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月刊》历时四年多,寻访老中青几代 敦煌人 ,集结成这本《敦煌:众人受到召唤》。它将向读者展示,在那黄沙漫天、寂寥阔远的土地上,发生的悲欢离合。那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信念,那些缘起玄妙的召唤,那些彼此相伴的守候,都将借此书拂去尘土,显现于世人。
这是一本关于全球各地魔法信仰与实践的百科全书,帮助您快速了解魔法的源流分支、关键人物、关键神灵、宗教组织等知识,也搜罗了从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到《魔戒》《哈利·波特》等流行作品中涉及的魔法话题。全书设置了丰富多彩、简明易懂的专栏版块,配有大量考古文物及艺术作品的精美图片,并通过图表详细解析魔法和神秘学的各种象征符号。从人们耳熟能详的手相术、占星术、塔罗牌、魔药和护身符,到神秘深奥的魔典、玫瑰十字会、赫尔墨斯主义和卡巴拉传统,再到北极冰原上因纽特人安抚海中老妪的仪式或非洲雨林中钉满钉子的尼孔蒂人偶,千变万化而魅力无穷的新奇魔法知识将会为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日本民族性格杂谈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朝野上下,都留心于中国的调查研究。军阀们根据几十年调查研究的结果,自觉对中国有了把握,于是继 九一八 之后,在一九三七年,陆军的作战参谋们认定 只要在华北挑发一个事件,借口派三师人到华北,宋哲元便一定会完全倒在我们(日本)这一方面来,蒋介石那时只好接受我们的条件,跟着我们一路走 。于是决然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但结果:宋哲元并没有倒向日本,而国民政府却坚持了八年抗战,日本终至势穷力屈,到现在才托世界两大矛盾对立之福,开始商谈恢复主权的和约。曾经参加那次内幕的一位比较富有良识的日本军人向我叹息地说: 他们(军阀)自己觉得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却没有真正摸清中国民族性格的皮毛。后来松本大将在香港招待中国记者,强调中日亲善。中国记者答复说:你们日本人在
本书对《二曲集》中《四书反身录》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李二曲(1627 1705)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哲学家,名顒,字中孚,号二曲,陕西周至人。家贫,借书苦学,遍读经史诸子以及释道之书。曾讲学江南,门徒甚众,后主讲关中书院。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四书反身录》是明末清初大儒李二曲的代表作,李二曲融合心学、理学,对儒家 四书 做了选讲。本书是对李二曲《四书反身录》的逐句讲解,并涉及阳明心学、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及现实意义。
《数字文化》是法国知名学者多米尼克·卡尔东的集大成之作,是其20多年潜心钻研互联网的结晶。 2016年,卡尔东接替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出任巴黎政治大学媒体实验室(Médialab)主任一职。先后出版《互联网民主》《何为数字劳工》《算法的梦想》等多部力作,《数字文化》于2019年由法国知名的巴黎政治大学出版社出版,甫一出版即获如潮好评。 本书系统地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和网络普及以来人类经历的技术变革中的重要事件,内容涉及对公共空间的解释、算法和搜索引擎对消费者的影响、数字经济催生的新经济形态以及数字文化造成的社会治理问题等等。 本书是在数字技术的反乌托邦时代与读者见面的,代表了一位优秀的法国学者对数字技术的深刻反思。本书所呈现的,是一名社会学、政治学兼传播学学者对数
本书一部从大传统多维视角解读儒家*经《论语》的学术著作,由我国文学人类学派领军学者叶舒宪和萧兵合著。以《论语》为研究对象,使用文化人类学的多维研究方法,在大传统视野下提出了一些解读《论语》的新认识和新思路。 导论 部分通过训释 学 与 习 、 论 与 语 、 觉 与 效 、 仁 与 智 、 礼 与 体 、 政 与 名 等核心概念,提出有关《论语》与华夏口传文化渊源的关系、儒家的神话学等新颖观念,发掘孔子思想的精华。 本论 部分围绕一系列从《论语》生发出的问题作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如: 仁 属于 爱感文化 ,却又不是 爱人民 爱一切人 ; 民本 不同于 人本 ,二者却可以相结合; 中 意味着人 攻治 而不是 攻灭 异端; 礼 来源于 两种生产 的分类、分食、分工和分配,成为社会秩序、行为规范、 艺术生存 的集萃,并且异化为思想和行为的 桎梏
红雨乱飞,闲花笑也;绿树有声,闲鸟啼也;烟岚灭没,闲云度也;藻荇可数,闲池静也;风细帘清,林空月印,闲庭悄也。 明代小品文家华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悠然闲适的生活图景,而他就在这闲花、闲鸟的陪伴下,随兴抽检,随意摘录,编选了一本小品文集,自谓 非经,非史,非子,非集,自成一种闲书而已 。 小品文格调清雅闲适,是对于生活中那些美好事物的描写和思考,抑或是以美的文字对于平凡生活的演绎和诠释,让人超越世俗的纷攘,使日常生活成为诗意融融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独特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慰藉,所谓 寐得之醒焉,倦得之舒焉,愠得之喜焉,暇得之销日焉 ,只求 一晌之欢也,而非千秋之志也 。小品文就是 闲人 于 闲日 写的闲书,表现的是闲情,诸如王羲之兰亭雅集、苏东坡承天寺夜游、袁中郎虎丘听歌、张宗子湖心亭看雪 几许
