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物馆全书C(全10册)》由红糖美学著
唐宋时期,可以称为古代小品文的成熟期。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元结的道州诸记,可称为山水小品的典范;著名诗人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也写有一些清丽俊逸的小品文;两宋之际,出现了大量的笔记小品,如苏轼的《东坡志林》、欧阳修的《归田录》、洪迈的《容斋随笔》、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这些笔记小品质朴自然,生动有趣,在唐宋文学中大放异彩,是唐诗宋词之外一种重要的文学体式。 唐宋时期作为古代散文发展的鼎盛期和成熟期,唐宋散文既有严肃正统的古文,又有闲雅清淡的小品,互动竞荣。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为杰出代表的古文 八大家 ,把古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唐宋散文的发展又是多元的,长期以来, 唐宋八大家 盛名 遮蔽 了其他散文家,有些读者甚至不知道白居易、黄庭坚、杨万里的散文存在。 《唐宋小品丛书》
本全集主体部分为《皇极经世》和《伊川击壤集》。前者将上起帝尧即位下至后周显德六年这三千多年间的史事编入邵雍自创的“元会运世”时间体系,力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社会、人生的观念体系,是最能体现邵雍易学思想和历史观的代表作。《伊川击壤集》为邵雍诗集。邵雍诗用语平实坦易而又理趣盎然,为后来理学诗派的先声,后人遂有“佛语衍为寒山诗,儒语衍为《击壤集》”之赞语,可见其价值。本全集还把历代研究、评论邵雍的重要著述列入邵雍资料汇编之中,以俾读者参考。
《通鉴》是司马光在其助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之书。
本书为清代文人黄金台的日记。黄金台,原名森,字鹤楼,号木鸡书屋老人,浙江平湖县新仓镇人,虽长期困于场屋、十应乡试不中,但基本没有经历战乱,度过了俭朴、充实的“为 书籍的一生”。黄金台的日记上海图书馆共藏稿本35册,起于嘉庆十九年(黄金台26岁),止于咸丰八年(黄金台70岁)。现存的黄金台日记、诗文及其他著述,就是江南地区 嘉道时期一位中下层文人日常生活的反映与记录;作为研究个案,黄氏日记有难得的平实性与自足性,这种文献特质更有助于反映他生活的基本风貌。黄氏日记对研究《红楼梦》传 播、戏曲演出、嘉兴府地方文人群体而言,是十分难得的文献。
本套装共七卷,在编排上,论著在前,论文在后。论著的编排,大体按出版时间的先后为序;论文的编排,分为“文史考论”、“随笔杂记”、“序跋书评”三类,在同一类中,略按发表时间的先后为序。
柳兆薰手稿《柳兆薰日记》,记载了咸丰九年至光绪十六年间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以一名江南乡绅的视角,真实地记录并还原了一百多年前江南水乡的生活。该日记不仅对重大历史事件记录详尽,对日常生活之琐事,亦无不详实记录,从中我们可以依稀感受到晚清江南乡居生活的日常缩影。日记是琐碎的,既有乡邻、亲朋的家长里短,也有太平军以及当时清军抢杀掳掠的真实描述;日记也是客观的,因受众为写作者本人,因此其中所记述的均为记录者的所历所感,因此相较于书本中的历史,它更能真实反映记录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同时日记更是详尽的、无所不包的真实生活,涉及当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书是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筹)副主任魏祝挺的近期新著作,是迄今为止专享将目光聚焦于吴越国时期塔幢身上的著作。相较于吴越国塔幢的盛名,当代关于吴越国塔幢的研究,却基本停留在个体遗存之调查、分析、复原的程度上,并没有形成统一和宏观上的认识,缺乏系统性的吴越国塔幢研究。本书作者依靠零散的吴越国塔幢地面遗存资料,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将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吴越国塔幢尽可能全部调查考证出来,建立起一份吴越国塔幢的资料谱系,集中研究了吴越国塔幢的形制、结构、装饰、功能、布局、舍利和供养品等各个方面,系统完整,条理清晰,论据充分。本书总共收录吴越时期舍利塔109处(另有59处存疑)、高僧塔30处(另有4例存疑),吴越时期经幢39处,通过五章正文、一份翔实的概述以及四则附录进行描述,勾勒出吴越国
