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初四年(79),汉章帝召集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这场会议由汉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会议期间,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诸儒作答,汉章帝亲自裁决。会议讨论结果被编纂成《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作为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之资料汇编,《白虎通义》不仅是经学发展中之产物,更是当时上自天子、下迄儒生之学术共识,具有保存当时经学样貌之典范价值。其作为汉章帝“称制临决”的重要文献,在中国经学史、儒学目前具有特别显著的意义。其宇宙生成论、阴阳五行理论等,对于当代人认识中国古代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经学通论》是清代经学大师皮锡瑞的代表作。皮氏娴于汉、宋家法,故举凡古、今宗派,以至清代诸家,皆能考其流别,辨其得失;由是条析众说,断以己意,廓清旧惑,总成新书。是书依《易》《书》《诗》《礼》《春秋》次序,分为五卷,首尾共三十章,各于章首标明论旨,其下徵引论说,体例与阎若璩《尚书疏证》颇为相似;原为经学课本,故言简意赅,明白晓畅,其于今日初治经者,是一极有价值之入门读物。皮氏著述宏富,而此书以其精深简达,卓然特立,与《经学历史》并为双璧,久为学林称道,出版价值甚高,市场潜力尤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