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第2辑:淮南鸿烈集解(套装上下册)》的内容独特,涵盖了天、人、地、神祇、万物等等,建构出一个相关而紧密的系统,并且阐述了“道”的核心、开展和应用三方面的状况。书中以天文、山林、精神、兵略等事物来阐释大道,贯通天道与人事,有别于《老子》那样讨论道学,也不同于《庄子》用比喻和故事来说明大道的哲学。
《张元济傅增湘往来信札》一书全面整理收录了现已刊布的所有张元济、傅增湘往来信札资料。全书以时间为序进行编排,张元济致傅增湘信件起于1912年,终于1947年;傅增湘致张元济信件起于1912年,终于1945年,两位先生信件各自成册,便于对照阅读。本书对二人往来书信中的私事内容,未进行任何删减,对于研究二人的家庭、友情等方面有极大价值。信札中涉及了清末民初藏书家藏书流散资料、民国出版史资料、近代教育史料等诸多内容,不仅有助于拓展、深化张元济傅增湘相关问题研究的内涵,也可为全面、立体地彰显他们的学术贡献以及对保护、传承中华典籍的文化影响提供线索。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上编为总集编撰与综合研究,以《文选》为始的中古文学总集为主要线索,下涉唐宋及其后有关中古文学的总集,兼以正史、目录、其他史籍和部分著名学者研 究,全面系统地展现当下可见的中古文学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中编为中古诗文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诗文方面,以时间为纲,以作者为具体线索,上启汉魏,间杂南北朝,下至隋 代,并对《苏李诗》《古诗十九首》等不系名的重要作品也进行了研究综述和相关考证;下编为中古小说文论研究文献,是针对中古时期的小说和文论两个方面,基于可见的文献,对 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考证说明,文献搜集详尽,考证说明精深入微。
本书以现存最早的元刊本《沧浪吟卷》为底本进行校勘,并引述近诸家对严羽诗论的研究成果,既探索严羽诗论的理论内涵,也呈示后人对其诗论理解与诠释的历史。初版于2012年,现予修订再版。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元代杂剧的专享元刊本,保留了元刊杂剧的原始样貌,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此次整理《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作者在广泛吸收学界研究 新成果的基础上,对之前的校勘破陈出新,全面修订。修订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修改了初版一些编校错误;2.修改了正文中不同于底本的文字讹误;3.补充校例, 如“频婆”补充了数则方志释例等;4.修改校例,如《风月紫云亭》中“恁尊君”,初版“君字,形误为居”,修订版改为“原本君,作居,非形误,音假也”。后两种修订,也是 修订版的最重要价值所在,体现了作者在元刊杂剧整理工作上的进一步精进,对推动元刊杂剧研究的深入意义重大。
李致忠长期从事古籍整理、目录编制等的研究,本书是李致忠先生研究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一部专著,通过选取中国古典目录著作中有典范意义的《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三目”做为研究对象,将“三目”的总序、部序、类序分别对应展开,将每篇序文进行规范标点,对文句进行笺注和掌故探源,并尽可能做出通释,每类之后加以按语,品评“三目”优劣长短。此书是一部目录学的重要著作,书中胜义很多,贡献很大,对学界相关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将许瀚作品汇辑出版,上册为已刊刻的《攀古小庐文》《攀古小庐文附补遗》《攀古小庐杂著》《攀古小庐日记》,下册以许瀚未刊刻文集为主,包括《攀古小庐诗文》《攀古小庐信札》《攀古小庐金石跋》《攀古小庐杂著拾遗》《攀古小庐手迹辑存》等。 本书的出版,将为许瀚学术研究提供大量的宝贵资料,同时也为国内乾嘉学派、扬州学派的研究及晚清日照地方史研究乃至照邑朴学研究作出贡献。
《宋朝事实辑校》是“宋代史料丛编”之一,共20卷二十五门,分门记载了北宋自太祖朝至徽宗朝的政治时事和典章制度。原书60卷,后因战乱佚失。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 典》及其它书籍中辑出,有补史、考异两个方面的学术价值。此次由孔学老师辑校,对该书的作者问题、书名卷数及成书时间、资料来源、价值与不足等多有发明,厘清了《宋朝事 实》文本的迁转流变过程。整理过程中,选用武英殿聚珍本为底本,补入四库馆臣辑佚之失,以文渊阁、文津阁《四库全书》对校。并根据相关线索,辑佚补入约两万余字“新辑”内 容。该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宋代政治文化具有较大史料价值。
《古文观止》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古文观止(第3辑)(套装共2册)》选取了从先秦到明代共222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的文章,既有儒家经典、历史散文,也有传记、书信、论辩,乃至游记、寓言小说。入选之文多短小精彩,均是便于记诵的传世佳作。 《诗经(2册)》 本书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之一种。《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目前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商末(或说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共分风、雅、颂三部。我们以十三经注疏本《诗经》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并进行了全诗翻译。评析部分从文学、历史、哲学、民俗、语言、文化学等多个角度对诗篇文本进行解读。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近期新研究成果。 《世说新语(全2册)》 《世说新语》是魏晋名士的群像,魏晋风