《江藩全集》系清中叶著名学者江藩的著作全集,按经史子集顺序,收录了江藩的存世之作十几种,如《周易述补》《乐县考》《国朝汉学师承记》《炳烛斋杂著》《炳烛室杂文》《伴月楼诗钞》《扁舟载酒词》等,共分为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收录江藩现存的各种著述及佚文,附录收录江藩年谱、传记及各家序跋等资料,精选底本,加以整理校勘,是江藩著作的近期新汇集,其中《炳烛室杂文拾遗》一卷与《新编江藩年谱》系首次出版,颇有助于全面了解江藩其人在经学、史学、子学、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本书精选国家图书馆藏王铎、袁枚、黄易、洪亮吉、伊秉绶等清代乾嘉名人手札,以书法特色为选录标准,突出书家最自然的书写状态,以帮助读者体验“书为心画”的艺术趣味。本书所选手札均为第一次公开出版。其中,王铎书札2通,王铎诗稿若干,许友遗墨1通,袁枚书札7通,袁枚家书13通,黄易书札9通,洪亮吉书札3通,刘墉书札3通,奚冈书札4通,伊秉绶书札5通,钱坫、潘有为、陈鸿寿书札各2通,灈中溶、邓石如、张埙、梅镠、翁书培、周震荣、王复、储润书、梁同书书札各1通。
本书精选国家图书馆藏王懿榮 何紹基 康有为 等手札,以书法特色为选录标准,突出书家最自然的书写状态,以帮助读者体验“书为心画”的艺术趣味。本书所选手札均为第一次公开出版。其中,王懿荣家书19通,王懿荣书札15通、何绍基、吴煕载、俞樾、李文田、梁鼎芬书札各2通,张裕钊、杨守敬书札各3通,沈曾植书札23通,康有为书札32通。王懿荣的书学源自馆阁体、颜体及古代铭刻。所选晚清时期精英文人书札,往往以善书而见载于史册,如何绍基之老辣灵动,吴熙载之温润精雅,俞樾之浑厚内含,张裕钊之精能严谨,杨守敬之沉雄松动,沈曾植之深厚凌厉,康有为之古劲苍茫,都是晚清书坛璀璨群星中的佼佼者,在后世的书法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上海掌故丛书(全十册)》是一套汇集了十四种乡贤著作的丛书,由上海通社编辑出版于1935年。该丛书收录了元明清三朝有关上海发展之文献,共31卷,汇编为十册。其中有元代陈椿《熬波图》和明朝张鼐的《吴淞甲乙倭变志》,另外12种都是清人撰述:叶梦珠撰《阅世编》,褚华撰《沪城备考》《木棉谱》《水蜜桃谱》,杨光辅撰《淞南乐府》,张春华撰《沪城岁时衢歌》,曹晟撰《夷患备尝记》附《事略附记》《红乱纪事草》《觉梦录》,黄本铨撰《枭林小史》,王萃元撰《星周纪事》,曹骧撰《上海曹氏书存目录》。该书由柳亚子题签,胡朴安题书衣,陈陶遗、黄炎培制序;每种书后,都有上海通社作跋,介绍编撰人履历及书的内容、版刻等。此次出版是上海通志馆根据1935年初版书再次整理修复,全套线装影印出版。
《陈宝琛年谱长编》较全面、客观地纪录谱主一生完整的生平、思想与活动。本书取材资料丰富、全面。有许多是从尘封已久的旧报刊、旧档案中辑录出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内容丰富,真实可信。作者对谱主的研究,立论客观,实事求是。陈宝琛是晚清著名官员和学者,是清流派官员的代表。书稿一是让人们得以清晰地认识陈宝琛活动和思想发展的动态过程;二是展现陈宝琛活动和思想发展进程的历史情境,从这种历史情境中来全方位地认识廖世承的教育活动和思想;三是让人们从陈宝琛这个典型的案例中认识晚清清流官员的实践与思想发展的规律性。
柳兆薰手稿《柳兆薰日记》,记载了咸丰九年至光绪十六年间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以一名江南乡绅的视角,真实地记录并还原了一百多年前江南水乡的生活。该日记不仅对重大历史事件记录详尽,对日常生活之琐事,亦无不详实记录,从中我们可以依稀感受到晚清江南乡居生活的日常缩影。日记是琐碎的,既有乡邻、亲朋的家长里短,也有太平军以及当时清军抢杀掳掠的真实描述;日记也是客观的,因受众为写作者本人,因此其中所记述的均为记录者的所历所感,因此相较于书本中的历史,它更能真实反映记录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同时日记更是详尽的、无所不包的真实生活,涉及当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张穆是我国清代边疆史地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成就在中国古代学术目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关注时局及国家边疆安全,与祁韵士、何秋涛等人共同努力,撰写边疆研究著作。其所著《蒙古游牧记》被学术界广泛推重,不仅是《清史稿》等著作的重要依据,还很早被翻译成外文出版,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然而,学术界对张穆其人、其学术成就的系统研究却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这与张穆在中国学术目前的地位极不相称。《张穆全集》首次将张穆在历史地理及学术史方面的著作进行汇总与集成,其中包括《蒙古游牧记》《魏延昌地形志》《?斋文集》《?斋诗集》《顾亭林先生年谱》《阎潜丘先生年谱》等多部著述。 全书共4册,全面总结了张穆的学术成就与贡献,整理了其历史地理方面的学术成就。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梳理张穆的学
本书基本收录了西周东周所有的古文字,古文字载体包括:青铜器(金文载体)、简牍、绢帛、玺印、陶器、钱币、玉石等等。每个古文字包括字头、古文字字形、字义、词义。古文字字头12000個,附有拼音、筆畫索引。古文字字形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同一时期则随机排列),并对东周文字进行了地域划分,分为齐、楚、燕、晋、秦五大文字体系。字义、词义是本书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内容,这是指导书法篆刻正确用字的关键。在这一部分,本书用大量篇幅对东周各国不同的用字习惯进行了研究,读者仅从字形的特点基本就可以确定战国文字的地域归属,这对战国古玺印的临摹和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
