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的中国古典四大名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繁体竖排,宣纸线装出版 在我国绚丽多姿的艺术百花园中,戏曲是一门影响广泛、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我国的古代戏曲源远流长,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从北宋中叶正式形成,先后经历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中后期的花部等发展阶段。在这数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大批戏曲名著,其中,尤以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四剧熠熠夺目,体现了中国古典戏曲传奇的*成就,体现了中国古典戏曲传奇的*成就,被誉为 中国古典四大名剧 。
本书选取《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救风尘》《拜月亭》《四春园》《望江亭》《玉镜台》《单刀会》《谢天香》《调风月》《哭存孝》十二种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并不是严格收录全文,而是在讲评中夹列原文片段,随着戏曲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使读者理解了情节,感受了人物,欣赏了优美的曲词和古典戏曲的独特风格。*后的十一篇散曲短小精悍,优美灵活,以抒情散文式的笔法对其加以赏析。
本书所选元散曲,以小令为主,兼收了个别篇的带过曲和重头曲,没有套曲。所选篇目,是在任中敏、卢前先后厘订的《元曲三百首》的基础上略作选目调整,数量亦为三百馀篇。在编排方面,书中作家尽量依时代先后次序排列,时代不可考者,以与之交往的作者顺序排列,无名氏作家的作品放在*后。每位作者都辑有小传,以俾读者对之有所了解。由于元代距今时代辽远,数百年的民族融合和语言发展已使一些词语成为当今读者阅读元曲的障碍,因此,笔者在每首曲后作有注释和评析。注释的原则是,力求对词语的本义作出简明扼要的解释;评析文字或对曲作主旨作提示,或对写作特点作阐发,或对通篇大意作串讲,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作过于烦琐的叙述。
在中国韵文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接二连三,高峰迭起,名家名作,琳琅满目。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元曲是个统称,包括散曲与戏曲(杂剧),散曲又可分为小令与套曲。本书为著名学者任中敏所选编的元代散曲小令选集。与《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并为古代韵体诗歌的经典选本。本社为之选配插图,增加注释和眉评。
元代杂剧是我国戏剧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代表了我国戏剧艺术的一个发展高峰,反映了我国元代社会的基本风貌和人民生活,本书精选了其中几出优秀剧作,有《感天动地窦娥冤》、《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赵氏孤儿大报仇》等,让你更好地欣赏元代戏剧艺术。
汤显祖著,蔺文锐评注的《牡丹亭/中华经典名剧》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是
《元曲三百首》收选了300首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元曲的风貌。元曲风格多样,主 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有苍凉感慨的怀 古之情,有激越悲壮的边塞之风,有哀婉典雅的闺怨情怀……常与唐诗、宋词并称,从 而形成了我国几千年文学史上的三个极为光辉灿烂的时代文学。
复社名士侯方域,秦淮名妓李香君,才子佳人的爱情本该旖旎缱绻,怎奈江山破损,容不得儿女私情。侯方域被迫远走,李香君血染桃花扇,于筵前骂贼,强似一班苟且偷生的男子。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张道士一声大喝,断了情根,更精醒了世人。
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音乐文体,它流传时间长,产生的作品多,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曲体研究,也就是对曲的声乐因素的构成形式与内在规律加以探讨与研究。有关曲体的研究,是我国古代戏理论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曲论家们对曲体的研究与论述,是随着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不断深入,逐步完善的。本课题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开拓与深入,为此,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努力:一是研究的视角上,不局限于文人律曲的曲体。从总体上来说,曲包括民间曲与文人曲两大体系,曲最初起源于民间,文人参与曲的创作后,逐步将其规范化、格律化、形成了律曲,而民间曲不是因为文人律曲的出现而消亡,仍在民间流传。二是力求深度,不仅考察曲体的外在形式,而且探讨其内在规律,加强理论深度。通过对曲体诸构成因素的解析,
本书是对宋代作家陆游词作所作的校勘、定律、考证、笺注和词评。以国家图书馆藏嘉定溧阳学宫陆氏所刻残本《渭南文集》为底本,参校众本。录词144阙,依韵脚分为三卷。本书学术价值较高,作者的词评和考释都颇具水准,于词律用力尤多。
本书以专题形式撰写,共有近百题,并按各专题内容的相关性大致分为“元曲历史”、“元曲文本”、“元曲语言”、“元曲民谷”四章。首章是对迷雾重重的元曲历史问题的清理,次章是对丰富多彩的元曲作品艺术的赏析,三章是对颇费猜详的元曲语言奥妙的识读,末章是对生动鲜活的元曲民情风俗的考察。这四章,努力融历史学、文本学、语言学、民俗学为一体也就是从四个不同角度切入元曲,对这进行从里到外、面面惧观的立体式解读。将实证资料与活泼趣味结合起来,在评述诸观点的同时又努力给出个人的见解,此乃本书的追求。 本书更多是向着大众而来、为大众写作的,并不意味着就此降低学术要求和学术品格。元曲艺术,博大精深;元曲研究,道路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