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鼎集是清代中期的烹饪书,据手抄本整理出版。该书以扬州菜系为主,从日常小菜腌制到宫廷满汉全席,应有尽有。收荤素菜肴两千种、茶点果品一千类,将烹调、制作、摆设方法,分条一一讲析明白,实为我国古代烹饪艺术集大成的巨著。本书是原著的注译本,主要包括原文、注释、译文、延伸阅读、名家杂谈等几个版块,完美重现中国古代珍馐美味及烹制法则,直观解读物性为上、适口为珍的饮食艺术。
《左传微》由吴闿生著
本书是对清初曲阜知名诗人颜肇维及其伯姐颜小来诗歌的全面整理校注本。颜肇维(1669—1749),字肃之,号次雷,晚号漫翁,清初著名诗人颜光敏之子,曾任临海知县。《颜肇维诗校注》以青岛市图书馆所藏《锺水堂诗》为底本,参以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藏本进行详细校勘注释。颜小来(1657—?),颜光敏长女,晚年自号恤纬老人,有《恤纬斋诗》《晚香堂诗》《晚香堂词》等。《颜小来诗校注》以《山东文献集成》收录的颜小来《海岱人文·恤纬斋诗》和青岛收藏家赵敦玲所藏《晚香堂诗》为底本,参校各种古籍,整理辑录了颜小来现存的诗词,保留各选本的异同,校正诗句,阐发诗意。颜小来诗不仅是其生存状态的真实书写,也是明清女性诗人群体的缩影。书中附有颜肇维和颜小来的诗文补遗、年谱资料,对研究二人的
《民革前辈与上海解放》由民革上海市委会编
尚书核诂这部书,是二十世纪尚书研究重要的成果之一。王国维先生特焉撰序,以之与历史上的孔传、蔡传相比,认为其书“博采诸家,文约义尽,亦时出己见,不愧作者。其于近三百年之说,亦如汉魏诸家之有孔传,宋人之有蔡传。其优于蔡传,亦犹蔡传之优于孔传。”这无疑是非常高的学术评价。杨筠如先生,湖南常德人,一九二五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为研究院第一届学生,王国维是当时的导师。他听王国维讲授尚书,于是选取核诂为研究题目。在那屈同学中,以经学为题目的只有他和杜钢百(原名百炼),杜氏治经学史,致力经注的惟杨筠如先生一人。
朝鲜半岛产生过大量的汉诗作品,汉诗名家辈出。《朝鲜汉诗选》编选朝鲜半岛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诗人和汉诗作品千余首,按时间次序编排,并撰诗人小传以便读诗解诗。本书所选汉诗遍及各个历史时期,诗人的身份各式各样,诗歌的体裁和题材也丰富多彩,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国和朝鲜半岛古代诗歌及文化的交流与关联,是一本体裁多样、内涵丰富的汉诗选本。
2018年以来,中央民族大学哲宗院道教与术数学研究中心,以道教与术数学为切入点举办了“道教与术数学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做了多次学术前沿讲座,受到学界广泛重视讲座主题涵盖道学与术数学的各个分支,包括黄老道家、易学、丹道、天文、医术、文学、历史等研究领域。讲座内容丰富,有很多是学界**的研究成果。讲座在面向学术界的同时,还向社会公众开放,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观点新颖,引人入胜。 本书根据系列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希望以此向大众介绍道学与术数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
《洪钧日记》收录了洪钧自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十九年(1893)间共计十六年的日记,其中有间断。洪钧(18391893),同治七年状元、清末外交家。作为中 国历史上专享以状元身份充任出使俄国、德国、奥地利、荷兰四国外交大臣,清末许多外交大事的亲历者,《洪钧日记》的价值和意义自不言而喻。日记记述了其同光年间读书,科 举,任职翰林、礼部、内阁的为官经历与出使德国、奥地利等国的见闻及建树,对晚清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官场生态、日常应酬、外交、教育科举皆有详备反映。其日记 多角度反映了清末的政治动态、经济走向、风土人情特别是外交的实况,鲜明地呈现出易代之际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本书共八卷,为清人黄鸿藻模仿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所作的一部记录传闻逸事的笔记,对广东地区的天文地理、灾异、风俗民情、人物与传说等多有记载与考辨,内容丰富驳杂。
《春在堂随笔》,共十卷,大体按年代排序。内容或为以经学、小学、诗文、石刻之考释和评定,或为师友间之酬和文字,或为游历览胜之实录实感,或为朝野之轶闻掌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九九销夏录》着重于对《易经》《诗经》《四书》的考校,也兼涉一些诸如琴棋书画、文房四宝、汉瓦京砖、文人轶事等杂事。
《滇海虞衡志》取材主要是摘自旧典古籍,广采博收。其所涉及云南自然资源、风物品类,无论从广度或深度来说,都不是一般封建社会的学者可能望其项背的,可谓是生为云南人不得不读的一部“书以致用”之“致用”奇书!