《左传》在“《春秋》三传”中最有影响。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一改《春秋》大事纲要的记史方法,代之以系统灵活的史书编纂方式,既记春秋史实,又包含了大量古代典章史料,是了解我国先秦文化的重要典籍。《左传》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其写作手法为正史传记及叙事散文所借鉴,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本书以《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正义为底本,参考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对《左传》进行全文注释与白文翻译,在每卷开头做有题解,对该卷主要内容进行梳理,简介主要事件。注释以简洁清晰为主要特色,对比较复杂的人物关系、历史事件注释较为详细,以便于读者理解。译文以直译为主,力求准确流畅
《七经孟子考文》《七经孟子考文补遗》由日本江户时代学者山井鼎撰、物观补遗,是日本校勘学目前的巨著,也为中国乾嘉学者广泛采用。山井鼎根据足利学校之藏书,包括唐以前写本、宋椠本、足利学校印本、明本等儒家经典,以毛氏汲古阁刊《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比勘版本异同,进行考异、补阙、正误、存旧工作,成《七经孟子考文》,又由物观补遗而成《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传入中国后产生巨大影响,被《四库全书》收录,并成为阮元重刻《十三经注疏》的重要参校本。在《七经孟子考文补遗》成为刊本的过程中,起点是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所藏《考文》,而日本宫内厅所藏《考文补遗》则是各刊本的起点。这两种写本是最接近原貌的版本,素来深藏库阁,难得一见。凤凰出版社特向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宫内厅书陵部申请,将其影印出版,一齐呈
本书是韦力先生历时十年对中国古旧书版及与书版有关的人和物进行实地寻访考察与研究的一大力作。全书聚焦与中国古代印刷出版有关的话题,分古代、近代、现代、人物、书物五个板块,以寻访历史遗迹的方式,对中国文化目前有哪些重要图书,这些重要图书由何人刊刻、刻于何地,以及该地当今的现实遗存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记录。书中对图书刊刻地的寻访大体以时代为序,通过实地寻访讲述其历史以及在刻书目前的重要意义。人物上则主要集中于对历代知名刻书家如胡正言、陶子麟,或与书籍刊印有密切关系者如唐仲友、吴镜渊、印有模等的事迹与遗迹的寻访,对当代雕版名手陈义时也有专访。此外书中对与书籍刻印有关的工具材料如笔、墨、纸、砚等也进行了细致研究。
古籍影印。本书为《江苏地方文献丛刊》之一。本书由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于1939年至1943年陆续编纂刊行,共32种30册,收录了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吴地(今苏州地区)的文献,包括与吴地相关的山水游记、人物年谱、诗词创作、金石书画、日记信札、笔记小品等,品类繁多。或为未经刊印之遗稿,或为流传已罕之孤本,很多文稿幸赖当时学者苦心搜罗得以保存。本次据1939年至1943年铅印本影印。
昭的啸亭杂录一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清代笔记。书中保存了大量有关请道光初年以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典章制度、文武官员的遗聞轶事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宝贵史料。作者记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所记史事多不见于它书记载。因此,魏源著的圣武记、李桓编辑德国朝耆獻類徵以及清史稿等书均从中取材不少,清史研究者也经常参考引用。 如关于图海用兵征服察哈尔事件,卽不见于清史列傳圖海傳,清史稿中虽曾涉及,但极为简略。而本书圖文襄用兵一條,不僸備載圖海用兵征察哈爾的详细经过,并且透露了圖海之所以能够担任副帅的真正原因:“吴三桂既判,察哈爾復蠢动,事聞,聖祖憂之。孝莊文皇后曰:‘圖海才略出衆,可當其責。’上立召公,授以將印。”這短短的一段文字,反映出孝莊文皇后在清初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癸酉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