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是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选编的一部古代散文集。 《古文观止》编定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共十二卷,以年代为经、作家为纬,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列,选录自春秋战国至明末三千多年间的名作222篇,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与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散文所取得的*成就。鲁迅先生在《集外集?选本》一文中说: 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却一样不可轻视。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册数不多而包罗诸作,固然也是一种原因,但还在近则由选者之名位,远则凭古人之威灵,读者想从一个有名的选家窥见许多有名作家的作品。 吴楚材和吴调侯选文的初衷是 杂选古文,原为初学设也 (吴楚材《例言》),因此选编时,他们 集古人之文,
恽敬,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卒于嘉庆二十二年,字子居,号简堂,阳湖人。清乾隆四十八年举人,官至吴城同知。他研精经训,旁览纵横,以散文著称,其散文理论系统精到,称一代之雄,开创了被后人美誉的 阳湖文派 。《大云山房文稿》包括初集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二卷及补编一卷。此次整理,本者 竭泽而渔 的原则,以现存最全的《四部丛刊》本(即光绪十年重印同治八年刻本)为底本,校以嘉庆二十年本,同治二年本,同治八年本,光绪十四年本等几乎所有现存版本,并过录三个名家批校本 陶文冲批点本、沈达卿批校本、王秉恩手批本。辑佚除佚文外,还辑出诗词若干首;附录则包括传记资料、交游、汇评、序跋等五十余种。
《古文观止》是清初吴楚材、吴调侯叔侄选编的历代散文精华集,是重要的文言启蒙读物,与《唐诗三百首》并称中国古诗文选本 双壁 。 古文观止 取意一览此书即可观止古文。辑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凡12卷,222篇,兼收各类文体,择选贤哲名篇,代表先秦至明末散文的高水平,极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续古文观止》由民国王文濡选编,辑文上起明末,下迄民国初年,凡8卷,174篇,选文精当,注重各家各派的代表性。
《沈信卿先生文集》为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第二辑之一种,为沈恩孚文集的整理。沈恩孚,江苏 吴县人,字信卿,光绪举人,曾参与公车上书和戊戌 变法,后从事教育工作,是中国近现代*名教育家, 其文集记录了晚清至民国的友人交游,社会舆情以及 作者的文学创作,具有很高文献价值。
鲍照是南朝宋著名诗人,骈文家,主要成就在乐府诗和五言古诗的创作方面。他的作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书在钱振伦、黄节校注的基础上加以补注。不少诗篇的注释后附有集说。并附鲍照年表和诸家评论,具有参考价值。
《曾国藩全书》是一部汇集曾国藩做人做事智慧的成功学全书,分别对曾国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成功心法《挺经》、传世良言《家书》、识人秘要《冰鉴》、治家方略《家训》中的经典话语进行了解读,并借助曾国藩的传奇经历和生活实例,将曾国藩的有关修身、为学、齐家、处世、从政、治军等诸多方面可资借鉴的智慧和经验进行了深入挖掘,让现代人在重温古人传奇的同时,感受、品味、反思这位晚清风云人物的多变人生,体悟其给予后人的人生启示和提点;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曾国藩的笔记、诗词和散文数篇,可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曾国藩思想的精髓。《曾国藩全书》堪称现代人案头、枕边的智谋宝典,对于研究曾国藩的成功谋略,学习其修身智慧、齐家准则、用人方略、处世技巧、为官之道、治军韬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白香词谱》精选常见词调100种(实为99调),每调录词一首。谱以词长短为序编次,字数从少到多。词旁用黑白圈标注平仄,并有表示句逗的符号。每首词调下,加了简明题目。此书最早刊印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一般读者喜其简便,既可当作词谱用,又可当词选读,颇为流行。《白香词谱》,增加了“注释”、“评析”、“说明”三部分内容。“注释”与“评析”相辅相成,意在疏解词意,便于读者理解;“说明”是指对词的格律说明,如词调得名由来,适于写哪一类题材,关于词的平仄、四声、用韵、句式等方面的补充说明。同词调名下,又补充了少量的常用格式。
