案及医论,紧扣临床治疗这一主题,从辨证思路、病机认识及方药特点各个方面阐述了经方的临床运用,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对于深入理解仲景学说以及掌握经方临床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有很高的指导临床实践的价值,是现代临床运用经方的专著。因此,本书是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的推荐之书。
秦老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颇多见解,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著作既继承前人余绪,又发掘古义,昭示后人;既有独出之理论见解,又有实践心得,为丰富中医学术宝库作出了贡献。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伤寒总病论伤寒发微论)》由蔡永敏、徐江雁编,《伤寒金匮卷》收录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及其注释、发挥类著作三十五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原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理法方药皆备的临床实用医著,由东汉张仲景所撰。由于张氏生活在兵火战乱的东汉末期,其著作可能在成书后随即散佚,后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整理与编次,将其著作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部分。《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基础理论,《伤寒杂病论》则把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从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人民的医疗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学习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经典著作。
蔡永敏、徐江雁编著的《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伤寒补亡论)》是一套中医古籍珍本影印和现代批注导读相结合的创新型古籍整理工程,该丛书保持了中医古籍的原貌,真实地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特征,*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影印后在每本书的每卷后进行集中校勘、注释,每书前有导读来介绍作者生平、学术背景、该书临床价值和史料等,凝聚名家经验和学术思想,萃取精华,突出“法”、“术”,以达“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效。
《医理真传》以元阴、元阳为人身立命之本立论,阐明治病分阴阳、辨虚实,探求乾坤坎离大旨,论阴阳之盈缩、生化之至理、用方用法圆通之妙义,释明“发病损伤各有不同,总以阴阳二字为主,阴盛则阳必衰,阳盛则阴必弱,不易之理也”。此书刊行以来,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版本众多。
《精选清末云南名医著作集萃:岐黄续编》为云南犬理名医沈士真对《黄帝内经》的阐释发挥之作,故名《岐黄续编》。 《精选清末云南名医著作集萃:岐黄续编》中以部位所见病症为纲,按头、目、舌、咽喉、胸腹、肢体等,详述其诊治。补遗部分为疾病传变规律、针刺法、经脉循行及病候等,并附有23种常用成药的制备方法。 《精选清末云南名医著作集萃:岐黄续编》先引原文,后列按语,所论有证有方,行文浅易,易于读者参阅学习。
清代医家黄元御,是一位对传统中医学理论具有深刻理解,又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著名中医学者。他一生撰著了大量中医药专著,而以《四圣心源》具有代表性。此书综合反映了他对中医原理的理解和领悟,其中有些独到的阐述,显示了他的见解是综合了《易经》《黄庭经》《周易参同契》等儒家、道家的理论而得来的,这也说明他在中国古代经典文化方面具有深厚的底蕴。因为众多读者的喜爱,包括《四圣心源》在内的黄氏众多医书目前已经多有出版,但是由于书中有些字词句的认识和理解对一般读者来说难免存在一些障碍,因此在参考借鉴此前学者整理出版黄氏医书成果的基础上,对《四圣心源》—书,包括所能收集到的有关黄氏医书的序文、跋文在内,全部做了注释和语译,注释力求简练,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本着信、达、雅综合运用的基本原则,
《傅山手录 丹亭真人卢祖师养真秘笈 校释》一书是继整理出版《傅山手录 丹亭真人卢祖师玄谈 校释》(以下简称:《玄谈》)之后的第二部书,也是首次系统整理出版的“傅山丹功导引经典传承系列”丛书的第二部书。 傅山丹功导引炼养医学体系主要分为:祛病部、延年部、成真部、了道部四大部,层层递进、次第严明,已经出版的《玄谈》一书所述的内容主要属于祛病部,而《养真》一书所述的内容主要属于成真部。
经筋疗法源于《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筋篇》,中医认为通过按摩面部经筋,可以达到调理脏腑、美容养颜的功效。本书介绍的这种朴素的中医按摩手法,简单实用,有明亮肌肤、抹平皱纹、调理气血的功效,帮助我们找回美丽年轻的“娃娃脸”。