本书为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编选的《文化融合与人文教养:蔡元培文选》,精选蔡元培生平作品中有关中西文化、中国教育及人的修养问题的文章,分“论中西文化”篇——《世界观与人生观》《华法教育会之意趣》《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演说词》等,“论教育”篇——《学堂教科论》《中国伦理学史》《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教育之对待的发展》《教育独立议》《中国教育的发展》等;“论立德修身”篇——《中学修身教科书》《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以美育代宗教说——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说词》等。在回望中国进入现代后面临的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中,能从蔡元培的主张里寻见当下中华文化复兴及“走出去”的启示;在蔡元培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能攫得缓解当下教育困境的出口;从蔡元培上承中国古代思想同时旁及东西伦理学大
祥物乃古人将现实生活中美好的片段组合拼接而成的,寄予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中国祥物:插图本》讲述中国重要民俗祥物的起源、特征、功能、演进等,以及祥物作为福善、嘉庆的文化象征和充满美学情感的艺术符号,在民俗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引证了大量的有趣实例,并做出了民俗学上的严谨阐释。 全书寓理于图,深入浅出,堪称图文并茂的民俗研究佳作。
《中镇:当代美国文化研究》是社会学的经典著作,是社会学实证研究的典范。作者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美国19—20世纪一个普通城市中镇的社会生活。中镇是美国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这个小城市在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随着美国社会的巨变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本书通过调查研究,对中镇在衣食住行、家庭生活、教育休闲、宗教习俗、社团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变化作出了精辟的阐述和分析,以该城市作为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向读者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观念转变的原因。本书既是学习社会学课程的学生的书,也是帮助一般读者了解美国经典社会学研究的一部优秀作品。
本书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斯道雷所著之经典著作,在西方学界产生的影响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的综述性著作之一。本书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涉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社会科学思潮,梳理了国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近期新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众传播学、文艺批评以及新闻学等领域的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
《数字文化》是法国知名学者多米尼克·卡尔东的集大成之作,是其20多年潜心钻研互联网的结晶。 2016年,卡尔东接替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出任巴黎政治大学媒体实验室(Médialab)主任一职。先后出版《互联网民主》《何为数字劳工》《算法的梦想》等多部力作,《数字文化》于2019年由法国知名的巴黎政治大学出版社出版,甫一出版即获如潮好评。 本书系统地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和网络普及以来人类经历的技术变革中的重要事件,内容涉及对公共空间的解释、算法和搜索引擎对消费者的影响、数字经济催生的新经济形态以及数字文化造成的社会治理问题等等。 本书是在数字技术的反乌托邦时代与读者见面的,代表了一位优秀的法国学者对数字技术的深刻反思。本书所呈现的,是一名社会学、政治学兼传播学学者对数
红雨乱飞,闲花笑也;绿树有声,闲鸟啼也;烟岚灭没,闲云度也;藻荇可数,闲池静也;风细帘清,林空月印,闲庭悄也。 明代小品文家华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悠然闲适的生活图景,而他就在这闲花、闲鸟的陪伴下,随兴抽检,随意摘录,编选了一本小品文集,自谓 非经,非史,非子,非集,自成一种闲书而已 。 小品文格调清雅闲适,是对于生活中那些美好事物的描写和思考,抑或是以美的文字对于平凡生活的演绎和诠释,让人超越世俗的纷攘,使日常生活成为诗意融融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独特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慰藉,所谓 寐得之醒焉,倦得之舒焉,愠得之喜焉,暇得之销日焉 ,只求 一晌之欢也,而非千秋之志也 。小品文就是 闲人 于 闲日 写的闲书,表现的是闲情,诸如王羲之兰亭雅集、苏东坡承天寺夜游、袁中郎虎丘听歌、张宗子湖心亭看雪 几