《子不语/古典文库》,又名《新齐谐》,笔记小说集。凡三十四卷,正集二十四卷七百四十五篇,续集十卷二百七十七篇。该书有乾隆五十三年(1788)随园自刻本、嘉庆二十年(1815)美德堂刻本、民国三年(1914)上海锦江书局石印本等。此次整理,以随园自刻本为底本。
《冷庐杂识》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清陆以湉(1801——1865)撰,共八卷,是作者根据自己读书所得及平昔见闻随笔漫录而成。 记载了清代以及清以前文人学者的学行、经历和交游情况;对历代史实和人物,《冷庐杂识》中也有评述,其中论述兵法的条目较多;也记及作者对经史著作、诗词典故、金石碑文、文字书画、地理沿革、医理药方等的研究和考据成果;另外书中还收录了一些诗词联帖、印文、砚铭、箴言、记述了三吴地区的山水名胜,均可资后人参考。
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学者称淮海先生,受知于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词作温柔清丽,长于婉约。现存词七十余首,宋明清版本多达十余种。本书继承前人叶恭绰、唐圭璋、龙榆生的研究成果,考订众本,分长短句、补遗、存疑三部分载录词作,详为校记、笺注,又附汇评,务全务备,书后附录并有淮海词版本源流考,秦观年谱及各种版本序跋,很有研究参考价值。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啸亭杂录·续录》主要内容包括收孔耿二王、世祖勤政、世祖画牛、圣祖拿鳌拜、爱惜满洲士卒、解《易》占、善天文算法、拜明孝陵、世祖不兴土木、宠待大臣、赏花钓鱼、朱批谕旨、杖杀优伶等。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中国那些事儿(夏 商周)/线装经典》以夏商周三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 中国夏商周三朝的历史。内容涉及盘古开天辟地、女 娲补天、精卫填海、姜太公钓鱼、武王伐纣、烽火戏 诸侯等。 ...
《客座赘语》明朝顾起元撰,孔一校点。此书内容多为关于明朝南都南京者,遍涉历朝典章制度、地理沿革、艺林轶事、市井风俗,大多为闻见记录,间有以文献、金石材料考订者,为了解、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世俗民情,提供了丰富的珍贵史料。
钱基博先生学贯四部,平生尤致力於传统集部的钻研,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然而,他的“集部之学”到底是一种什麽样的文学知识系统?在其大量遣文着述尚未整理出版之前,不可能得到一个完整而准确的回答。《钱基博集:集部论稿初编》乃《钱基博集》“集部之学”部分,《初编》一册,辑入文学论著六部,分别为《中国文法说例》、《文最》、《国文研究法》、《解题及其读法》、《骈文通义》、《校读记》等。前两书为油印讲义,作於钱先生任教吴江私立丽则女子中学时,此次是首次披露。而《国文研究法》一书,则是他任教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时所作,结集为《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一书。至於最後三部专着,均作於任教光华大学时期,属於正式出版。
明清小品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标志,它几乎可以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并提,标志一个时代文学的突出成就。小品这种性质的文体从古就有,《论语》中孔子与从徒“各言其志”;《孟子》中“齐人有一妻一妾”;《左传》、《庄子》、《战国策》、《史记》、《列子》、《世说新语》等古代典籍中具有小品性质的文字就更多了。中唐的韩愈、柳宗元,晚唐的罗隐、皮日休、陆龟蒙,宋代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都有精彩的小品类文章流传后世。但是“小品”一词本是六朝时称谓佛经略本的词语,只有到明代才成为散文或文章中一个部类的称谓,田艺蘅、朱国祯、陈继儒、潘元恒、王思任、陈仁锡等都以“小品”二字为己集之名;以小品为选集之名的有《皇朝十六家小品》、《图表小品》、《闲情小品》等。更重要的是从事小品创作的文士名家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