该书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元素与其子张璧合注,约成书于。该书后世有节选本《云歧子脉诀》存世,但国内无原书全帙。此书主要内容为注解托名的王叔和《脉诀》,其特色在于“随脉辨证,随证注药”,将脉、证、药结合,辨证论治。故后世又称此书为《张洁古药注脉诀》,是考察张元素学术成就的珍贵之作,今仅存元至元十九年(1282)序刊本孤本,其版本价值与学术价值均很高。
本套丛书12种(10册),为我国首次整理出版,所收古籍均为明清时期针灸大家的秘传之作,乃世间少见、几近失传之品。 本套丛书在国医大师、针灸泰斗贺普仁教授的亲自督导下,汇集国内知名文献学家、针灸学家,历经数年,共同整理而成。在*限度维持古籍原貌的基础上,全部点校为横排简体,书中插图全部重新描绘、细致临摹,以方便今人学习、查阅。此外,在每书原文之后附点评一篇,简要介绍该书的成书背景、版本情况及内容构成,并由针灸业内专家从现代临床应用的角度归纳该书特点,对其针灸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总结,突出对于现代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针灸捷径》——日本秘藏明代珍稀针灸医籍。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熊氏建本医籍代表作,《难经》入门书。 《图注八十一难经》——现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是一套中医古籍珍本影印和现代批注导读相结合的创新型古籍整理工程,该丛书保持了中医古籍的原貌,真实地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特征,*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影印后在每本书的每卷后进行集中校勘、注释,每书前有导读来介绍作者生平、学术背景、该书临床价值和史料等,凝聚名家经验和学术思想,萃取精华,突出“法”、“术”,以达“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效。《伤寒金匮卷》收录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及其注释、发挥类著作35种,所收载版本多为首次出版,尤为珍贵。本书为《伤寒金匮卷》中的一本。
本书主要分为概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概论简要地论述了《神农本草经》的产生与发展史、经方的形成与发展、经方用药思路启示及本书之指要。各论将仲景书之用药164味适当归类,分为16章。内容旨在对文字古奥的《神农本草经》原文探微索隐、探索仲景书之252首经方运用164味药物的方法与规律、对经方与祖药(专指《神农本草经》之药)的“血缘关系”进行系统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是作者几十年潜心经典,勤于临证,学用结合,深思领悟,缜密构思,精心通释之结晶,另有附录“论用好经方的十九大关系及案例”。本书适合从事《中药学》《方剂学》教与学的人员学习,更适合研究《神农本草经》经方及二者关系的学者参考。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是一套中医古籍珍本影印和现代批注导读相结合的创新型古籍整理工程,该丛书保持了中医古籍的原貌,真实地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特征,*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影印后在每本书的每卷后进行集中校勘、注释,每书前有导读来介绍作者生平、学术背景、该书临床价值和史料等,凝聚名家经验和学术思想,萃取精华,突出“法”、“术”,以达“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效。《伤寒金匮卷》收录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及其注释、发挥类著作35种,所收载版本多为首次出版,尤为珍贵。本书为《伤寒金匮卷》中的一本。
四时脉法是一种已经失传的古脉法,在《黄帝内经》中只留下其名与简约的四时脉象描述,在《史记扁鹊仓公传》中仓公的不少诊案都运用了四时脉法,甚至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亦有提及此脉法,但是对于如何具体运用却已经失传。现在通过樊佳如和吕俊知两位作者的通力合作,在理论构建和临床验证的结合下,终于在复原四时脉法中走出关键的一步,找到了正确使用它的方法。此书是中医理论与临床案例的完美结合,让大家在学习中医时既有理论认识,又能有案例印证,学习理解四时脉法能让你理解古代中医的珍贵医案,也能使你更深入地理解“内难”论述,并且打开正确学习“内难”的门。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 1518-1593 )用 27 年时间( 1552-1578 ),参考 800 多种书籍写成,又经 10 多年精心修改完善,约于 1590 年在南京首次开刻,此即是著名的金陵本。全书 52 卷, 16 部, 60 类,记述药物 1897 条(实际载药 3725 种),附处方 11096 则,药图 1109 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影响很大的中医药巨著。迄今已有 80 多个版本,并被译成日文、英文、拉丁文、法文、德文、俄文等,是中国的国宝。《本草纲目》的各种版本在抄写、刻版、校订时发生的错误数以万计,严重影响了本书的阅读和传播。 《本草纲目》新校注本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衡如先生及其子刘山永先生经 25 年精心整理而成。以的两部金陵本为主副底本,以 3 部江西本为主校本, 9 种明清版本为参校本,其他据校各书和参考文献书目近 400 种,多以现存*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