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厚重的以诗为史的大著,跨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包括上部《散宜生诗》、下部《拾遗草》,共640余首旧体诗词。诗人聂绀弩借诗喻事,记录时代时政,表达心中感慨,讥讽不平之状,月旦现实,臧否人物,是不可多得的现代诗史。诗中既反映了那段特定时代的荒唐事,也反映了正与邪的斗争,更一一反映了在逆境中,聂绀弩与身边的亲属、文化友人、右派朋友、牢友们自尊、自重,又相濡以沫,互助、互爱、互救的侠骨童心,时穷节现,从中可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力量!这也是迄今为止收集聂诗*全、注解聂诗*详、对聂诗研究用力*勤、规模*的聂诗集注。注者侯井天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关注释聂绀弩,在晚年穷二十余年之力搜集、整理、笺注聂诗,悉心搜罗各家对绀弩诗的品评。尤其在注解相关的人与事等 今典 时,本书引用
金属胎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和“画珐琅”(洋瓷)。本书收录244件皇家御用的珐琅器,自元代至清代有系统地呈现您的眼前。书中对珐琅器的断代分析专业,对作品的艺术特色描写细致,是故宫多年研究的心血结晶,*值得珍藏。 br 珐琅制品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只有“皇家才可收藏”。康熙曾特地从法国召来匠人画珐琅器,雍正对于烧造水平不高的作品会提出意见,干隆甚至会亲自询问造办处珐琅作的生产情况,珐琅制品*是皇家身份的象征。 br 珐琅工艺的纹饰精致而变化多样,既有传统的花卉、动物、瑞兽,亦有以古代著名书法家作品为蓝本的制作(如唐代的《明皇试马图》),在晚清时期更出现了西洋景物和人物的描绘,题材之丰叫人目不暇给。 br 珐琅器工艺初由阿拉伯地区传入,其后又受到欧洲技术的影响,更有不少西方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之一卷,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和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共同策划、编辑、并分别以中文和英文同时出版,向全世界发行。 全书约40万字。卷首的两篇文章由本书的两位作者撰写,综述中国雕塑发展演变的人文环境和轨迹,供审美观念相异的中西方读者作导读之用。主体部分由上下两编构成,共四章,由当今对中国雕塑研究造诣精深的四位中外学者分别撰写。他们以新的视角和富有启迪性的论述方法介绍了自原始社会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中国雕塑的门类、艺术样式、创作成就、时代风格,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域外艺术等对其形成的影响。本书兼容了中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雕塑研究的*成果,文中有关新近考古发现和边地雕塑遗存的探讨,揭示出众多鲜为人知的艺术现象,令人耳目一新。 随文配有雕塑遗存图片430
该书曾于1996年由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国西藏》杂志社、西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引用了一百多部古代藏文史籍,史料丰富。全书长达千余页,近百万字,时间跨度从藏族的起源直到1951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医学、天文历算、科技,等等,是藏族历史研究的一部辉煌巨著。该书初版不久便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广泛的重视,为广大藏学爱好者和研究人员所珍爱,被业内权威人士评价为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较强的实用价值”、“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高的科学价值”的名著,是了解西藏历史、认识西藏社会、丰富藏学知
Though the main hall inside The Forbidden City is only a little over 30 meters high, it was once the tallest building in the ancient City of Beijing. The only hill in the capital city was mini-made especially- to act as a backdrop for the Imperial City.
《学术与传统》是著名学者刘梦溪的学术文化巨著,围绕学术与传统的题旨,分上、中、下三卷, 内容则厘为六分卷,共百万言。入选文章取题义至今仍有价值而又不失学问之滋味者。*卷为研究王国维、陈寅恪的专题文章。第二卷是关于马一浮、熊十力、钱锺书、张舜徽等王、陈之外其他现代学者的个案研究,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思想通论。第三卷专门论述传统文化与国学,是为著者近年特别关注的课题。第四卷系古典文学和文化史的思想与人物研究。第五卷以阐释“六经”价值论理的《敬义论》、《立诚篇》、《论和同》以及《将无同》为领题,钩沉中国文化的“与人和同”的《易》理哲思,及对传统的反思和前瞻。第六卷为序跋之属,内容取与全书各卷能够承续相接之篇什,从中可窥见著者为学的心路历程。
