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一书,是宋代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历时19年完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一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问世以后,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明白 治身、治家、治国 的道理,因此赐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问世以后,从北宋到清朝,《资治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因而被梁启超称为 皇帝教科书 。
内容介绍 它是一部在中国失传1300多年的书,但它却始终牵动着一群人为它呕心沥血,煞费苦心;它是一部被中国政治界和文化界称为古秘笈的书,一多年来,许多人知道它的名字,却因为难得一见而抱憾终生。这部书就是《群书治要》 。 《群书治要》,又名《群书理要》。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告诉魏征,他要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大唐,苦于无从着手,魏征毫不犹豫的告诉他,应该从古代先贤那里寻找智慧。于是,李世民下旨,让魏征组织一个班子,将先贤的著作中,对治理国家有用的,编辑成一部书,以便他随时阅读学习。魏征就开始了编辑工作,他组织的编辑班子中,有萧德言、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是才高八斗、学贯古今的人物。 这套书从先贤的一四多部书,八.九多卷中,拣选出了六十五部书,五十卷的经文,等于是五十言的经文。而所有会
本书将前人可以成立之说加以整理,根据现有的新材料加以补充和修正,按照今日的理解对于甲骨刻辞的某些类别的材料加以解释。我们称此書是为“综述”,是综合了前人近人的各种可采取的说法,综合地叙述甲骨刻辞中的各种内容。
四百年前的毛氏汲古阁,不仅因雕版印书享誉当时,亦因文化传播的功绩而名垂后世并影响至今,然对其业绩系统探究整理仍很欠缺。对汲古阁来说,尽管刻书、藏书、题跋均有专书载录,当代某一专项的研究、考证亦有专著等,但在资料的搜辑运用、版本鉴定、数量统计诸方面,都存在一些不甚准确、完整之处,亦缺乏对汲古阁整体的认知。本书信而有征,主要包括汲古阁刻本、钞本、藏本及相关书跋题评四部分,另有毛晋师友撰写的毛晋小传、墓志,末漫话一篇及简目。
《佛典丛书:成唯识论注释》之内容,论说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即阿赖耶识,其中所藏之种子,由于缘起而形成现在,同时又造作未来,因而展开宇宙之一切,期以观万法唯识所现,体证诸法之真理。其内容为:(1)卷~至卷二前段,论释“由假说我法”等颂,破斥执著实我、实法之外道及小乘。(2)卷二中至卷四中,论释“初阿赖耶识”等颂,阐明阿赖耶识之相。(3)卷四中至卷五中,论释“次第二能变”等颂,阐明末那识之相。(4)卷五中至卷七中,论释“次第三能变、此心所遍行、依止根本识”等颂,次第阐明六识能变之相、六识相应之心所、诸识现起之分位”等。(5)卷七中至卷八中,论释“是诸识转变、由~切种识、由诸业习气”等颂,次第阐明一切唯识之义、诸识辗转之因果、生死相续之理等。(6)卷八中至卷末,论释“由彼彼遍计”等颂,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