本书从域外汉籍的定义、研究范围、研究史、意义和研究方法入手,细致介绍了域外汉籍方面的工具书(目录、年表、辞典、网站)、资料集(经史子集四部)、论文集(包括日语、汉语杂志),并以大量的考证研究(真伪、作者、校勘)、专书研究(佛教、儒学)、专题研究(目录学、史学、文学)、综合研究(书籍交流、文化意象、唱和笔谈)实例,为如何开展域外汉籍研究作了生动的方法论演示,是一本指导初学者进入域外汉籍领域的不错入门工具书。
《孔广陶日记》为晚清广东藏书家孔广陶所撰日记,书名题为《鸿爪前游记》,日记记事起于同治九年五月廿六日(1870年6月24日),迄于同治十年五月十七日(1871年 7月4日)。其中同治十年四月廿五日(1871年6月12日)前为逐日而记,之后仅记六则(分见同治十年五月初五、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七日)。书前有叶衍兰 《序》。日记详细记载了孔广陶两次航海北上、参加科举、遍游四岳等地的全过程,其中还涉及孔氏藏书之收贮、转运,及与叶衍兰、顾文彬、苏廷魁等人的交游情形。此书为我们了 解晚清科举制度及民间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在晚清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领域都有很高学术价值。
此次整理校勘《二程全集》(全2册),是在清同治年间涂朗轩宗瀛刻本基础上整理而成,参考了前辈的标点和校勘成果,做了必要的订正和调整,又搜罗了一些资料作为附录,以存后人反观二程子之大意。
中国文学中,《世说新语》无疑是古典精粹,其所蕴含的各类信息是了解魏晋生活日常与文化的重要线索。本书以《世说新语》为底本,从长物、饮食、民俗、礼仪、服饰、军政、官场等十个方面,展现魏晋时期的衣食住行、思想风尚、民俗生活、社会文化和政治景观,还原出一幅完整的魏晋社会生活图景,表现出魏晋时代的风华与气象,不失为一部“魏晋生活小百科”。
中国古代学者对文学的认识、思考、研究和总结,是以多种形式书写、流传并发生影响的。有的是理论性的专著,有的是随笔式的评论,有的是作品前后的序列,有的是作品之中的评点,这些典籍数量之富。种类聚多,涉及各个时期的不同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以及不同的作家作品和文类文集。对这些典籍的收集、整理,在近百年来,一直都是学术界著力的重点,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工作的进展,我们组成了《中国文学研究典籍报刊》选择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比较重要的典籍,采用所能得到的善本,进行深入的整理,因各类典籍情况差异较大,整理的方式也因书而已,不求一律,或校嵌,或标点,或注释,或编辑,详见各书的前言与凡列。
李白一生留下诗文一千余篇。宋敏求、曾巩编定的《李太白文集》是现今可见最早的完整的李白作品集。以后出现的各种李白文集或全集,虽有增订,但都以该版本为母本。本书即是据这部《李太白文集》校勘增订而成。校勘的底本采用的是巴蜀书社影印出版的“蜀本”,同时参考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李白诗文相关文献,比如元代萧士赟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明代唐汝询的《唐诗解》、清代王琦编注的《李太白全集辑注》等。在底本的基础上,我们还增补了“蜀本”未刊的李白诗、词共计六十七篇附于书尾,收全了李白现存诗文。本书书名也因此改为《李白全集》。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除了将原版的繁体竖排改成简体横排之外,尽可能保留了底本的原貌。如原版中出现的错、别字仍旧按原样保留,但在该处出注,注明相关情况。又如原版中常用“一作”、“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