《 籤占与中国社会文化 》基于大量的历史文献、民间收集的近两千套籤谱和丰富的社会调查资料,立足于历史学本位,吸收宗教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以闽台区域为中心,对中国影响**的占卜形式——籤占的源流、籤占的方式与仪式、籤占的兆象、解籤人与解籤方法、籤占与宗教信仰、籤占与古代社会、籤占与地域社会、籤占与当代社会、籤占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等问题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籤占理论基础、文化内涵,进而揭示籤占长盛不衰的原因和特别“灵验”的奥秘,为观察中国社会文化提供独特的视角。本书还提供大量抽籤人、解籤人的调研数据和近三百张珍贵图片,并用较大篇幅对鲜为人知的药籤进行了深入研究,是迄今最为详实的研究籤占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专著。
《数字大羊:一个中国乡村社交媒体在地化的民族志》一书通过详细描绘和分析居于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人运用社交媒体的过程,并将这种分析与媒介技术实践者的生命历程、生活情境、文化身份、地域特征、流动轨迹、时间体系等诸多方面结合起来,将社交媒体技术所面临的全球与地方的关系放置在当今中国的文化时空中,建立了 社交媒体在地化 的分析框架。本研究提出,社交媒体在地化的概念和分析框架由技术实践背后的人和时空所构成,即分析媒介技术使用者如何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展开的一系列媒介实践活动及过程,最终理解和阐释技术实践者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社交媒体使用的整体经验和文化表达。
在《文化的阐释》中,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发展了“浓描”的概念,并由此重写了整个学科的规则。格尔茨认为,文化并不驱动人类行为,相反,文化是一个符号的网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何在。“浓描”不仅阐释行为本身,而且说明产生某种行为的环境,因此,进行“浓描”是人类学家的基本任务。这部开创性的著作改变了我们对他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的看法,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者以及想要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读者的之书。
本书通过对海派文化与海派时尚的关系研究,明辨两者互为因果的原理,解决文化之于时尚源动力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梳理了海派时尚的体系、形态、产业等构成要件,梳理出文化与时尚在经济、社会、艺术、团体、素养、事件、产业、商业、生态等方面的形式逻辑、对应关系和内在关联,着重文化的精神层面和审美范畴基于时尚意义上的理解。以国际五大时尚之都为鉴,深入研究植入海派文化基因的海派时尚所应该具有的诸多表象特征和独有气质,以及融入立足于当代意义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大时尚”概念。以“人身时尚”为海派时尚研究主线,勾画出既立足于当下的“经典海派”,又放眼于未来的 “新锐海派”的海派时尚地图。在当前社会以时尚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情势下,本项目将海派时尚置身于海派文化同等重要的视域中,研究形成和扩大内需消费市场
本书是2023年上海市规划部门在10年后第二次组织全市乡村风貌普查调研的工作成果。调研普查工作由上海规划院)牵头,同济规划、浦东规划院、中规院上海分院四家规划设计院,中建上海院、华东院、上海院、同济建筑院四家建筑设计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三家高校,一家测绘院,以及乡村规划师,共计280余人参加。本卷为丛书的第10卷,崇明卷。崇明的成陆时间较晚,作为农垦基地形成独特的乡村风貌。作者以商贸古镇、农场聚落、田园村落三种类型总结崇明的乡村风貌,分别介绍历史演变过程、聚落空间组织形态、文物古迹与民居、独特的物产,并详细介绍了典型风貌的村落,共计20个村落。篇末介绍崇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未来崇明区乡村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资料。
泱泱华夏,礼仪之邦。家礼是传统中国的修身齐家之具,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文化、家文化的独特气质与核心内蕴。本书从浩如烟海的历代典籍中爬梳家礼文献,采用纵向递进与横向展开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传统家礼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传统家礼的产生演进历程、载体与教化方式、功用与历史影响,尤其是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通礼“五礼”的历代传承发展等,旨在全面展示传统家礼全貌。同时披沙拣金,挖掘传统家礼礼仪、礼义、礼制、礼教、礼俗、礼治等积极因素,吸纳家礼文本立制、家塾社学教化、族规家训规约、家族谱牒传承、礼器服饰寓意、民居建筑濡染、家风门声熏陶等载体、路径古为今用。本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图文并茂,既是学术专著,也是传统家礼文化的普及读本,可以为今天的家庭教育、家礼家德家风培育和社会礼仪文明建设提
《家风三书》是《家风十章》《治家:中国人的家教和家风》《齐家: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三品种的套装版。套书着眼于中国家风,落足于现代家庭建设,充分挖掘中国丰富的家风资源,展现从古到今中国人的优良家训、家教和家风故事,是一套面向大众、具有巨大启发性和亲和力的家风通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