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畔,长板桥边,歌女名妓情思万种,志士才子风度翩翩。随着朝代的更迭,一切归于破灭,志士隐迹沉沦,歌女流落星散。本书真实记述了明末清初南京歌女名妓的群体形象和悲剧命运,叙述了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动人故事。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黄图珌是清代文学家、剧作家,善词曲,亦工诗文。他一生不求贵显,安于清闲的小官职位,寄情于山水诗文之间,追求精致闲雅的生活艺术。《看山阁闲笔》是氏著《看山阁集》中的《闲笔》部分,风格与《闲情偶寄》颇为相似,为典型的明清小品文,每题一小段,文笔清丽可颂。全书共16卷,分8个部分,包括人品部、文学部(含书画)、仕宦部、技艺部、制作部、清玩部、芳香部(含赏花、闺阁)、游戏部,内容风赡,分类明晰而自成体系,具有较高的精神品味。作者既有深厚的儒学功底,又潇洒风流,喜爱追求雅致的器物、高雅的格调,书中《制作部》甚至还有许多作者自行涉及的门帘几案图样,极为可爱。此次整理,除了校点以外,还作了注释,为读者更好的理解、欣赏《看山阁闲笔》提供了方便。
本书是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中的一种,收录了谢朓诗149首,文29篇,并按体裁将其分门别类,每一类下又大致以创作时间之先后排列。本书包括前言、原文、题解、注释、汇评、附录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谢朓留存文学作品的面貌。
杨万里是南宋杰出的理学家、文学家,其诗独具个性,号为 诚斋体 ,历来受人重视。也正因其诗名太盛,以致掩盖了他的文名。事实上,其散文亦颇值得关注,数量众多,各体兼备,集中地体现了唐宋古文的优秀传统。其中一些序跋、尺牍、书札等散文小品,展示了宋人高雅精致的生活情趣,文辞雅洁,精巧灵动。 南宋词人姜夔曾这样说杨万里: 翰墨场中老斫轮,真能一笔扫千军。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 优美的山水是杨万里小品文的重要内容。他宦游天涯,到处寻芳览胜,游山玩水。日常处理公事之余, 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 ,何等惬意。 闲暇时光,他似乎把日子也过成了诗。通过小品文,作者描绘了一幅幅精致的富含诗意的古代文人日常生活图景。《水月亭记》中少年书生清纯洒脱, 每清夜读书倦甚
《左传》在“《春秋》三传”中最有影响。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一改《春秋》大事纲要的记史方法,代之以系统灵活的史书编纂方式,既记春秋史实,又包含了大量古代典章史料,是了解我国先秦文化的重要典籍。《左传》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其写作手法为正史传记及叙事散文所借鉴,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本书以《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正义为底本,参考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对《左传》进行全文注释与白文翻译,在每卷开头做有题解,对该卷主要内容进行梳理,简介主要事件。注释以简洁清晰为主要特色,对比较复杂的人物关系、历史事件注释较为详细,以便于读者理解。译文以直译为主,力求准确流畅
金元易代之际,华北地区出现靠前的“真空”和“失序”,以元好问为代表的中原士人阶层也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如何在新鞔体面生存?如何叙写亡国的正统论?如何安放乱世理想?如何背负易代责任?《元好问与他的时代 中华书局》作者以近四十年之力,逡巡在元好问与他的时代周围,以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方式,以强烈的好奇心与同理心,聚焦元好问刻意未载的历史片段,追寻失落的时代真相,还原易代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
《世界博物馆全书C(全10册)》由红糖美学著
本书是《马叙伦全集》中的两种,是马叙伦的自述《我在六十岁以前》和卢礼阳所编《马叙伦年谱》的合订本。《我在六十岁以前》用第一人称和平实的语言记述了马叙伦眼中的晚清、民国时期的若干重要历史事件,包括辛亥革命、三一八惨案等等,也如实反映了作为近现代著名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的马叙伦的思想发展轨迹。《马叙伦年谱》在广泛搜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逐年记录马叙伦的事迹、交游、学术。并随文附系重要原始材料,全面翔实反映出马叙伦的一生。
苏轼的文中有*真实的人间情。他敬重自己的师长,《贺欧阳少师致仕启》的字里行间是为天下叹息身为老成大臣的欧阳修的离开,更深的意思则在为欧阳修明哲保身而喜,虽为骈体,读来却觉得有古文之风,潇洒自然。《记与欧公语》中,却又不失谐趣。《答秦太虚书》写家常琐事,平直动人,他宽慰他的学生秦观,虽 廪入既绝,人口不少 ,但终究 胸中都无一事 。他爱他的朋友们,赤壁下、石钟山中、黄山上、安国寺内,都有他们一起谈文、写字、作画、唱词、喝酒的经历。 苏轼一生中*为重要的情感依靠来自家人,他们往往因日常的琐碎生活入文。他会自得于妻子王闰之不仅能诊断出牛的病症,还能够对症下药;自嘲于收获大麦后吃大麦时的 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 ;欣然于和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爬山看瀑布、观火烧云、看山月。而弟弟苏辙往往是他
《抱朴子外篇》是晋代葛洪所撰的一部著名子论,与《抱朴子内篇》论述范围、思想倾向均不相同。该书着重宣扬儒家思想并吸收名法各家之学。原书意深文艰,《校笺》以平津馆丛书本为底本,参校10余种重要版本,在广搜前人论说的基础上,对该书第一次全面整理,校勘精细,注释详明。
本书收集了现存曹端的所有学术论著、文集和明清以来有关研究资料。曹端生活在明朝初期,曾任山西霍州、蒲州学正二十余年,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理学家,《明史》本传称“论者推为明初理学之冠”。其学术务求躬行实践,以静存为要,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特点和无神论倾向。其理学思想,继承了宋代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的理论,并有所发展,尤其推崇朱熹。文章中还收集了曹端对家庭、教育子女方面的论述和古代著名格言,体现了曹端的儒家伦理思想和正统道德观念。研究资料中有传记、年谱及序跋等,是研究曹端思想比较适用的一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