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厚重的以诗为史的大著,跨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包括上部《散宜生诗》、下部《拾遗草》,共640余首旧体诗词。诗人聂绀弩借诗喻事,记录时代时政,表达心中感慨,讥讽不平之状,月旦现实,臧否人物,是不可多得的现代诗史。诗中既反映了那段特定时代的荒唐事,也反映了正与邪的斗争,更一一反映了在逆境中,聂绀弩与身边的亲属、文化友人、右派朋友、牢友们自尊、自重,又相濡以沫,互助、互爱、互救的侠骨童心,时穷节现,从中可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力量!这也是迄今为止收集聂诗*全、注解聂诗*详、对聂诗研究用力*勤、规模*的聂诗集注。注者侯井天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关注释聂绀弩,在晚年穷二十余年之力搜集、整理、笺注聂诗,悉心搜罗各家对绀弩诗的品评。尤其在注解相关的人与事等 今典 时,本书引用
金属胎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和“画珐琅”(洋瓷)。本书收录244件皇家御用的珐琅器,自元代至清代有系统地呈现您的眼前。书中对珐琅器的断代分析专业,对作品的艺术特色描写细致,是故宫多年研究的心血结晶,*值得珍藏。 br 珐琅制品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只有“皇家才可收藏”。康熙曾特地从法国召来匠人画珐琅器,雍正对于烧造水平不高的作品会提出意见,干隆甚至会亲自询问造办处珐琅作的生产情况,珐琅制品*是皇家身份的象征。 br 珐琅工艺的纹饰精致而变化多样,既有传统的花卉、动物、瑞兽,亦有以古代著名书法家作品为蓝本的制作(如唐代的《明皇试马图》),在晚清时期更出现了西洋景物和人物的描绘,题材之丰叫人目不暇给。 br 珐琅器工艺初由阿拉伯地区传入,其后又受到欧洲技术的影响,更有不少西方
如果有人问你,”你有过无聊的时候吗?”恐怕你的答案会是,“当然有”。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无聊?是因为无事可做,还是因为重复单调?为什么无聊会让我们感觉不舒服?无聊是怎么折磨我们的?无聊的时候.我们看电影、逛街、上网,让自己忙起来,希望能借此摆脱无聊,但是我们真的能据此走出无聊吗?为什么哲学家说“无法忍耐无聊的一代是平庸的—代”?无聊是现代人的“专利”,人类的快乐与愤怒是保持不变的,然而当下人们的无聊感却是与日俱增,世界明显变得越来越无聊。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无聊是身份的象征,只有上层阶级才有无聊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在浪漫主义时代以前,无聊只是边缘现象一一只有僧倡和贵族才感到无聊。随着无聊蔓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它已不再具有排他性。作者认为,无聊是无法靠意志克服的,它对于人类
读懂中国文化之美,寻索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 对美的追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 中国之美,美在品格:国学、礼乐、辞章是绵延千年的底蕴。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文质彬彬”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君子修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礼乐文化的核心;辞章在韵律、意象和情感上都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之美,美在艺境:书法、丹青、纹饰、色彩是中国审美精神的具象呈现。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浓淡疏密的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现出形神兼备、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从故宫纹饰中,可领略文化的延续与承袭;从敦煌壁画中,可窥见独特的
《学术与传统》是著名学者刘梦溪的学术文化巨著,围绕学术与传统的题旨,分上、中、下三卷, 内容则厘为六分卷,共百万言。入选文章取题义至今仍有价值而又不失学问之滋味者。*卷为研究王国维、陈寅恪的专题文章。第二卷是关于马一浮、熊十力、钱锺书、张舜徽等王、陈之外其他现代学者的个案研究,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思想通论。第三卷专门论述传统文化与国学,是为著者近年特别关注的课题。第四卷系古典文学和文化史的思想与人物研究。第五卷以阐释 六经 价值论理的《敬义论》、《立诚篇》、《论和同》以及《将无同》为领题,钩沉中国文化的 与人和同 的《易》理哲思,及对传统的反思和前瞻。第六卷为序跋之属,内容取与全书各卷能够承续相接之篇什,从中可窥见著者为学的心路历程。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创立于春秋末期,独尊于汉代之后,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形象、熔铸中华民族的精神,起到了融通、凝聚的作用,并且影响到当代。 本书是全面、系统、客观介绍儒学知识的大型学术工具书。它以科研、教学人员及大学文化程度的广大群众为读者对象。全书约220万字、1866个条目,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为儒学通论,包括释儒、儒学经典、儒家哲学思想、儒家宗教观、儒家伦理思想、儒家政治思想、儒家经济思想、儒家军事思想、儒家社会思想、儒家教育思想、儒家史学思想、儒家文艺思想、儒家美学思想、儒家科技思想、儒学与其他学派、儒学在海外的传播等。第二部分为历代儒学,主要介绍儒家学派在历代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使用的概念和提出的命题。
本书是2023年上海市规划部门在10年后第二次组织全市乡村风貌普查调研的工作成果。调研普查工作由上海规划院牵头,同济规划、浦东规划院、中规院上海分院四家规划设计院,中建上海院、华东院、上海院、同济建筑院四家建筑设计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三家高校,一家测绘院,以及乡村规划师,共计280余人参加。本卷为丛书的第1卷(总卷),总卷在一村一报告、一区一册的成果基础上编制而成。作者以类型学的方法,对上海九个涉农区域乡村风貌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三区六域十二风貌意象,并对其不同的历史地理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探究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乡村聚落风貌的影响,并深入探析其代表村落。在附录中,作者团队详细整理上海乡村保持下来的老街、传统风貌建筑、古桥、古树、古河道,以及其他历史遗存。本书永续
本书共收录了168块东莞市茶山镇的碑刻、匾额,时间跨度为1343年至1993年,内容涉及宗族源流、史事、社会面貌、经济史料、人物等方方面面,很多材料都可以补史书之阙。除了碑刻、匾额的图片及碑文外,本书还提供了碑文大意及附录,既有助于相关研究者进行研究,也帮助了对当地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进行阅读。本书不仅是碑刻资料的收集和研究,还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料的补充和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对研究岭南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服饰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之一,与其他文化现象一样,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藏族服饰从一个最为通俗的层面上体现着藏民族的文化特性,然而其间又蕴涵了自然环境、经济类型、历史背景、生产技术、审美观念等因素,由此在一程度上折射出藏族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本书循藏族历史脉络,兼采文献,考古及实地调查资料,力求全面,如实地复原史前至近代藏族社会的服饰文化及相关社会风貌,并对当代藏族服饰概况予以描述,搜剔析疑,冀能接近藏族服饰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真实,为方兴之藏族物质文化及社会生活史研究做一些基础工作。因笔者学识所限,文中谬误之处,敬请各位方家,读者指正。
