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嘉庆年间,朱右曾辑录考证,编成《汲冢纪年存真》,是为古本竹书纪年。王国维在这个基础上,再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又将今本《纪年》一一求其所出,作《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今据民国《王忠慤公遗书》本影印,供读者参考。
《尚书》是先秦时期的一部经典作品,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录当时的帝王言论、政治制度及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尚书》文字佶屈聱牙,非常难懂,所以,自汉代时,便不乏学者为之作注。在历代数量繁多的注本中,南宋学者蔡沉所作《书集传》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书集传》,又名《书经集传》、《书经集注》,《书蔡传》,共六卷。蔡沉为朱熹晚年高足,《书集传》的写作,就是在朱熹授意、在朱熹未完稿基础上完成的,可以说,《书集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朱熹在研治《尚书》方面的心得体会。此次整理,以宋淳祐十年上饶郡学吕遇龙刻本为底本,以元德兴堂刻本、南涧书堂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并参校以元儒陈栎《书集传纂疏》与清官修《书经传说汇纂》。
"北京大学儒藏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学术文化项目。《儒藏》收录自先秦至清朝结束这一时段中,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儒家学者的著述和体现儒家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关文献,包括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尽量选用好的底本,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尚书集注音疏》,清著名经学家江声撰。该书是注释《尚书》全文之作,初以篆文写成,后收入《清经解》本,改用楷体重刻,后于咸丰年间重校补刻。《儒藏》整理本以《清经解》庚申补刊本为底本,以近市居刻本为校本。由曲文、徐阳校点。是该书首次整理出版。
《牡丹亭》全剧五十五出,是汤显祖思想和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是他带着对人世炎凉沉浮的深刻体验、饱含热情而创作的经典传奇。明代拟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在戏曲中,汤显祖对话本中门当户对的婚配情节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改革,把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具有强烈的反礼教压制、反宗法束缚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光辉理想。 汤显祖自称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盖因只有《牡丹亭》充分展现了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的人间至情。也正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精英对人类情感价值的共同体认,使得我们在四百年后重温旧典,仍能感受到其中折射出的人性主题。
昔在元圣,强着玄言。权舆真宗,启迪来裔。遗文诚在,精义颇乖。撮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数。则我玄元妙旨,岂其将坠?朕诚寡薄,尝感斯文。猥承有后之庆,恐失无为之理。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阙之文。今兹绝笔,是询于众。公卿臣庶、道释二门,有能起予,类于卜商铁疾,同于左氏渴于纳善。朕所虚怀,苟副斯言,必加厚赏。且如谀臣自圣,幸非此流。县[悬]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讳,咸可直言。勿为来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儒藏》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的系统整理海内外儒学典籍的一项基础性文化建设工程,2003年由批准立项,由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几十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承担。先期成果《儒藏》 精华编 收录中国历史上zui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儒学文献 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510种,以及韩、日、越三国历史上用汉文著述的儒学文献160种,编为339册。随着《儒藏》 精华编 的主体部分即中国部分282册的完成出版,《儒藏》 精华编 的编纂已进入收官阶段。《儒藏》(精华编卷首)系统收集整理了《儒藏》工程立项以来,尤其是《儒藏》 精华编 编纂与出版相关的政策文件、编纂范例、组织体系、书目索引等文件,是《儒藏》 精华编 及整个《儒藏》工程实施的忠实记录,也是研究丛书编纂史和古籍整理编纂史的重要资料。
