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 萨洛佩克(Paul Salopek)是一个徒步旅行者、记者,拿过两次普利策新闻奖,2013年,他开始自己的全球徒步计划。历史学者罗新曾提到自己跟保罗徒步的经历,他敬仰保罗的行动,也想知道保罗一边走一边在想什么做什么。2022年12月初,靳锦第一次加入保罗的行走队伍,后来又两次加入,并参与了保罗在中国的最后一段行走。《与保罗 萨洛佩克一起行走》里记录了她这一路作为旁观者和参与者的观察和思考。 2023年10月8日,杭州亚运会上,首次作为正式竞赛项目亮相的电子竞技项目中,中国队斩获四金一铜。四年前的2019年,电竞在中国正式成为一项职业,当时全国游戏女玩家已超过三亿,占玩家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六点二,而参与职业电竞比赛的女选手却极少。《电子竞技不相信女性》想探讨的是一位女选手如果想站上和男选手一样的赛场,她要面对的到底是
有本事,顾大局,能受气,方成器。 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从来名利地,易起是非心。江湖大佬带你拆解江湖的游戏规则、成器法则,解读中国人的拼搏与智慧以及为人处世的精妙之处。 《成器》,讲的是人。很多人一事无成,不是他没本事,是他不懂得识人,缺乏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怎么识人呢?有句话说得好:观人于忽略,观人于酒后,观人于临财临色。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深圳在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了非常特殊的角色,本册前三篇都是发生在深圳近二十年间的故事。《二本学生毕业后》的作者冉儿在深圳出生、长大,接受了十二年基础教育,去广州完成高等教育再次回到深圳,通过应届生落户政策从外来人口变成深圳人。她采访了十余位二本学生的深圳生活,结合自身经历,写下大家的故事,为自己焦虑的内心寻得一种出口。《住青旅的日子》作者余自仙2023年初为在深圳找工作,租住在一家开在居民楼的旅舍里,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二十来号人共处了一段时日,又各奔前程。2010年到2020年,在深圳的十年,《搬家记》作者吴聚平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到走进家庭,成为新村里的二孩妈妈,同时也是产业园讨生活的职场人。这段漂泊的羁旅生涯结束,她决定回老家生活。 《五十年前的旅途》则是西窗
一本书暗藏人心、人情、人性,郭德纲教你观己、识人、谋事。 从小茶馆到大剧院,从籍籍无名到名满天下,郭德纲对于中国式成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谋事》是 郭论 系列新篇。郭德纲剖析历史人物,揭秘中国古代社会、职场与家庭的权力本质与上位法则,解读中国人拼搏与智慧、为人与处世的精妙之处。讼师也好,律师也罢,你当他们都是在玩儿法律条文啊?不是,人家玩儿的其实是人性。
《幸福的积分》的作者王健飞曾在《读库》发表过三篇文章,探讨过一个共同的话题:我的工作和为此付出的人生是否真的有意义。本次带来的主题是,在一个不断加速的世界中,如何在个体层面找到一个可执行的、幸福的、不被内卷的人生框架。他从幸福的定义入手,用通俗的例子结合生活场景来解读现代城市生活,可能会让很多 打工人 找到共鸣。 夏鼐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师,大约一百年前,他在国内和西方高等学府接受顶级教育,拥有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精深学问,执掌中国考古学至少二十年。可以说,夏鼐以学霸之能力、嗜书之本色、求真之态度、君子之品性,完成了时代交给他的使命。郭静超采访夏鼐的学生、同事及家人,撰写了这篇《夏鼐:塑造中国考古学》,总结他的考古人生。 2015年,赵斐通过河南省考成为一名监狱警察,同时
本书是为纪念梁漱溟诞辰130周年所推出的文化精选集(特别纪念版)。选篇以《梁漱溟全集》为蓝本,从《朝话》《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经典著作中精选篇目,由梁漱溟家人钦定,诚意特献! 全书分为五辑,从学问、修养、理想和态度等主题入手,瞄准 人生和社会 ,结合梁漱溟先生一生自学之路、待人接物之 独立思考,表里如一 的态度,试图为当下内耗严重、急需精神重建的年轻人提供一份精神读本和解决方案。 第一辑 做一个对自己有办法的人 办法不是在说服,办法还是在养成。 第二辑 思想可开悟 人生可翻新 放眼来看,心胸就可以开大,什么事情不用着急,不要常常颠倒在喜怒哀乐之中。 第三辑 多谈谈哲学 多想想办法 问题来了,正是我们创造的机会到了。 第四辑 精神有所归 生活有重心 说话是力量小,一定要在说话之外,办
2022年6月,张安从英纳法汽车天窗厂辞职,原打算回河南信阳老家,得知需隔离半个月花费四千多,遂决定继续在上海郊区的小出租屋躺着,继而突发奇想去看看发小饶亮每天是如何生活。《一天》是一段从凌晨两点持续到半夜十二点的聊天和跟拍 出门摆摊卖夜宵、早餐,售卖鱼虾,准备第二天出摊的原材料,布置笼网,补觉,去更远的地方收网捕捞,回家休息。周而复始。 《漫长的爆炸》以1987年3月15日哈尔滨亚麻厂大爆炸为题,讲述事故幸存者三十余年来的生存状态,个体人物的命运与时代变迁交织,读来令人印象深刻。本文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迟秋怡的本科毕业作品,她曾深入爆炸亲历者居住的安抚楼采访,并查阅大量历史资料,作品获得2021年真实故事计划举办的第三届非虚构写作大赛短篇组一等奖。 九零后王亚晖是个资深游戏玩