1984年9月24日,柏杨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丑陋的中国人》,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以及“不能团结”等,并将原因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行病毒,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到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次年8月,此篇讲稿和另外两场演讲的记录《中国人与酱缸》、《人生文学与历史》,一篇访问稿《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以及柏杨的三十几篇杂文、近二十篇的回应文章结集出版,是为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 漫画家方成先生,以八十九岁的高龄为八十八岁的柏杨先生绘制漫画插图,两位近九旬老者的携手,珠联璧合,实为两岸文化交流一大盛事。
本书是2023年上海市规划部门在10年后第二次组织全市乡村风貌普查调研的工作成果。调研普查工作由上海规划院牵头,同济规划、浦东规划院、中规院上海分院四家规划设计院,中建上海院、华东院、上海院、同济建筑院四家建筑设计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三家高校,一家测绘院,以及乡村规划师,共计280余人参加。本卷为丛书的第1卷(总卷),总卷在一村一报告、一区一册的成果基础上编制而成。作者以类型学的方法,对上海九个涉农区域乡村风貌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三区六域十二风貌意象,并对其不同的历史地理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探究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乡村聚落风貌的影响,并深入探析其代表村落。在附录中,作者团队详细整理上海乡村保持下来的老街、传统风貌建筑、古桥、古树、古河道,以及其他历史遗存。本书永续
故事人人爱听,如何让你的品牌成为像故事一样让消费者魂牵梦萦千方百计想要拥有的品牌? 心理学家荣格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套感知原型概念的系统,这些原型意象具有共通的本质,它们以神话元素在世界各地的形式或形象中体现,同时也是每个个人身上源自潜意识的产物。如何开启人类潜意识里的欲望,并满足人们对这些原型意义的渴望,便是以神话原型打造深植人心品牌,并进而以科学化系统管理品牌的基本概念。本书作者透过研究各大世界,具体归纳出12种“原型”,这12种原型反复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传说与神话故事中,也是亘古以来存在于人类心理的“形象”。我们只要藉由分析这些原型/意象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便能够建立起—套运用原型理论与意义管理系统来打造的方法。 这套理论系统将教你如何掌握产品所属类别的基本意义、定位自己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要真正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直以来,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敦煌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似乎遥不可及。但实际上,敦煌不仅属于学界,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要“继续敦煌”,实有必要让敦煌走出学界,走进大众。2010年和2013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几次前往敦煌、兰州等地,对几代“敦煌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这本书是4年多追踪历程的结集,将呈现一场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与一个(群)人的相遇,千年佛国与数十载人生的相遇。莫高窟与她的守望者们,在荒漠中相互召唤并彼此守候。他们的守护延长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们也找到自我,找到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为四色图文书,既有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珍贵图片,又有《生活
沣河是渭河的支流,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西周的丰、镐二京就建在沣河东西两岸。沣河哺育了西周丰、镐双子王城,孕育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都城规划建设的原点,也是承载周文化的重要区域。本书旨在深入挖掘沣河文化,是对当前周文化研究的有力补充,对于重树中国文化自信,推动中国重返世界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全书共分为四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历史地理卷”,包含“沣貌”、“沣景”两个篇章;第二部分为“文化民俗卷”,包含“沣蕴”、“沣俗”两个篇章;第三部分为“杰出人物卷”,由“沣功”独立篇章构成;第四部分为“发展愿景卷”,由“沣未”独立篇章构成。
作为一项长期的系列工程,本丛书主要包括资料汇编、调研报告、学术著作、国外相关论著译介等四方面的内容,完成一部,出版一部,旨在通过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培养专业人才,形成学术梯队,为推动我国萨满教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本书体现了作者近年的主要关切即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明自主性问题,认为唯有自觉地立足于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统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时代挺拔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为此,本书上篇提出了“新时代的通三统”问题,强调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中篇则提出,全球化加速带来的所谓“空间化”和“当代性”导致文明空洞化和庸俗化的危险,对此必须自觉地拉长时间和历史的长度来强化文明的厚度和深度;下篇论述了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通识教育主张,认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成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即中国文明主体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