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销夏记》八卷,清孙承泽撰。一至三卷为作者所藏晋唐至明代的书画真迹,四至七卷为刻帖和石刻,共二百一十六件。第八卷为寓目记。内容以记述、评品、议论为主,大凡作者之生平、品性,作品之风格、得失、流传、真伪等皆所关注,其所论述或承前人之论,或发己之所见,皆娓娓道来。又间插考据,罗列证据,疏通线索,也多有知见。但此书仅为「销夏」之作,所以考证之中多有舛误,大约仅凭记忆,不及查阅资料所致。虽然有所疏失,但其真知灼见仍为后人所重。《四库提要》评论说:「其鉴裁精审,叙次雅洁,犹有米芾、黄长睿之遗风。视董逌之文笔晦涩者,实为胜之。其人可薄,其书未可薄也。」附录收入孙承泽传记、序跋、四库提要、何焯撰《庚子销夏记校文》及孙承泽《闲者轩帖考》。
陈红彦主编的《年画掌故》53篇掌故涉及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通过文献征引和历史考证,深入剖析画面背后的人文信息,并进行题材类比、产地类比,弥补了以往研究“看图说话”的不足,不仅将年画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进行考察,对各年画产地工艺特色、审美情趣进行阐释,更将其视为视觉图像资料在综合的历史语境下进行思考和研究,通过年画中的神格形象、所表现的人物和故事、年画的张贴祭拜方式、祭祀功用等,重点考察相关的民俗活动、民间信仰和其反映出的民间百姓的思想活动及生产生活,赋予其更多人文精神和学术内涵。
近三百年学人翰墨(清初卷1)》由许宏泉所著,对于书法,我同样本着自己的书学立场,而不以所谓的“书法史”作为参照。而“学人书法”正是中国书法美学之正脉。书法至清代,金石碑学倡,自三代而直贯古今,可谓异象环生,群峰兀立。书法面目之多,格高趣新,岂今日张口晋唐、闭口宋元、夸夸其谈者所可定论也。
《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创刊,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停刊,画报内容反映19世纪末社会热点。朝政大事,三教九流,各国风俗景物,近代科学知识无不列入其中。参与创作的画家除吴友如和王钊外,还有金蟾香、张志瀛、周慕桥等17人。绘画采用西方透视画法,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简洁。
周默先生爱紫檀,沉潜优游于紫檀之中数十年。他不仅是一位高明的紫檀玩家,还是颇有识见的紫檀研究专家。为了探索紫檀的奥秘,周默先生多年来流连于国内博物馆、古玩收藏地,并辗转于南方山林幽深之所,数度深入印度、缅甸等国,沿着当年紫檀传入我国的途径,寻找他所需要的资料。其间涉艰历险,矢志不辍。集数十年实地考察和文献推求之心得,成《紫檀》一书。这是目前我国第一本系统考察紫檀历史和艺术之著作。本书大大丰富了紫檀研究的领域,发掘了很多不为学界涉略的中国紫檀珍贵文献,对紫檀质料的辨析、中国紫檀艺术的发展等若干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对学界一些模糊的观点作了澄清。
本书为清初康熙年间画师刘源所绘,御用刻师朱圭镌刻。图册描绘唐二十一位开国功勋长孙无忌、王孝恭、魏征、虞世南等,后增补三位,计二十四位。又加大士三尊、关公三尊,全书共三十图。本书线条朗润,画工刻技。原书人物附小传。本次影印增加《全唐书》二十四位人物列传,满足读者赏画时的阅读需求。
陈红彦主编的《年画掌故》53篇掌故涉及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通过文献征引和历史考证,深入剖析画面背后的人文信息,并进行题材类比、产地类比,弥补了以往研究“看图说话”的不足,不仅将年画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进行考察,对各年画产地工艺特色、审美情趣进行阐释, 将其视为视觉图像资料在综合的历史语境下进行思考和研究,通过年画中的神格形象、所表现的人物和故事、年画的张贴祭拜方式、祭祀功用等,重点考察相关的民俗活动、民间信仰和其反映出的民间百姓的思想活动及生产生活,赋予其 多人文精神和学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