《三字经》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易于诵读,内容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涵盖教育、天文、地理、历史、伦理道德及民间传说等方面。古人有云:「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幼儿识字课本,也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
《白河书斋藏河洛文献系列丛书:邵氏遗书五种》影印《邵氏遣书五种》包括邵雍文学着作《伊川擎壤集》《渔樵对间》《无名公传》《洛阳怀古赋》和其后人缩纂的《洛阳邵氏三世明贤行实录》。 《擎壤集》以明万历刻版,康熙八年洛阳重修印本菜邵康节先生伊川击壤集》焉影印本底本。 《渔樵对问》以乾隆十六年邵富学修版《洛阳邵氏三世明贤行实录》《附录》为影印本底本。 《洛阳怀古赋》以道光二十年邵启运修版《洛阳邵氏三世明贤行实录》《附录》为影印本底本。 《三世明贤》以康熙八年洛阳初印本落阳邵氏三世明贤行实录》焉影印本底本;其中附录:康熙二十六年康熙御笔《学达性天》御赐匾图及乾隆巡幸中州《御祭祝文》,以乾隆十六年邵富学修版落阳邵氏三世明贤行实录》焉影印本底本;附录:邵启运《重建安乐窝序》
黄永年先生所著《古籍版本学》和《清代版本图录》为古籍版本目录学领域经典著作,其所收藏古籍亦颇多精善之本。古籍收藏尤重稀缺性,固须重点考虑版本精良、传世稀少之特点,然亦有其特殊性,即不能忽略古籍本身内容价值与使用价值。黄永年先生于研究古籍版本之余,兼及收藏,其特点是实践性较强,收书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专业性,因而积累起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具备较强的古籍版本鉴别能力。本书系黄永年先生心太平盦所藏之古籍善本精粹图录,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目,每书缀以版本简介文字,并附精选之该版本重要书影,由黄永年先生之子黄寿成教授编著,黄永年先生弟子辛德勇教授特撰代序推介。
古籍影印。本书为清末著名学术丛书。南菁书院在江苏江阴城内,清光绪十年江苏学政黄体芳创立,以经史词章教授学生,主讲者有黄以周、缪荃孙等人。此套丛书辑录清代以来诸多著名学者的文章,如黄宗羲、姚鼐、俞樾等,并收录了南菁书院学生撰写的优秀论文。编书目的是为了使 海内人士,咸知崇厉实学,以空腹高谈为耻 。是清末国学重阵南菁书院的代表性作品,代表了当时国学的较高水平。有清光绪十四年南菁书院刻本,据此本影印。
重归文献 是针对古籍尤其是珍贵古籍的认识和使用提出的一个概念。古代文献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时代越久远,散佚的可能越大,流传的越稀少。以纸质文献来说,目前传世的宋元时期的刻本抄本,比之当时的数量,已不可以万一计,它们作为文献和作为文物的价值足可等观。庋藏单位宝之秘之,轻不示人。又或高标价目,复制利用,竟成侈谈。文献的使用价值日渐消失。而目前一些经过整理的文献,鲁鱼亥豕,一页数出,目几不暇拣择。有鉴于此,出版单位应广泛发掘资源,模写影刻,使读者既能认识这些珍贵版本原貌,又可手边案头,随时利用,而这些文献也由珍贵文物回归普通文献的本位。 此次影印者为单注本十二卷《周礼》。《周礼》是礼部经典文献,郑玄作注,历代所重。此次影印有代表性的两种单注本。 一为宋婺州唐宅刻本《周礼》。海源阁旧
《花间集》是五代时后蜀人赵崇祚编的词集,共收晚唐五代自温庭筠至李珣十八家作品五百首,按人分编,每卷五十首,是完整收录早期词家作品的选集。赵崇祚精选细审,使得唐末五代文人所撰曲子词诸多名作由此流传后世。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取材、风格、审美情趣。 《花间集》今存宋刻本两部,此本为宋刻递修公文纸印本,书中有杨保彝题记。每半叶十行,行十七或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刻字体古拙,应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间刊刻,具体年代尚待考证。此本为存世孤本,书中有大量藏家钤印,今收藏于国家图书馆。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东汉永寿二年(156)九月刻立。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碑阴三列,各十七行。左侧三列,各四行。右侧四列,各四行。碑石原在山东曲阜孔庙东庑,1996年移入孔府西仓汉魏碑刻陈列馆。《礼器碑》书法秀逸超绝,历来书家评价极高, 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王澍《虚舟题跋》), 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 (杨守敬《平碑记》),洵为汉隶佳品。此本为上海图书馆藏陶湘之弟陶洙忆园旧藏,分二册。上册碑阳系 明代中后期拓本 ,下册碑阴为 清初拓本 ,为《礼器碑》善之又善本。
本书作者是清代著名学者,汉宋学互相争胜期间宋学最重要的人物。本书是作者撰写的一部专谈古今著述体例的著作,历来广受好评,现代史学大家陈垣先生最为推荐,并要求作为启蒙发凡的良好读物。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陈介祺吉金全形拓精选集》收录陈介祺旧藏青铜器全形拓本近200件,包括了陈氏收藏的主要部分,多为全形精拓,如著名的毛公鼎全形精拓本。该书补足了过去发表的《簠斋吉金录》、《簠斋藏古目》的缺憾之处。对这些珍贵资料的整理、研究和出版,可使这些历经沧桑的珍贵文化遗产得以化身千百,进入学术界和社会,成为公器。对青铜器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书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考古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