读懂中国文化之美,寻索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对美的追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中国之美,美在品格:国学、礼乐、辞章是绵延千年的底蕴。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文质彬彬”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君子修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礼乐文化的核心;辞章在韵律、意象和情感上都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中国之美,美在艺境:书法、丹青、纹饰、色彩是中国审美精神的具象呈现。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浓淡疏密的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现出形神兼备、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从故宫纹饰中,可领略文化的延续与承袭;从敦煌壁画中,可窥见独特的色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重要学术思想的汇要,共四卷四十册。书系的作者们以严谨的治学精神、科学的论述方法及酣畅流利的文笔,努力坚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有述有评,述评结合”的原则,力求做到反映历史客观真实,介绍观点全面准确,叙述过程简明扼要,评论评价公正公允。全书基本理清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领域百年学术论辩主要问题的脉络;对所列论辩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析;以历史和全局的目光,对一百年来各种重要论辩资料进行重新审视,从而使人们对历次论辩产生了新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看他们在书海行走,有说不尽的羡慕。于是,进一步想看他们如何走?走出若何结果,这便是这本小书产生的来由。原来,他们是怀着享受的心情走,他们是怀着愉快的心情走,他们是怀着求真理的心情走,他们是怀着对社会负责的心情走。他们走得自在,他们走得坦然,他们走得快乐,他们走得有趣,他们走得平静,他们走得深沉。充满激情,充满探索。从自我走向辽阔,有曲折,但宽广。我想深切探寻他们的行踪,看那足迹所向。我瞧见了,但不准,只是滑过,且很苦。难得的是我发现尽管各人所走路线不尽相同,那足迹,有深有浅,有大有小,有正有偏,有前有后,但总是朝着一个明媚的方向前进着。我为他们欢跃。 这里所选只有31位,原本计划50位,且人名已深藏于心,只是资料难觅,只好待后再续。李长之常说:“知我罪我,在所不计”,我也只好如
本书是一部厚重的以诗为史的大著,跨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包括上部《散宜生诗》、下部《拾遗草》,共640余首旧体诗词。诗人聂绀弩借诗喻事,记录时代时政,表达心中感慨,讥讽不平之状,月旦现实,臧否人物,是的现代诗史。诗中既反映了那段特定时代的荒唐事,也反映了正与邪的斗争,更一一反映了在逆境中,聂绀弩与身边的亲属、文化友人、右派朋友、牢友们自尊、自重,又相濡以沫,互助、互爱、互救的侠骨童心,时穷节现,从中可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力量! 这也是迄今为止收集聂诗最全、注解聂诗最详、对聂诗研究用力最勤、规模优选的聂诗集注。注者侯井天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关注释聂绀弩,在晚年穷二十余年之力搜集、整理、笺注聂诗,悉心搜罗各家对绀弩诗的品评。尤其在注解相关的人与事等“今典”时,本书引用
《中华泰山文库》丛书整理了关于泰山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文化、历史、典籍、物品等,并包含历代对于泰山文化的研究著述、口述史料、影像呈现,经过综合考量,《中华泰山文库》丛书计划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泰山文库》古籍书系(发掘、整理),分三编,分别是泰山志史校注编、“四库”泰山集成编、泰山宝卷编;第二部分是《泰山文库》著述书系(传承、发展),分为集成编与当代研究编;第三部分是《泰山文库》口述影像书系(记忆、形象),分为口述泰山编与影像泰山编;第四部分是《泰山文库》外文书系(影响、反馈),分为译注编与影印编。本书是《中华泰山文库》丛书的第一部分。
在中国的南方,千山万水之间,水烟缭绕,曾经有过一个美丽的王国。这个王国,人们称它为南绍。很少人知道这个国家的历史,更不曾听闻过这个国度的传说。只有一些不知何朝、何代,由谁传唱出来的故事,流传在苗人嘹亮的歌声中。这些歌曲响遍了云霄,在山谷间回荡着、缠绕着,一重又一重的回音,像永远不会消失一般,朝向云间渐渐盘旋而上,也许是传到天空,让神仙们听见了。“为什么苗人要在山谷间唱着歌呢?”苗族的老族人吟唱传说之前,一定要先问一遍孩子们。孩子们也都一定会大声地回答:“为了让凤凰听见!”……
美丽的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创造出无数瑰丽的奇景,数千年的文明谱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山的巍峨,水的磅礴,村镇的静谧,城市的跃动,历史的悠远,四方的美景吸引着人们从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抽身。从白雪皑皑的北国林海,到椰林斜阳的南国海滨;从气势如虹的江河飞瀑,到摩云屹立的雪山冰峰;从晨雾中桨声欸乃的水乡古镇,到黄昏时炊烟袅袅的山问小村;从霓虹闪烁的现代都市,到穿越历史的幽远古城;从石刻精美的帝陵石窟,到殿宇辉煌的宫苑禅林,美丽的风景有多远,人们追寻美景的步伐就会走多远。 旅行,正日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种私人习惯和生活方式。一段旅程,就是一段美好的记忆;一段旅程,就是一首动听的笙歌;一段旅程,就是一本精美的书籍。一本理想的旅游地理
《中华传统文化与养生》一书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它包罗万象,系统地记录了华夏各民族传统文化方式对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每一笔。无论是惠及全人类的中华传统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还是西方人看来既神秘又受用的佛道文化、中医文化.无不影响和改善着现代人的生命质量。这正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明历史的好印证。