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儒家经典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一书,注重义理的解释与发挥,对文字训诂也很注意,字斟句酌。此次整理以清嘉庆年间吴县吴氏父子校刻本为底本,用清康熙内府仿刻的宋淳祐二年大字本校勘。 全书分两辑; 辑所收子书与旧本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选择到目前为止校好的注释本。极少数尚元注释本的,另行注释。有的书兼收数种各具优长的注本。为保持体例基本一致,除个别书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浅近文言撰写的注本。 第二辑收集辑之外的其它子书。其中大部分没有现成注本,凡有必要进行注释的,应加注释;其于的选择较好的版本进行点校。
说到京剧艺术流派本身的发展演变,它当然是京剧发展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更关系到京剧的演出史,也就是说,一二百年来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具体实践,主要是通过每一行当的各个艺术流派来体现的。不研究京剧演出史,所谓京剧史的研究和史料的整理就成为一句空话。而一部戏曲演出史又主要体现在演员和剧目两个方面。从研究戏曲文学的角度说,剧本、剧目当然是主要的;但如果从演出(即具体的艺术实践)的角度说,则演员乃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没有好演员,剧目再多,剧本再好,也无济于事。因为剧本、剧目主要是靠演员的演出,来争取观众并流播久远的。从反面说,无论是剧目的失传、表演艺术技巧的退化消失,甚至一个剧种的绝灭,无不由于演员的后继无人所造成。所以我在谈京剧老生艺术流派时,总是先谈演员,然后涉及剧目。我
《老子指归》是汉代学者对道家经典《老子》的诠释,旨在阐发《老子》的宗旨,并创立了自己由无生有的宇宙演化论、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和万物自生化的思想体系,《译注》作者广泛吸收《指归》问世以来的各种不同版本及后人对《指归》及道家思想的研究成果,对《指归》译加注释,并译成白话文。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记载:“蜀有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才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无不通,依老子、庄周之旨,著书十余万言。”严君平著作,《汉书·艺文志》未著录,但从《王贡两龚鲍传》所记看来,班固是肯定严君平有著作的。《隋书·经籍志》著录《老子指归》十一卷,严遵注。新旧《唐书》皆有著录。今存《道藏》本残缺不全,而唐代《老子》注解中引《指归》之句,颇有在《道藏》本以外的,足证唐代
荀子作为先秦时代的一个总结式的人物,不仅在哲学上成就斐然,对传统所讨论的天人、名实之辨,古今、礼法之争等诸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达到了批判总结的高度,而且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学、音乐等方面皆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念,卓然不凡,被学者认为是最早提出 通儒 概念,且其自身即不愧为 通儒 的儒者。 此次整理《荀子》,用(唐)杨倞的注释,以浙江书局的《二十二子本》中《荀子注》为底本,删除注文中之校案语。对于清人特别是卢谢二人之校案语,确系精当处,则采入旁注。同时为了便于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旁注中还增加了许多现当代学者的校勘和注释成果,主要采自王先谦之《荀子集解》、梁启雄之《荀子简释》、李涤生之《荀子集释》、杨柳桥之《荀子诂译》及王天海之《荀子校释》。
本书是明代戏曲家吕天成撰写的一部戏曲理论专著。作者仿效前人《诗品》、《词品》、《画品》等论著,对传奇作家作品作了品级分划和评题。收戏曲作者95人,著录传奇作品212种,除20种见于《永乐大典》及其他书目外,其余192种均为首次著录。这不仅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曲目史料,而且还有评语和论述,不乏真知灼见。凡是嘉靖以前的作者和作品分为“神”、“妙”、“能”、“具”四品;以后的作者和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分上、中、下三等。吕天成对传奇创作强调“事真”,但又“有意驾虚,不必与事实合”,人物情节允许艺术虚构,但需合乎情理。同时,对戏曲创作中的本色、当行等问题也发表了中肯的意见,具有的借鉴作用。《曲品》明刻本已佚,乾隆杨志鸿钞本为今能见到的善本。199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吴书荫《曲品校注》最为完备,2006年再
“妙语”者,贵在一个“妙”字。它不必是一本正经的系统理论,也不必是循规蹈矩的训诫教诲,但却必须独具真知灼见的慧眼,闪耀心灵智慧的火花,或启人思路,或发人深省,足以供人流连品味。而一本给当代人看的妙语,不仅要通俗易懂,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有当代性的眼光,能够与当代读者的心灵相通。这是本书作者的初衷,至于是否做到了,还要靠广大读者来评判。如果阅读本书的人们在领悟到先哲的智光时能有一个会心的微笑,那作者就满足了。 本书在编选原文上,主要依据中华书局本《诸子集成》之《老子注》、《庄子集释》、《列子注》、《淮南子》,以及中华书局本《阮籍集》、《嵇康集》,并参考了陈鼓应《老子今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及杨伯峻《列子集释》等。
行书简言之是在楷书的基础加以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简便的书体,故而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象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象楷书那样严谨端庄。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它的特点是运用了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
《种杏仙方》、《内府药方》、《药性分类》三书,久藏故宫博物院,为皇室秘籍,后二种又为海内孤本,其珍贵自不待言。2000年,故宫博物院与海南出版社合作,影印出版了《故宫珍本丛刊》,其中包括中医善本古籍数十种,受到中医界学者及中医爱好者手普遍欢迎。为了方便各界读者,我们从中精选出知十一种,加以校勘整理,上三收即在其中。《种杏仙方》虽非龚贤的代表作,但是却汇聚了他多年搜集的经验简便效方。在《自序》中,龚氏将这些以廉、便、验为特点的小型方剂归于"王道"这列,给予高度重视,作为一位享有盛誉的御医,这是十分可贵的。《内府药方》精抄四卷,世无传本,其作亦不可考。此书分风痰、痰嗽、暑湿、燥火、脾胃、眼目、疮科、妇科、小儿、补益、泻泄、气滞、痰症、杂治等十五门,各门下细列常用效方,每方之下详载药物、
一九九三年秋,荆门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沙洋县纪山镇抢救性清理发掘了郭店一号楚墓。该墓虽小,发掘前又曾两次被盗,但随葬器物却很丰富,有礼器、乐器、车马器、生活用器,喪葬器、料器、竹简等,根据墓中陪葬物得知、墓主人生活在战国中晚期,其身份为上士。郭店楚墓随葬物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八百余枚竹简,一经公布于世,即在海内外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许多专家学者为之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郭店楚简经过专家们长达五年的艰辛整理,确定为十六篇先秦时期的文献,其中道家典籍两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儒家典籍十四篇,分别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性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