三位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记录家族长辈的经历以及跟晚辈相处的故事。《听妈妈的话》里,母亲的讲述与女儿的书写穿插,让一位出身贫穷好学上进性格要强的女人的前半生跃然纸上。七天时间,已患有中度抑郁不肯吃药的母亲讲完自己的故事,这也是七十五岁的母亲和四十一岁的女儿之间对人生仅可交流的部分,两人之间是否能达成互谅?《两代人的战争》更多记录的是家族三代人的相处,新旧观念碰撞、认识错位导致的两代人的战争,虽然不再有暴力打骂,但从未止歇。《婆婆》从家庭面对的具体问题 就照顾生病婆婆产生的矛盾切入,读者确能感同身受,一个家庭的任何问题都可能牵涉整个家族。 2020年,从事品牌推广和企业文化策划服务的大洪在朋友的推荐下进高校兼职讲课,随着自身业务转型,需要每周在几所大学间穿梭讲课,当老师也从一份
拾遗明清历史、解读市井文化、大话经典名著 郭德纲以更独特的视角、更有温度的故事,解读中国人骨子里的 忠 与 义 。 洞察人生,烛映世变,史学、文学、哲学一次到位。慢火烹茶,进退有度,体会中国式人性、人情、人心。老郭的智慧、热血和真性情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郭论》,带你领略更大的江湖。
《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林达又踏上了浪漫花都之旅,然而,背负历史的所在总是沉重的: 一百年,可以积淀、挣扎、反思而产生雨果。一百年,也足以推陈出新,埋葬一段历史,因而彻底忘却,整个民族并不因为经历了什么而有所长进。巴黎是一个城市,也是一段历史缩影 你会感受一些他们的历史观。
不论古今中外,对个人来说,一生重要的事无非立身、处世、做事、安心,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遗产。《人生无真相》这本书就将南怀瑾先生讲述的相关内容有序地组织起来,希望对于读者看透人生的规律、面对人生的困境、实现人生的价值有所帮助。 主要板块包括:人生价值的探讨,如何才能自立,做人处世的原则,如何完成大事业,人生无法规避的铁律有哪些,如何提高个人的修养和人生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侧重人文,注重现实人生问题,而南怀瑾先生治学、讲学也注重实证实修,做学问与做人做事浑然一体,因而他的著作对于读者极具启发性。人生问题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只是很多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无法停下来思考这些问题,而一旦环境变迁、际遇变易,往往无法适从,这背后透露的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缺失。 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看
她以一位旅行者的身份,走进西北的千家万户,品尝从家常便饭到节日盛宴的西北美食。 那是些简单却充满力量的食物: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条,香气四溢的羊肉抓饭;街头的烤肉串,家庭聚餐中的臊子面。 每一种食物,都承载着西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 书中讲述了食物的故事,更深入地挖掘了食物背后的文化和历史:食物与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展现了食物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意义。 食物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从妈妈手中的一碗汤面,到节日里家家户户忙碌的女性身影,书中的女性形象生动而温暖,她们不仅是家庭的支柱,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我们思念着远方的家乡,也努力安顿好身边的自己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更需个人自省和文化规范;信仰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自己有多贪心、多赖皮、多恐惧;物质和精神的快乐都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需要神话;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爱是一生的功课;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与欲的真实;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由此我们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如果说《1913:世纪之夏的浪荡子们》展现了欧洲的时代特色,那么此续作便是对1913年全貌的绝佳补充。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潜得越深,发现的美丽宝藏就越多。于是,本书的故事不再局限于文化、艺术领域;视角也不仅限于欧洲,而是遍及世界各地。 作者延续了冷峻幽默的写作方式,将本书的故事讲述得更加新颖别致、感人至深。让人眼花缭乱的爱情、打破常规的杰出发明、不可思议的命运成为本书的重要主题,再度证明了1913年的独特性。