《清诗别裁集》选录乾隆二十五年(1760)去世诗人之作,共录诗人近千名,作品近四千首,不少姓名不彰的诗人赖是书以存。此书所选诗作,在内容与艺术上均有一定代表性,大致反映了清初到乾隆间的诗歌创作情况,不失为了解清代前期诗歌之佳著。
本书是吕祖谦的一部“因史成文”的著作,在科举时代作为论体范文极受欢迎,有二十多种版本传世,是研究文章学、科举史与出版史的重要文献。本次整理主要是考述《左氏博议》版本源流,确定底本,结合不同版本句解,汇编所有注释,分别以眉批、尾批、文中批的形式,将历代评点汇总收录,并综括历代序跋。本书为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
先读《四书》,后读经史,兼习书法,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张居正协同翰林院的讲官给万历皇帝朱翊钧(明神宗)编写的讲“四书”的讲稿后来结辑成书,名为《四书直解》,“直解”就是相当于对古文的白话翻译。当时皇帝读书称为“日讲”,万历皇帝在明隆庆六年(1572年)即位时只有十岁,这部讲稿原书以最通俗的明代白话文写成,是为万历皇帝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后来该书刻本流传到宫外,成为当时通行的一种读本。清代的康熙皇帝读此书后御批:“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篇末俱精实之义,无泛设之词。”康熙皇帝甚至认为《四书直解》是自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之后优选的一部四书读本。本书就是张居正对“四书”中《论语》《大学》《中庸》所作的直解。
本书为近代著名词学家朱祖谋编选的最为流行的宋词选本,其选录标准以混成为主旨,并求之体格、神致,在宋词传播目前具有很高地位,在一般大众读者中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和接受度,成为目前为止流传最广的词选。《宋词三百首》现存版本众多,本次系根据浙江图书馆善本部所藏朱祖谋稿本《宋词三百首》彩色影印出版,系该珍贵版本首次得以出版,并邀请词学专家撰写前言,对该本的价值和特点进行分析和阐释。
《中西文明比较:秦汉与罗马》由潘岳编
本卷是沈祖棻的书札与日记结集,由其后人张春晓整理编订,并加以补遗。书札部分收有沈祖棻与诸师友的日常往来信件,生动如晤,既有琐事的闲谈,也有诗词上的唱酬、诗学上的交流探讨,从中可一窥作者的平生交游,以及她尊师重道、提携后进、关爱友人之情。日记部分将日常饮食、做家务、读书、写信、弄孙诸事细细道来,虽似琐碎,却朴素自然,显露出她疏淡名利、温柔宽厚、尊师爱友的性情。本卷同时记录了沈祖棻多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了解这位女词人的一手资料,具文献研究价值。
本书收录民国时期警察文献书目凡5000余种,详细著录每种文献的书名、作者、出版情况、馆藏情况以及简单的内容提要等等,系研究民国时期警察史、社会、经济、文化之重要文献资料。为研究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填补了此类专题文献目录提要的一大空白。
本书从清代、民国间中国和域外的《桃花扇》的版本、别集、总集、选集、戏曲、小说、曲谱、曲选、笔记、杂著、日记、信札、方志、档案和报刊等中深入挖掘、广泛搜集有关这部剧作的成书、刊印、流传、演唱、接受、批评、研究、影响等的第一手的大量文献史料,选择取舍的同时加以考辨校勘,集成为一部分类明确、方便利用的资料汇编。并对资料加编者按语,或介绍作者,或解释资料,或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涉及事实者,探究其载录的源流;涉及观点者,追寻其论说的出处。考证其中所涉时地人事、撰作背景,以见三百年间《桃花扇》传播、接受、影响之大较。
《智囊全集》,又名《智囊补》,作者冯梦龙,是其在“三言”之外,从明代以往的子史经传与笔记丛谈中搜集的有关智慧故事的结集。全书共分十部二十八类,近两千则,上自经国大略,下至市井小智,部类分别,按以评语。《智囊全集》是属于市民阶层的笔记文学,是对市民阶层及其知识分子渴求从古代的文化中汲取适合于自己需要的知识的回应,代表了市民化的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倾向。《智囊》一书,冯梦龙编成于明熹宗天启六年(1625年)。刊行之后,冯梦龙又做了一些“补遗”,重印时附于原书各卷之后,仍名《智囊》。再后来,冯梦龙应读者要求,在原书基础上又补充了若干篇目,对原书的部类,以及各部类中的篇目重新做了调整,同时对旧有的个别篇目在内容上做了补充、修正,对按语也做了些修改,重刻发行于世,即此《智囊全集》。
本索引收录《涑水记闻》、《温公日记》、《温公琐语》中五代、宋辽西夏金的人名。人名下所列的数码,斜线毅 为卷数,共后为条数;《涑水记闻》辑佚,则在卷数的位置标明“辑佚”字样。另外,斜线前标明“日记”字样者,为《温公日记》;斜线前标明“琐语”字样者。为《温公琐语》。各代帝王以习称谓主目,其余为参见条目。例如:宋太祖赵匡胤,以“宋太祖”为主目,“赵匡胤”为参见条目。只有姓氏者,以姓氏为主目,其从属关第注于括号内。本索引采用四角号码检字法编排。首先列出每个人姓名的个字的四角号码。本索引后附有《笔画检字表》,以便读者用不同方法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