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名剧:倩女离魂》是郑光祖杂剧创作中的翘楚,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这部作品取材于唐传奇《离魂记》,原作仅为六百余字的短文,写衡州官员张镒有一个外甥叫王宙,聪明英俊,张镒很喜欢他,经常说,等女儿倩娘和王宙都长大了后,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得到了父亲的许可,王宙和倩娘二人默默地相爱。……
关汉卿是元代曲作家中创作丰者,本书收录关氏今存作品之全部,计杂剧二十一种(含残剧三),散曲小令五十七首、套数十四套(含残套二)。学界对某些作品是否关着尚存歧异,在未见确证之前,今仍归关氏名下,留待后考。因关着亡佚过甚,故本书名日“集”而不称“全集”。 杂剧排列次序按天一阁本《録鬼簿》。此书未见者,参考孟本《録鬼簿》、曹本《録鬼簿》、《太和正音谱》。《哭香囊》、《春衫记》、《孟良盗骨》因后残本,移置后。散曲元列小令,后列套数,宫调曲牌按《北词广正谱》为序。残套置后。 本书为汇校。取时代早的本子作底本,以稍晚时期的其它本子作校本,并参以清代、民国以来有代表性的诸家校本、注本入校。是者从之,误者辨之。各本异文,详入校注。以期手持此书而明关氏著作之全貌,而详关着校勘之概
赋是两汉四百年间流行的文体,以至于有“汉赋”的专名,而把它当成两汉时期文学的代表,如清焦循说:“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欲自楚骚以下,撰为一集,汉则专取其赋,魏晋六朝至隋则专录五言诗,唐则专录其律诗,宋专录其词,元专录其曲。”(《易余籥录》)近人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宋元戏曲史序)》汉赋同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在文体前标明时代,史是说明这一文体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高峰,并不说明这一文体是这个时代突然出现的。它的产生和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据现有材料,它早行流于战国时代,而根据我国文学体裁形成的一般规律,我们也可以推定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文人把它引入文坛之
本书是一套系统综合的我国古代诗词曲音乐总集,是从宋代以来的《白石道人歌曲》《事林广记·唱赚谱》以及明清《魏氏乐谱》《九宫大成》与古琴谱中搜集、筛选出乐府、唐宋词与元曲中具有“音乐经典”性的作品,译成现今广为流传的简谱和五线谱对照的谱式,再现古代诗词音乐精品之风采,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可歌可唱的古代音乐作品,告别“哑巴音乐史”。
本书共收入元人小曲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套。这些元曲内容丰富,题材各异,较全面地反映了元曲的发展功程。 该书内容全面,并附有大量的注释,是一部元曲集成,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及知识性,不仅可供戏曲研究者作为参考资料使用,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从中可对元曲的辉煌历史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本书编次依作家的先后为序,并为每位作家都编写了小传,曲末详注出处,附校勘记,全书共辑录小令3853首,套曲457套,残曲不计,可谓迄今完整的元散曲资料集。
当前各地兴起的 国学热 书院热 ,无不说明以国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中华传统文化无疑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本套丛书定义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市场上的国学类书籍众多,要想突出特色,无非就两种途径:注释精准、体例有特色。本丛书从经史子集中精选了四十九种典籍,同时以专业的注释、准确的注音、精确的导读、适当的配图、美观的体例作为补充。作者在编辑、注释、注音坚持以《四库全书》为主,遍搜各种版本,尽量多地参照*研究成果,力争做到每个字从注释到注音都有出处,所选的必是全本。这样就*限度保证了书稿的质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可以在目前良莠不齐的国学市场中占得先机。尤其是选文的配图,都是作者精心挑选而成,有些甚至是作者拍卖取得的孤本,为本书增色不少。由于所选经典篇幅不一,个
暂无内容简介。。。。。。
元曲是在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学目前的又一突出成就。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有苍凉感慨的怀古之情,有激越悲壮的边塞之风,有哀婉典雅的闺怨情怀……本书收选了300首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元
《明珠记》 明·陆采作。写王仙客少年丧父,与母寄居舅父刘震家。刘女无双彼此相爱。仙客母亡,回乡安葬。后上京应试,使人向舅父求婚,舅父不允。时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兵变,刘震答应二人婚约,无双赠仙客明珠一颗为信物。刘震一家阻于城内,仙客逃回故乡。乱后,仙客始知刘震被诬下狱,妻女没入宫中为奴。侍女采苹落入王遂中家,王将采苹许与仙客为妾,并举荐他为高平县尹。帝令宫女打扫陵墓,无双也在遣列,路经长安驿馆歇宿。时仙客在馆任职,经书童塞鸿与义士古押衙救助,仙客、无双二人得以相见。二人逃出成都,途中与遇赦的刘震夫妇团聚。现有《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汲古阁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