这是一部以爱好为话题的随笔集。人的爱好千奇百怪,本书写到的多为诗书棋乐、咖啡烟茶、登山越野、垂钓狩猎等普遍爱好,但刀尔登的切入点与众不同,他的思维透彻有力,既观察人们对兴趣爱好倾注的热情与精力,勾勒人们投入爱好中时的情状与心理,又继而探讨爱好本身的无用与有用,它与游戏、职业、成瘾等各有何种关联或区别,它对个人,乃至整个社会有何深远意义。这些精彩文章体现了刀尔登一贯睿智清醒的思考力与清峻精炼的文风。 有爱好者皆为有福之人。在整齐划一、单调扁平的社会中,爱好保存了人类丰富的品性与精神向度,它珍贵而美妙,让人们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坚实,也让这个世界更有希望。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本书是梁晓声先生解读中国文化的重磅作品,是一部梳理传统文化的读书笔记与思考心得。包括对中国历史、文学、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的解读,既有以时间为线索的宏观历史考察,也有对文艺作品的微观解剖,力图从中整理一条出关于中国文化、中国人精神气质总结性的内容线索。 作者站在当下社会现实的立场,对照世界文化特色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角度新颖、行文辛辣、富于思辨性。 本书曾获第十四届文津奖推荐图书,本次增订版,增加了近些年来梁晓声对于中国人文化心理图景新的观察、思考,以及对世道人心的理解和追问。
这是一本妈妈与女儿共同完成的书。她们一起读了十几本书,聊各自的感受,没有说教,没有叮咛,是一场富足的精神盛宴。这样的对话、交谈,自然、坦率、毫无芥蒂,没有一方要说服一方,而是完全自由平等的交流,相互启发、又彼此独立。 书中所涉话题极为丰富,从生与死、人对自我的认知、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到精神自由、权力和财富、性与爱 几乎囊括了我们生命的基本命题。 阅读,让我们用不同的眼睛,看见对方的世界;阅读,让人与人之间建立起长久美好的关系,是我们一生可以做的事情。
作者以冷峻幽默的笔触详细记录了特殊的1913年,巧妙地展开了一幅历史全景图。在文学、艺术和音乐领域,一切都被推向极致,仿佛没有明天。在巴黎、莫斯科、伦敦、柏林和威尼斯,社会精英层出不穷,他们的作品对我们的世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人们喝酒、沉沦、写作、绘画,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相互爱慕又相互诅咒。 在这一年里,似乎一切皆有可能。然而,璀璨的开端却隐藏着衰败的预兆。文学、艺术和音乐在1913年证实人类已经失去纯真。作者用碎片化的描写拼凑出这一年,一个既辉煌又充满厄运的年份。
生活即教育,大自然是一本活教材。本书中所需的材料大多来自于自然,其中包括木段、树枝、树叶、花朵 木作内容追随着孩子的脚步与季节的变化进行材料的选择与创作,根据孩子们的心愿或当下想做的东西,通过设计、选材、实践操作到作品呈现,整个过程中孩子就是木作的小主人,他们尽情感受着过程的轻松与美好。对每位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本书是挖掘幼儿创作不可或缺的宝藏之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工具的使用与操作,木材的择取。配有生动的手绘插图与操作流程,加上幼儿的作品呈现,无一不会勾起读者对操作的欲望。在每个木作案例前,详细记录了与幼儿间的设计构思,并整理分类。书中还提供大量的构思素材,引发大家的创作与思考。
本书基于近年来22个网络舆情案例的实证研究,以社会运动理论为基础,整合传播学、社会学相关理论,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考察公众情绪在网络舆情各阶段中启动、爆发和消退的动态过程。具体来看,在情绪启动阶段,本书从社会变迁、社会结构和话语三个角度分析网络舆情事件中公众的情绪来源。在情绪爆发期内,本书重点考察了不同类型情绪传播的网络结构和关键节点及其影响因素。在情绪消退期里,本书认为公众情绪主要经历了情绪消解、情感反思与情感沉淀三种路径。整体来看,情绪在舆论场中经历着 休眠-唤醒-释放-消解-反思与沉淀-再次休眠-再次唤醒 的周期性循环过程。后,本书提出了 情绪周期 的理论构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舆情情绪引导的策略建议,探索将情绪要素作为一种社会治理资源的可能性。
此时怀抱向谁开 ,取自顾随之词,作于北平沦陷时期。借为书题,因此集所录之文,多探求明暗之间的历史,微婉隐曲的表达,及历史中人欲言还止的心事。 文史互通,通向何处?其交汇处或许在作为研究对象的人身上。对人 特别是历史中人的理解,不该被学科、家法所拘囿。本书侧重于 1937 至 1945 年间,沦陷下的人事与风景。*辑以人物为中心,探究沦陷下知识阶层的伦理境遇与修辞策略;第二辑以空间为单位,考察沦陷北平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氛围。第三辑为学术书评,不限于自家的专业背景,意在展现个人的读书趣味,力图探索书评作为一种述学文体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