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哪里出产的才是正宗“西湖龙井”? 四川蒙顶茶从唐代起就赫赫有名,为何成都人还是更钟爱“三花”? 铁观音的“音韵”到底是什么? 滇红还能配白兰地? ……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深入产区,探寻蒙顶茶、西湖龙井、滇红、六安瓜片、正山小种等著名茶种背后的地理环境、制作工艺与当地文化,采访茶学专家,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讲述制茶工艺,探寻令中国人沉醉千年的气味源头,还原传世名茶的诞生现场。
在重要时代见证者的文字中,感受德意志民族群星闪耀的精神与文化。德意志人——骄傲的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民族?如果你让这些人自己进行评价,就会发现所谓的民族自豪感不甚准确。从瓦尔特·冯·德·沃格尔韦德到路德、康德、席勒,再到海德格尔、布莱希特和当代作家马丁·瓦尔泽,《德意志人》集结了德国文化名人和著名知识分子的各种观点。令人震惊的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对“德意志”民族身份的批判态度。约翰内斯·弗里德旁征博引,呈现了中世纪以来,德意志诗人和思想家如何看待自己的民族,如何认知自己民族的品质与价值,又对外来者持怎样的态度,以及他们的观点带来了哪些影响。《德意志人》从历史文学的角度,阐释了众多文学巨匠对“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度”这一说法提出质疑的原因,并生动地展现了德意志民族精神文化的演变
以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和自然辨证法为基础创立的一整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学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黄氏圈论》中的医学部分“黄家医圈”理论,是在“圈论”哲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的医学理论体系,是“圈论”思想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医学领域的经验总结,是黄氏哲学思想与医学实践的高度统一。“医圈”在实践中获得极大的成功,影响遍及外。“医圈”的主要内容是“内外合一、五诊合参、分圈实治”,核心是“脉”。黄氏家传的“千步脉”共1521步,“百病均在其中”,是“圈圈”学说在人体的综合反应,其妙无穷。
对中医的否定性态度,往往并不是经过精密的价值批判而得出否定结论,而是站在时间的立场上,首先把传统划入“旧文化”的行列,然后再做出一系列为否定而否定的论证。余云岫所倡导的“医学”,实际上与20世纪那林林总总的“文学”、“社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在阴谋的水面,我们不知道那水下的狰狞,这是文化智能退化的表现。所以在竞争面临我们的时候,我们往往麻木不仁。 那么,就从这里开始,看看一个资本的阴谋吧…… 新中国开国之初,在本可以跳出资本阴谋的大环境下,我们的认识却滞后了。由此我们应该检讨的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智能受到了如此深重的蒙蔽?事实上,更多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敌人在蒙蔽我们。我们的敌人,恰恰来自我们的内心那个被遥远的资本阴谋蒙蔽了的内心。
郑毓信以为,数学教学的“数学味”主要地也就是指相应的教学活动能否很好地体现数学的思维方法,包括数学的理性精神与文化价值。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对数学思维作出简要论述就是《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
精解贾府王熙凤挽狂澜于既倒的商招巧式,活用现代经营者处激流而无恙的奇谋妙策 。 假如王熙凤生当今世,那她是一流的女主管,的CE0。 立威施治的权谋,用人驭下的智术; 讨好上司的机敏,笼络人心的手腕; 打击对手的毒招,保护自己的诡道; 用轻松活泼的笔调,揭示凤姐行权用谋的深层内幕; 用画龙点睛的语言,诠释凤姐三十六招的真谛精义; 用鲜活生动的案例,启发现代职场人士活学活用。
本书以18部影片为例,大致从五个角度来展示影片精读的基本方法读解策略。可以说,它同时也是一条通过读解实践来学习当代电影理论的捷径。一个影片的读解者,不仅应该是一个电影专业欣赏者,而且也应该是一个敢于走出洞穴,直视阳光的社会批判者。
本书一书的主体内容是余秋雨先生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它与大学规范的文化史课程不同,只探讨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本书采用了一个新颖的形式来解读中华文化,即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再加上课后与学生间的“闪问”、“闪答”,使这本书精彩纷呈而明白晓畅。对于中华文化史的讲述,这本书也不是按部就班地泛泛而谈,而是以点带面。对于文明早期特别强烈的文化亮点,在余先生看来,它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重点论述;而对于后期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则快步走过。这是余秋雨心中的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一部充满强烈色彩感的中华文化史。余先生以其饱学和情感,向国人传递文化记忆,以人类古文明中保留最完整也最璀璨
《河北大运河文化图谱(下部)(全3册)》由杜浩,张浩然,宋少俊编著
《文化启蒙 薪火相传:中国文化书院40年回顾》是一部详尽回顾中国文化书院自1984年成立以来四十年发展历程的纪念文集,汇集了书院创始人、历任院长、导师以及学员等不同身份人士的珍贵回忆,共同勾勒出书院在中国文化现代化、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文集不仅记录了书院的历史大事和重要人物,还深入探讨了书院在不同时期的社会作用和文化意义,反映了书院作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平台的活力与成就。通过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当事人的多元叙述,文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文化书院的窗口,同时也为研究中国近四十年文化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书中的故事和分析不仅展现了书院的过去,也启发着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思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研究者、爱好者的一份珍贵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