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一书,是宋代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历时19年完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一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问世以后,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明白 治身、治家、治国 的道理,因此赐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问世以后,从北宋到清朝,《资治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因而被梁启超称为 皇帝教科书 。
内容介绍 它是一部在中国失传1300多年的书,但它却始终牵动着一群人为它呕心沥血,煞费苦心;它是一部被中国政治界和文化界称为古秘笈的书,一多年来,许多人知道它的名字,却因为难得一见而抱憾终生。这部书就是《群书治要》 。 《群书治要》,又名《群书理要》。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告诉魏征,他要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大唐,苦于无从着手,魏征毫不犹豫的告诉他,应该从古代先贤那里寻找智慧。于是,李世民下旨,让魏征组织一个班子,将先贤的著作中,对治理国家有用的,编辑成一部书,以便他随时阅读学习。魏征就开始了编辑工作,他组织的编辑班子中,有萧德言、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是才高八斗、学贯古今的人物。 这套书从先贤的一四多部书,八.九多卷中,拣选出了六十五部书,五十卷的经文,等于是五十言的经文。而所有会
《乐清文献丛(辑):翁卷集笺注》主要选收乐清本土学者、作家的著作,地域范围以现有辖区为准;兼收非本籍作者内容与乐清有关的著作。为避免重复,已经正式出版的著作不再收入,只列为存目。少数已出版但有必要重新整理,或原来未作笺注有必要加以笺注的,酌情收入。以收一九四九年前的著作为限,个别选题酌情下延。
《中国古玉辨伪(修订本)》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作者以开放的姿态,传授了多年研究古玉辨伪之独门秘籍。在《中国古玉辨伪(修订本)》,作者从宏观篇、微观篇、技能篇三方落墨,从中国玉器发展史着眼,潜心解读古人文献,总结辨伪经验,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以期解开古玉辨伪混沌多年之命门。在书中,作者将精心收集的九十九件不同时期的赝古活化石和盘托出,逐一揭露作伪伎俩,与其他近两百件各朝代标准器相对应,相信读者在享受视觉盛宴、掌握辨伪方法之后,能够从容面对“”的诱惑,走上科学辨伪之路,减少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